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户外运动技巧:预防和处理动物叮咬

户外运动技巧:预防和处理动物叮咬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预防和处理蛇咬伤与蚊虫叮咬,对登山活动和人的生命影响重大。咬伤超过12小时后不宜缚扎。休息时经常检查身上有无蚂蟥叮咬,如有蚂蟥应及时除去。蜱寄生于人、家畜等脊椎动物体表,易引发人畜共患病。要对叮咬后的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

户外运动技巧:预防和处理动物叮咬

在山间行走,经常会碰到蛇类与吸血的蚊虫。如何预防和处理蛇咬伤与蚊虫叮咬,对登山活动和人的生命影响重大。下面主要介绍蛇咬伤与蚊虫叮咬的预防和处理办法。

(一)蛇咬伤

虽然不是所有蛇都有毒,但有数种蛇是有剧毒的。在野外遭遇毒蛇,基本上是因为人闯入了蛇的领地而引起的。在这些意外的接触中,会引起人的极大恐慌,一旦被毒蛇本能的自我防卫咬伤,则非常危险。

1.预防办法

准备一根手杖,行进时打草惊蛇,因为蛇很少会主动袭击人类,受到惊吓会主动离开。如果发现了毒蛇,最好避而远之,这是最好的避免咬伤的办法。进行野外活动时,特别是在经常有蛇出没的地方,戴好帽子,穿长袖外套,以及穿有结实护脚的裤子和靴子,并要随身带好蛇药。

2.处理办法

被毒蛇咬伤后,蛇毒在人体内迅速扩散,短期内可危及生命,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阻止蛇毒的吸收和扩散。

应立即就地取材,于伤口近心端缚扎,以阻止静脉血回流,但不要影响动脉血流。伤在手指可缚扎手指根部;伤在手掌可缚扎于肘关节下部;伤在足踝部则于膝关节上部或下部缚扎,同时将患肢下垂,不要剧烈奔跑,以免加速血流和毒素的吸收。缚扎时间可持续8~10小时,每隔15~30分钟放松1~2分钟,一般在伤口排毒和服药后1~3小时解除缚扎。咬伤超过12小时后不宜缚扎。

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不能奔跑,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低位,尽快前往医院。到达有条件的医疗站点后,应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如彻底清创,内服及外敷有效的蛇药片,注射抗蛇毒血清等。

(二)蚊虫叮咬

伤人的蚊虫有两种:一种是蚊子、虻、蚋等吸血性昆虫,咬后不仅使人痛痒难忍,还会传播疟疾脑炎等严重疾病。另一种是蜜蜂黄蜂、大胡蜂等,被它们叮咬后,最初会感到疼痛,接着伤口会肿大并发炎。

1.预防手段

(1)使用防蚊喷剂或蚊香,但这样会污染环境,相对环保的方法是使用夜来香、药菊等天然防虫植物

(2)在蚊、虻较多的地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天应用肥皂彻底清洗全身皮肤。

(3)应携带防蚊水、清凉油风油精等防蚊药品

(4)容易过敏休克的病人应该携带药物,并告诉其他人如何在被叮咬后的紧急情况下给自己使用这些药物。

2.处理办法(www.xing528.com)

被蚊子叮咬后,尽量不要用手抓患处,在患处涂上清凉油或风油精,每天涂抹3~5次即可。

若被蜂蜇伤,应先剔除毒刺。因蜜蜂的毒针有倒刺,刺入人体皮肤后无法拔出,便将刺留在人的皮肤里,毒针尾部的毒囊也从蜂的尾部脱出,留在被蜇处。剔刺时不要用指甲掐着毒囊往外拔,以免残留在毒囊里的蜂毒顺着毒针进入皮肤,最好用小镊子夹住毒刺的根部往外拔。除掉毒刺后,在患处涂抹氨水或肥皂水,疗效很好。

(三)蚂蟥叮咬

蚂蟥(也叫水蛭)的种类很多,有生长在阴湿低凹的林中草地的旱蚂蟥,也有生长在沼泽池塘中的水蚂蟥,还有生长在山溪、泉水中的寄生蚂蟥(幼虫呈白色,肉眼不易发现)。蚂蟥吸血量很大,可吸取相当于它体重2~10倍的血液。同时,由于蚂蟥的唾液有麻醉和抗凝作用,在其吸血时,人往往无感觉,当其饱食离去时,伤口仍流血不止,常会造成感染、发炎和溃烂。

1.预防办法

行走时要穿长裤,将袜筒套在裤腿外面,以防蚂蟥钻附人体。行进中,应经常注意查看有无蚂蟥爬到脚上。在鞋面上涂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蚂蟥上爬,涂一次的有效时间为4~8小时。

休息时经常检查身上有无蚂蟥叮咬,如有蚂蟥应及时除去。经过有蚂蟥的河流、溪沟时,应扎紧裤腿,上岸后应检查是否附有蚂蟥。宿营的地方应选择在比较干燥、草不多的地方,不要在湖边、河边或溪边宿营。尽量喝开水,不喝有寄生蚂蟥的水。细小的幼蚂蟥不易被发现,喝进后会在呼吸道食道尿道等处寄生。

2.处理办法

发现蚂蟥已叮在皮肤上后不要紧张,不要硬性将蚂蟥拔掉,因为越拉蚂蟥的吸盘吸得越紧,一旦蚂蟥被拉断,其吸盘就会留在伤口内,容易引起感染、溃烂。可采用猛击一掌的方法使蚂蟥脱落,也可用肥皂液、浓盐水、烟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盘处,或用燃烧着的香烟烫,使其放松吸盘而自行脱落。

蚂蟥掉落后,若伤口流血不止,可先用干净纱布按压伤口1~2分钟,止血后再用5%碳酸氢钠溶液洗净伤口,涂上碘酊或甲紫液,用消毒纱布包扎。若再出血,可往伤口上撒一些云南白药或止血粉。若伤口没出血,可用力将伤口内的污血挤出,用小苏打水或清水冲洗干净,再涂以碘酊或酒精进行消毒。

(四)其他昆虫叮咬

除了蛇和一些蚊虫叮咬之外,还有一些昆虫在野外也常常遇到。虽然它们的毒副作用不太大,但有时也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蜱虫俗称草扒子、狗鳖、牛虱、隐翅虫、狗豆子等,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农村极为常见。不吸血时,小的干瘪如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如黄豆大小,大的可有人的指甲盖大小。蜱寄生于人、家畜等脊椎动物体表,易引发人畜共患病。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严重的可造成人死亡。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和体液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登山时进入有蜱地区,要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切勿将蜱虫带回家中。如不慎被蜱虫咬伤,千万不要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应该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要对叮咬后的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

登山时还容易碰到痒辣子。痒辣子学名毒刺蛾,俗称痒辣子、火辣子或刺毛虫,是森林、园林、行道树、果园和多种经济植物(如咖啡、茶和桑等)的常见害虫,中国约有90种痒辣子。这类幼虫体上有枝剌和毒毛,触及皮肤立即发生红肿,疼痛异常,可以用胶布粘被刺的地方,然后再涂点花露水、风油精、肥皂水或氨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