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转作风改善新闻舆论有积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转作风改善新闻舆论有积极意义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了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在接下来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对于在舆论场中更有效地影响受众、促进受众态度的改变、达成共识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专业评论如何接地气,做到经济“精英”与经济“大众”兼顾,值得我们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转作风改善新闻舆论有积极意义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了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在接下来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8]这对新闻单位,尤其是中央新闻单位的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实上,中央级党报评论版陆续设立后,一直重视贴近群众的视角。《人民日报》评论版有一个栏目“一线视角”可以说就是为传递基层声音量身打造的。该栏目邀请人民日报社地方分社的记者编辑围绕从事基层报道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思撰写评论。由于地方分社记者长期在基层一线,贴近地方工作和当地民众,鲜活的素材多、故事新,灵感有活水源头,有利于反映基层现实和群众心声,增强报纸评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2014年鲁甸地震报道中,面对外界对死亡人数过高的质疑,面对滇东北贫瘠的乌蒙山区与发达地区的信息、人文“鸿沟”,人民日报云南分社记者徐元锋撰写了评论《平和心态也是一种抗灾力量》,8月6日在《人民日报》评论版“一线视角”栏目刊出后,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央网信办向全网推送该篇评论,在抗震救灾的紧要关头凝聚起正能量。

评论要想说服别人打动别人,先得说服打动自己。好的评论文章须是有感而发,这个“感”从哪里来?就是深入现场,深入群众。因为“在场”,才有丰富新鲜的一手信息,才能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才有“不吐不快”的情绪感染力。正如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所言“离大地更近,触角才能更敏锐;离群众更近,把脉才能更准确;离真相更近,思考才能更客观;离现实更近,观点才更具建设性”。(www.xing528.com)

《人民日报》评论版的大型栏目,如《人民观点》(本报评论部文章)《评论员观察》等栏目从定位上来看就是媒体写作的评论;其他如《人民时评》等栏目文章由于时效性等原因,对作者写作表达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一般为评论部评论员或报社内记者编辑;《声音》《治理者说》等作者主要是政府官员;《新论》《纵横》撰写者主要为专家学者等;能够让普通读者参与的一般是《来论》《大家谈》《微议录》等栏目,评论篇幅一般不大。《经济日报》时评版,重要的评论,头条和倒头条几乎都是本报专业领域记者编辑以及定向邀约社外专家写作,普通读者参与的也只是来论、思辨等较小型栏目。《光明日报》评论版重要的评论也出自报社编辑记者和文教领域专家学者。

这种运作模式确实有许多客观原因,也是为了保证报纸言论的水准与质量,因为很多情况下普通读者的稿件质量与效率确实达不到一些栏目的要求。但是,从倾听普通民众的声音和实现版面公共空间讨论交流功能的角度看,是否可以增设或创新一些栏目形式,使普通人的声音能够有更多的表达空间。这对于在舆论场中更有效地影响受众、促进受众态度的改变、达成共识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评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日报》时评版的经济评论基本上满足了读者需求,受到读者的喜爱,但也有读者反映,作为非经济专业人士,对有些经济评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专业评论如何接地气,做到经济“精英”与经济“大众”兼顾,值得我们思考。《经济日报》历史上有个“每周经济观察”专栏,创办于1988年。该专栏风格独特,权威性强,受到中央领导称赞,有近20篇言论得到中央、国务院部门和负责同志的批示和表扬,也得到各级党政、经济管理部门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获得过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该专栏主持者阎卡林,在主持或写作经济评论尝试将评论员、专家、官员的优势集合,取长补短,扎实调研,认真思考,从而形成一种既有新闻性又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独具个性的经济述评。以政府官员的全局眼光,经济学者的专业素养和记者、评论员贴近百姓的生活视角,对我国宏观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兼具新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9]这个经验即使是在今天,也是办评论版需要学习和体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