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探索区域教育改革前沿并提升个性化教育内涵

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探索区域教育改革前沿并提升个性化教育内涵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实际情况来看,长期以来,教师们多借用自然观察手段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问题,再对学生予以及时反馈。此时,不同学生出现的各种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充分反映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反馈给教师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

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探索区域教育改革前沿并提升个性化教育内涵

1.利用即时反馈搜集信息

即时反馈是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成为教师判断、了解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都希望课堂上举手回答的学生很多,这可以显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反馈他们理解掌握的程度,但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肯定是不一样的,所折射出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也应该是个别化的。从实际情况来看,长期以来,教师们多借用自然观察手段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问题,再对学生予以及时反馈。

示例3-4:

●课堂观察

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认真观察学生反应,用眼睛统观整个课堂,有节奏、周期性地把视线从教室的左方扫到右方,再从教室的右方扫到左方,从教室的前边扫到后边,再从后边扫到前边。从学生的动作、表情等情绪反应中来获得反馈信息。

●注意收集学生板演时所出的错误

做作业情况能反映学生的听课效果,通过作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以及书写格式的不规范,教师要重点讲解,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

●从课堂提问中得到信息反馈

教师在讲解新的概念或定理法则时,可以随时提问,加深学生对概念、法则的理解,而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随机提炼出反映问题本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以便矫正。

2.借用相关软件记录数据

但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每个问题能够被充分回答、每个学生学习的状态被充分暴露的机会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往往只能以局部代全部,用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学生群体学习情况的表征,用个别学生的课堂反应作为教学进程的主导节奏,从而模糊了对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印证。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无法给出客观的评价,势必无法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关注。

当理念和现实之间发生激烈的碰撞,就需要借给教师一双“慧眼”,在无暇分身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和全地“看到”每一位学生,现代技术仍然成为强有力的辅助工具。

一些教师借用自行开发的App软件、照相机图片记录、音像记录、习题监测、学生反馈用时、问题解决的轨迹展示等基础素材(数据)来进行即时的评测,并将其作为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的基础。这种持续的、不断进行的、动态的评价,对于学生调整、改善自己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了个体指导的效能。(www.xing528.com)

示例3-5:

基于幼儿园教育实际情况,编制了个别化学习活动过程性资料收集的App软件系统。将蒙氏感官视觉领域的17项工作、52项任务转化为App操作软件。在个别化学习活动时间里,幼儿可以打开iPad,扫描自己的二维码,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通过观看视频、操作摆弄、完成操作后的任务等,自主地进行个别化学习活动。同时,当活动结束时,幼儿也可以将结果用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对是否喜欢这份工作、工作的难易度自主地进行评价。而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其做了什么、用时多长、反复了几次、选择倾向等情况已经同步地转化为过程性数据保留了下来。

在幼儿园里,理念上我们也在不断地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但不够理想的师生比例以及混龄中两个年龄段儿童发展目标容易混淆的现实,又会使教师确实无法把握每一个幼儿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评价一名幼儿不仅需要了解单个时间点中其发展的状况,更需要对其进行长程的观察和记录。教师要面对30个幼儿,就难以全面地观察每一个幼儿的客观发展水平,也无法做到将每一个幼儿进行过哪些活动、完成的水平如何等信息都记在脑中,也就无法客观呈现幼儿的发展轨迹,从而给予相对应的有针对性的回应指导。

然而,如果将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开发出一套用于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过程性资料收集的App系统,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幼儿通过操作iPad,了解每个活动的操作流程与任务,而系统则如实记录幼儿的操作时间、操作次数;通过后续的任务习题,进行自我学习效果的验证;教师只要能够有计划性地将每次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有序列的呈现,并明确分析每个活动的目标与关键概念,就能在后台了解到幼儿的情况。这种记录的方法首先获得了以幼儿操作为主体的一手资料,能最直接地反映幼儿的真实情况。其次,数据量快速提升。例如,每周数据量以数百条的幅度递增,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达到5 539条。最重要的是,数据收集以后,通过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统计分析,对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行为差异进行描述,对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行为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统计推测,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幼儿在一次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情况,也为后续分析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通过数据的收集、录入,新媒体技术成为教师的“观察眼”,将客观的信息以同步的、信息化转化的方式,获得解读学生行为可靠的数据资料。

3.利用在线平台增强互动

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面对相同的学习任务,教学如果想给予学生非常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依据自我的学科基础和学习方法开始个别化学习,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有准备的回应,学生也需要在自主学习之后与同伴分享和交流中提升思考的深度,借用互动来完善原有经验的不足。以下三条路径可以用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学生问题发现的独特作用。

示例3-6:

学生以在线管理系统开展“先学”,教师进行“先学”之后的学习情况判断,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课堂上以思维导图软件指导学生用工具表达思维过程,并运用wiki平台发布学习结果,促进分享与交流。他们提炼了信息技术支持个别化教学的三大策略。

“先学”策略——以在线管理系统,开展“先学”后的暴露与评价。老师设计测试问题及答案,进入电脑即时反馈系统。课堂上,学生“先学”后出现的各种错误即时得到实时的数据及分析。此时,不同学生出现的各种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充分反映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反馈给教师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

“暴露”策略——依托信息技术,精准创设暴露学生“相异构想”的平台和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思辨;以Freemind等思维导图软件,指导学生将思维过程用工具表达。精心设计提供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和学习的丰富资源和方式,保证每个学生基于个体经验的充分学习。

“分享”策略——学生在wiki平台发布学习结果,也可能把问题和困惑都暴露了。此时不仅围桌而坐的组内同伴可以互动,还可以超越面对面的同伴,与其他组进行互动,甚至远程也可以互动。与其他同伴之间的对话、分享,进一步促进了每个个体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