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学习: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原则

深度学习: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原则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认为,抽象的目标文字表述可以与具象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表征相结合,还可以与结构化的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多媒体形式表征相结合,本书概括为“抽象原则”。

深度学习: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原则

1.适度原则

在适度性原则中,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入门技能、从属技能、学习起点、原有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和内在认知负荷等个体因素。学习者和目标之间的心理差距与其个人动机的大小呈现反比现象,也就是说学习者真实现状和目标结果的心理差距越小,动机的作用力越大。这说明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目标需要难度适中、时间投入适中、信息分块规模适中。

2.内隐原则

承载目标的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需要将外显的媒体形态与内隐的知识之间的关联统一起来。即使是可以明确新旧知识关系的表述,也要用一番心思将其隐蔽,控制在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新旧知识关联的范围内,也就是引发反思与自主建构,而不是直接揭示结论。

3.高掌握原则

专家宾特利奇(Pintrich)关于成就目标取向的理论研究表明,学习者会同时具有多种目标取向,低表现目标取向和高掌握目标取向被认为是符合适应性动机模式的目标取向。学者李晓东认为掌握目标组迁移水平高于回避型表现目标组和趋向型表现目标组。面向深度学习的目标要体现出掌握型目标取向,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营造任务取向的气氛,弱化表现型目标取向,强调掌握和迁移时,学习者可以将更多的认知资源投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从而可以有效地抽象出源问题解决策略,并应用到新任务当中。

4.互补原则

目标所联结的前后学习经验需要借助语义联想,而语义联想的个体间差异较大。如果学习者没有意识到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目标的引导作用,就会转变为外在认知负荷或无关的认知负荷,耗损了注意,直接导致投入在学习内容上的资源减少或受限。解决以上问题可以按照“互补原则”,多种表征方式互补,共同呈现、交替呈现,弥补学习者对某种表征方式的语义联想偏差,例如:用具象的动画表现过程与抽象的文字描述互补。

5.案例趋向原则(www.xing528.com)

目标的多媒体画面语言可视化表征方式,不能仅限于图表,还可以引入更先进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等。然而,过度的表征会阻碍某些学习者(如元认知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自行产生图式或模型,这是与深度学习的理念背道而驰的。针对这种情况,目前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将表征的重心从内容逐渐转向案例。

6.内部思维原则

外部视觉表征逐渐走向内部思维表征,这是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目标在策略层面上的发展,其本质是将内隐的、复杂的知识结构外显化。应深度学习的要求,把外显和内隐的转换过程还给学习者,以“授之以渔”的理念启迪学习者的思维,点拨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联想和推理能力,还原探究性学习的原生态过程。

7.兼顾原则

深度学习的目标,是对学习者经过深度学习后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高度抽象。如果将目标表征形态中加入过多的信息元素和复杂的媒体形态,会将真正的要点信息“淹没”。对深度学习而言,目标呈现在知觉维度上的信息量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能够成为思维发展的脚手架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保障目标加工“时间片”充足而认知资源又有限的前提下,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目标要兼顾重点信息的细节性和整体结构的简洁性。

8.抽象原则

当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目标过于具体,很难抽象出用于后继学习的策略等指导性信息时,就会束缚迁移。本研究认为,抽象的目标文字表述可以与具象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表征相结合,还可以与结构化的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多媒体形式表征相结合,本书概括为“抽象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