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选好装扮身份成功进行隐性采访

如何选好装扮身份成功进行隐性采访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好装扮身份是记者从事隐性采访的核心环节,如果这个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隐性采访很难顺利进行。2011年,河南电视台记者崔松旺卧底黑砖窑,成功解救了30名残障劳工。除了这三要,记者在装扮角色时要做到两不要。违反规定的,除没收持有、使用的人民警察警用标志、制式服装、警械、证件外,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何选好装扮身份成功进行隐性采访

选好装扮身份是记者从事隐性采访的核心环节,如果这个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隐性采访很难顺利进行。总体来说,记者装扮的角色应该做到“三要两不要”,即记者要和装扮角色年龄接近,要相对熟悉装扮的角色,要学会伪装,不要装扮法律不允许的角色,不要装扮专业性过强的角色。

先来说说年龄问题。记者隐性采访时容易功亏一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身份暴露。记者要想不被人识破首先和装扮的角色不能够有太大年龄差异。很多社会角色的年龄阶段是固定的,如果让一个超出特定年龄段的人担纲这个角色就会引起别人注意,容易被人识破,因此有经验的媒体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娴熟。《新快报》在对广州酒楼无良现象调查时需要派遣记者应聘到这些商家,它挑选的全是年轻记者或者实习生,因为这些酒楼招聘的招待、洗碗工绝大多数都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

除了年龄相仿,记者还要对装扮的角色相对熟悉,包括该角色的行为特点、工作内容、兴趣爱好、所处环境等等。因为在面对采访对象时,记者要和对方沟通交流,要接受对方的观察审视,如果记者对扮演的角色一无所知、十分陌生,就容易让对方识破,相反,就可以打消对方疑虑,顺利完成采访任务。中央电视台记者有一次采访一起假冒伪劣药品案,记者装扮一位来自自己家乡的药品经销商,当对方对记者身份怀疑时,他就用家乡话和对方交谈,这才打消了对方疑虑。(www.xing528.com)

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还要学会伪装,这样才能达到迷惑对方的目的。记者的伪装一方面是外表伪装,记者需要从服装语言、动作、道具等等方面装扮成另外一种样子。2011年,河南电视台记者崔松旺卧底黑砖窑,成功解救了30名残障劳工。为了进入黑砖窑,崔松旺采用隐性采访的方法,他两周没有换衣服和洗澡,连续四天在火车站假扮智障,为了不让人识别,他一直在垃圾堆边徘徊,不时地捡起地上的烟头来抽,还抢夺地摊上别人吃剩的凉皮,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就这样他成功进入了黑砖窑。另一方面是心理伪装,光有外表伪装还不行,记者在隐性采访时从心理上也要进入装扮的角色,用他的思维思考,用他的语言讲话,这样才能够更加入道,这样才能伪装得更加逼真。

除了这三要,记者在装扮角色时要做到两不要。一个是不要装扮法律不允许的角色,像军人、警察、政府官员、人大代表等等,例如我国的《警察法》就明文规定:人民警察的警用标志、制式服装、警械、证件为人民警察专用,其他个人和组织不得持有和使用。违反规定的,除没收持有、使用的人民警察警用标志、制式服装、警械、证件外,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一个是不要装扮专业性过强的角色,类似医生、护士律师等等,这些角色都要经过常年系统培训才能胜任,如果记者没有相应的基础很难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这些职业的基本技能,这也就容易让记者在采访现场露馅,使采访任务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