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的对话协商

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的对话协商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生活领域,对话协商随处可见。社会公众要运用对话协商工具,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就共同关心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商量讨论,以期达成一致意见、采取一致行动。这些条约、协议,就是对话协商的产物,在联合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水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的地方,往往也是社会公众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等进行对话协商比较多的地方。对话协商达成的协议,都依赖治理主体的合作执行。

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的对话协商

“对话”、“协商”,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话”的本义是“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 (多指小说或戏剧里的人物之间的)”,引申义是“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5]“协商”的意思是“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6]。为了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多个治理主体需要采取对话协商的方式方法,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治理合力。本书所谓“对话协商”,是指治理主体为了共同解决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相互之间通过对话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共同遵照执行的一种行为。对话协商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书面协议,多用于正式场合,治理主体将协商成果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如签订协议、协定、条约、合同等; 二是口头协议,多用于非正式场合,协商成果未见诸文字,参与主体只是口头同意。无论是书面协议还是口头协议,都是治理主体的真实意思表达,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对话协商是跨域治理的一种新型工具。

(一) 对话协商是全新性治理工具

作为一种治理工具,对话协商已经开始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使用,其治理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治理作用日益增强,治理效果日益显现。在政治生活领域,“政治协商”是广为人知的一种民主协商形式。在我国,政治协商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对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所作的协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进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经济生活领域,“工资集体协商”是企业与雇员就经济收入进行协商的一种形式。在社会生活领域,对话协商随处可见。比如,医院与病患者之间就医疗事故进行协商,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与责任人之间就经济赔偿进行协商,消费者与经销商就商品质量事故进行协商,等等。正因为对话协商运用广泛,所涉事项可大可小,表现形式可以是书面协议也可以是口头协议,因此尚未引起广泛重视。实际上,对话协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

对社会公众来说,对话协商这个治理工具尤其具有特殊意义。社会公众参与各种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就是对话协商。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提供服务,何时提供服务,都要以社会公众意愿作为第一价值取向。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公众所需所愿所盼,就必须经常运用对话协商工具。社会公众要运用对话协商工具,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就共同关心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商量讨论,以期达成一致意见、采取一致行动。如果说政府可以运用法律规章、公共政策等多种治理工具,企业、非营利组织可以运用行业规范等治理工具的话,那么社会公众就需要更多地运用对话协商这个治理工具,才能取得良好治理效果。

国内外湖泊水污染防治实践证明,对话协商作为跨域治理的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和加拿大为了联合治理北美五大湖,就签署了《边界水条约》、《五大湖宪章》、《大湖水质协议》、《五大湖区—圣罗伦斯河盆地可持续水资源协议》等一系列条约、协议,五大湖周围两国的10个州、省也签订了一些协议。这些条约、协议,就是对话协商的产物,在联合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琵琶湖治理中,社会公众经常与企业团体开展交流,进行对话协商,督促企业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按照法定标准排放废水、废气、废物。国内水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的地方,往往也是社会公众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等进行对话协商比较多的地方。

(二) 对话协商增进信任合作

对话协商作为一种全新的跨域治理工具,能够促进治理主体相互之间加深理解、增进信任、加强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伙伴关系。治理主体要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对话协商的重要性,在跨域治理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个治理工具。

面对社会公众事务和共同议题,各个治理主体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观察问题的角度不会完全一致,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会完全一样。在对话协商过程中,各个治理主体平等相待,各自陈述观点、发表意见,其他治理主体就能够了解其立场、观点、方法,体谅其困难和隐忧,这是加深相互了解和理解的过程。对于各个治理主体提出的解决方案,相互进行比较分析,理性看待分歧,最大限度地寻求共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在反复对话、商量、探讨中,增进治理主体之间的信任。信任源于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没有了解和理解,信任难以产生和持续。

治理主体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各自让渡部分利益和权力,相互退让和妥协,达成一致行动方案,合作治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话协商达成的协议,都依赖治理主体的合作执行。由于治理主体之间经过对话协商已经增进了信任,合作执行的决心和力度就会更大,治理的效果就会更好。协议是多个治理主体共同达成的,是各个主体的真实意愿表达。因此,各个治理主体都有执行协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从协议执行中收获成就感和荣誉感。如果某一治理主体执行不力,其他治理主体就会施加压力,迫使其忠实执行。

治理主体之间建立伙伴关系,能够促使跨域治理取得更好效果。伙伴关系的建立,基础就在于治理主体之间相互信任。对话协商促进治理主体之间的信任,也有利于伙伴关系的牢固建立和长期保持。在跨域社会公共事务日渐增多的时代,对话协商治理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 广泛运用对话协商工具(www.xing528.com)

社会日益发展进步,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跨域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对话协商作为跨域治理新工具,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使用效果将进一步明显。把握对话协商的原则,规范对话协商的程序,掌握对话协商的策略,显得十分紧迫。

对话协商在比较宽松的环境和气氛中寻求解决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需要遵守三条原则。一是平等原则。治理主体为了处理共同面临的社会事务而寻求治理之策,各方地位完全平等。任何治理主体都不能凭借势力,以强欺弱,以大压小,享有特权。各个治理主体平等地阐述观点发表意见,最后达成的协议是平等协商的产物。二是信任原则。治理主体通过对话沟通,彼此理解,相互体谅,建立信任。对话沟通期间,相互之间相信,每个主体都是充分、真实地表达意愿,不存在隐瞒、欺诈; 协议达成之时,相互之间相信,每个主体都会尽心竭力地执行协议,不会弃之不顾。三是合作原则。治理主体既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充分考虑其他主体的权益,在适当程度上自愿地让渡部分权益,合作解决公共问题。如果某一主体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固执己见,毫不让步,就会导致不欢而散,无法达成协议。

对话协商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一般来说,对话协商需要四个程序。一是制订计划: 明确对话协商的事项,议定我方的方案,预估其他主体的方案。二是充分准备: 在什么时间、地点召开对话协商会议,预先确定; 需要邀请哪些人参加会议,提前通知,并要求其认真准备; 需要哪些材料,提前预备。三是召开会议: 各个主体都要充分表达观点、陈述意见,涉及重大事项的要做好记录,维持会场秩序,调节会场气氛。如果当场能够达成协议最好,达不成协议的要留待以后再议,不能急于求成。再次对话协商时,仍然按照制订计划、充分准备、召开会议的程序进行。四是达成协议: 经过一次或多次对话协商,能够达成协议的,尽量形成文字协议,由参与各方签署后生效。

进行对话协商的各个治理主体,掌握一些策略有利于争取主动。虽然各个治理主体的策略完全可以各不相同,但是熟练运用下面三个策略,可以免于被动。一是利益最大化策略。始终明确我方的核心利益,确保核心利益不受损害; 尽量以较小的让步,换取较大的利益。二是多赢或双赢策略。对话协商的目的,是多方或双方都满意。在保证我方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要兼顾其他主体的利益目标,不能寸步不让。三是迂回前进策略。有时经过多次反复商谈,仍然达不到利益最大化,可以要求暂时休会,以便参与各方都冷静下来,进行审慎思考。有时参与各方对协议框架基本认可,但对具体条款仍然存在争议,就可以对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先谈,将争议大的问题放到后面再谈,达到全部问题逐步解决的目的。

[1] 顾瑞珍,王丽. 我国环境保护环保政策法规仍存在四大“软肋”. 新华网,http: //www.xinhuanet.com,2006-12-13.

[2] 翟勇. 对修改后水污染防治法结构及主要内容的理解. 中国人大网, http: //www.npc.gov.cn,2009-09-27.

[3] 郄建荣. 太湖管理条例送审稿被指治污目的不明 立法防治湖泊污染应摒弃部门利益[N]. 法制日报,2011-07-21.

[4] 杨俊. 公共政策决策的系统分析方法[J]. 领导科学,2007 (8) .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45.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