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国内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城市理论,但是生态思想历史久远,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内涵不断丰富,并且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现代生态城市理论的萌芽。生态伦理思想在儒家、道家思想中的体现。中国古代城市强调城市与自然的结合,显然是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由“天人合一”思想演化而来的阴阳五行、相土、风水等学说,也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

国内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中国古代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城市理论,但是生态思想历史久远,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内涵不断丰富,并且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现代生态城市理论的萌芽。

上古时代起,保护生态环境、规范生产行为的传统,在有关的法令法规以及相关的政治思想中得以承载。一是《尚书》《周礼》《逸周书》《孟子》《荀子》《论语》《墨子》《淮南子》等著作中蕴含着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如《周礼》曰:“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署,以成鱼鳖之长。”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与自身生存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二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人简朴的生态观。“天人合一”思想是由北宋理学家张载正式提出来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是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与自然为敌;自然是有机体,应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在周易中也有类似天人协调的思想,《周易·乾卦》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齐德,与日月合齐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时”。

生态伦理思想在儒家道家思想中的体现。孔子具有“知命畏天”的生态伦理知识,培养了一种“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和“弋不射宿”的生态资源节用观;孟子的生态伦理意识,在《孟子·告子上》记载:“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葵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灌灌也。”道家相对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更加丰富,且自成体系。老子具有“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天网恢恢”的生态整体观、“知常曰明”的生态保护观;庄子则具有“至德之世”的生态道德思想,“物我同一”的生态伦理情怀和“万物不伤”的爱护生态观念,他崇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www.xing528.com)

古代的实践中发展了生态城市思想。古代国都进址,大都在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之上,《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城市建都,居民选址也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反映了我国古代顺乎自然、因地制宜的城市建设思想,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强调城市与自然的结合,显然是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由“天人合一”思想演化而来的阴阳五行、相土、风水等学说,也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五行强调城市建设的方位取向,相土学说侧重于对地形、地势、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分析,风水学说则被认为是古代环境选择的学问。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意识大都源于实践,虽然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实证分析,因此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