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弋阳腔演变为各地川、赣、滇、长沙高腔

明代弋阳腔演变为各地川、赣、滇、长沙高腔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的弋阳腔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为高腔,并有‘川剧高腔’赣剧高腔、滇剧高腔、长沙高腔等等之分。虽然诸高腔的音调各有不同,但大多数高腔仍保持了古代弋阳腔不被管弦、锣鼓助节,一人启齿、众人帮腔的特点。湘剧流行于湖南中部、东部一带,以及与之相邻的江西萍乡、吉安等地。湘剧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种声腔组成,其中高腔有300多支曲牌,南曲多于北曲。

明代弋阳腔演变为各地川、赣、滇、长沙高腔

明代的弋阳腔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为高腔,并有‘川剧高腔’赣剧高腔、滇剧高腔、长沙高腔等等之分。虽然诸高腔的音调各有不同,但大多数高腔仍保持了古代弋阳腔不被管弦、锣鼓助节,一人启齿、众人帮腔的特点。有的高腔在发展中产生了一些变化,如以唢呐代替人声帮腔、加入了弦管伴奏等。由于方言和地方音调的影响,各地高腔的音乐个性均甚为突出。

高腔的音乐属曲牌体结构,诸剧种的曲牌各有数百支之多。它们仍沿用南北曲的牌名,并按同宫相依的原则,把众多曲牌按表情功能分成若干种类。在音阶的使用方面,多保留了南曲五声音阶的特点,也有的是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用。

高腔中的帮腔是其他戏曲声腔所没有的。帮腔有相当的表现力,在表现功能上,有预示、强调、断句、揭示内心活动及烘托气氛等作用。(www.xing528.com)

湘剧流行于湖南中部、东部一带,以及与之相邻的江西萍乡、吉安等地。湘剧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种声腔组成,其中高腔有300多支曲牌,南曲多于北曲。湘剧高腔的主要剧目有《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投笔记》等。《琵琶记》是元末南戏作家高明(?-1359)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其故事梗概是:书生蔡伯喈新婚两月,进京赴试,得中状元。牛丞相要招他为婿,蔡再三推却,未被应允,被迫重婚牛府。这时,他的家乡连遭荒旱,家庭生活只靠蔡伯喈的妻子赵五娘支持。在天灾人祸中,蔡的父母相继饿死。赵五娘罗裙包土埋葬了公婆,并描画公婆容像,身背琵琶,弹唱乞讨,进京寻夫。后二人重聚。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有昆(腔)、高(腔)、胡琴(皮簧)、弹戏(梆子腔)、灯戏五种声腔。川剧高腔源自弋阳腔,后来又吸收了其他民间音乐如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川剧高腔的代表性剧目,有所谓“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其中包括《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碰天柱》、《九龙柱》、《幽闺记》、《玉簪记》等。《思凡》表现的是一个小尼姑自幼被父母舍入空门,持斋念佛十余载,终日闷对红鱼青磬,扼杀了青春。她再也无法忍受,于是抛木鱼、弃袈裟,下山而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