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题研究的实证要求,在本轮方法培训过程中,我们不仅强调研究的实证取向,同时更加注重学校基于本校实际的方法设计和循环验证,培训整体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跟研究需求匹配的方法设计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不仅直接影响着学校研究的行为策略,同时也深刻左右着研究的实践成效。尤其是在本轮研究推进过程中,实证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而是强调在研究过程中方法对证据搜集的服务和支持。因此,如何根据不同学校的研究历史和基础及其具体研究内容和要求,选择适切且多样的研究方法,以为研究提供更为丰富、客观的证据链条,自然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
在各学校确立本校子课题之初,我们不仅要求学校需保持本校子课题与区域总课题在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上的个性化关联,同时也明确提出学校应该兼顾自身既有的历史传统和研究基础,在研究主题、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选择等方面体现各自不同的研究取向。基于上述的原则性要求,在子课题的立项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了课题的研究主题、内容及其可行性,采取了多次评审、分批立项、严控质量的实施推进策略。同时还针对学校之间不同的研究内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证研究的策略建议,从而在研究之初即为他们方法选择和运用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确保了研究整体的实证取向。
2.与研究过程平行的方法培训
研究方法的培训如何走出培训是培训、实践是实践,培训一套、实践一套的困境,不仅是我们对开展实证研究方法培训的期待,同时也是我们在推进方法培训过程中需要着重化解的难题之一。因此,在上一轮课题的研究方法培训过程中,我们即要求每一位接受培训的老师都必须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课题的研究活动应该与培训活动相同步,并将方法培训嵌入教师的整个研究过程当中,从而保证了教师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同步开展研究实践。
然而,如何让实证方法培训在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课题研究的需求,提升学校课题研究的品质,同时也能进一步改进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尝试在本轮培训活动中,推行以校为本的现场跟踪指导,将方法培训活动转变为对研究过程的定点跟踪和针对课题研究问题的定向指导。除了集中学习交流外,小组成员或专家导师会集中于小组内的某一所学校,针对学校研究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讨论和交流,商讨解决对策,从而在研究现场解决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研究能力与区域课题研究品质的同步提升。(www.xing528.com)
3.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路径规划
显然,当培训的进程与学校的子课题研究相挂钩时,必然会面临推进步调、难易度以及积极性等方面的校际性差异,这也势必会影响到培训的整体进度和安排。而如何保障实证班能够按照既定的时间和任务安排,有序推进并实现预设的目标,就成为培训活动开展到中后期时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为此,在综合考虑整体培训安排与学校研究意愿的基础上,同时也兼顾对部分区域性、重难点问题的突破需要,我们采取了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推进策略,尝试通过点上深化带动整体推进。各培训小组首先由导师和小组成员共同确定一至两所学校作为实验点,导师重点深入指导,形成一至两个规范的实证研究范例。进而以此为基础,组内其他学校学习借鉴已有经验,同步或异步跟进,从而在达成培训目标的同时也兼顾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
4.质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互证分析
如前所述,实证研究的重要特征是基于多样证据的循环验证。因此,证据搜集的多样性、互证性以及可重复性就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直接决定着研究本身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间接影响着研究之于教育教学改进的指导效应。而为了满足实证研究对证据的上述要求,证据的搜集方法显然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研究方法,相反应该呈现出更为开放和综合的特征。
虽然在理论上有关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类别划分、使用范围和界限等方面的争论始终都未形成共识,然而基于实践改进取向下的研究,在对研究方法选择的要求上,无疑更为简单和务实。因此,针对多元证据的搜集需要,在本轮实证方法培训的内容设计上,我们不是局限于对上一轮质性研究方法培训的简单深化,而是转而走向以证据搜集为中心的、服务于证据搜集需要的多种研究方法的混合运用。采取质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策略,让数据和客观事实材料相互印证,在互为佐证的分析中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从而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证据搜集意识与证据识别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多元互证下的研究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