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心理学:社会文化与旅游行为

旅游心理学:社会文化与旅游行为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不同社会文化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从人们旅游行为表现的差异就能够折射出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包罗万象,内涵十分丰富。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这也决定了中西方欢乐文化内涵存在巨大差异。

旅游心理学:社会文化与旅游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不同社会文化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国际间交往的增加,加速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们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而旅游就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交流的方式。从人们旅游行为表现的差异就能够折射出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包罗万象,内涵十分丰富。以下仅从三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旅游观念方面的差别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体现在旅游观念上,中国人的旅游观多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相融、相合、相亲,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这种传统思想一直流传下来,在许多人文景观的风格上都有鲜明的体现。如我国的许多寺庙、道观大都是建在自然环境非常优美的山上,或是隐蔽在苍松翠柏之间,一方面远离尘世,另一方面实现与自然的融合。而且中国的古代建筑,宫殿、庙宇、城楼的顶部,没有尖,不指向天,而是大屋顶,这个巨大的屋顶,都是与上天平行的,甚至在中部还有些下凹的样子,这是华夏文化的“天人协合”的体现。

而西方人的观念是战胜自然、征服自然,西方的一些建筑,特别是一些教堂,都有一个尖顶,直直地冲向上天,它要“欲与天公试比高”,它是奋斗、向上、索取的象征,它表达人们“向自然索取是我们的任务”,它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气派。基辛格博士认为,中国人的“敬天思想”思想,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之一,是最好的环保思想。这当然是文化。

(二)旅游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感性思维,往往会“触景生情”,是“浪漫主义者”或“联想主义者”,见松树想起崇高、长寿;见柏树,想起高尚和学者;见鸳鸯便想起恋人……同时还会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他们眼中的景物会因不同的境遇而不同。比如说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就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在西方人的头脑里则充满了理性思维,西方人的观念是风景就是风景,建筑就是建筑,人只是人,三者之间不存在共同感情因素。这一点在景观设计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同样是园林,中国的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通过各种造园的方法:如借景、抑景、障景等体现的是一种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意境;而西方的园林则一览无遗,中间是人工湖,两边是树林,再穿插大片的草坪。人工痕迹明显,人工湖、草坪和树林无不整整齐齐。

(三)中国景观和西方景观欣赏角度和方法不同

首先,西方的景观和中国的很不相同,长期以来,也造成了人们欣赏景观的态度不同。东方的景观和文化喜欢创造一种意境、一种气势,它需要人们流动地去欣赏,才能见其宏伟;而西方的景观和文化喜欢创造一种典雅和精美,欣赏者不必流动,可定点观看。

中国人游览故宫,欣赏时处于流动过程,而这个过程之间,都有连接造势的作用,只有从端门开始,经过午门、太和门……一直走到太和广场,待到太和殿封建时代的官员们才会不由得腿发软,跪了下来,形成了一种“不睹皇居状,安知天下尊”的意境。

当我们游览西方的代表建筑—法国的凡尔赛宫时,我们可以像欣赏一座雕刻作品一样地去细细品味,欣赏其典雅和精美,欣赏者基本上不需太多流动,只要处在一个固定点上,就可观察得细致,欣赏到好处。中国人欣赏景观不仅在平面上流动,有时还要超过平面而登高远望,而且有时索性到景观之外去观景观,这就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西方人在欣赏景观时坚持:“要想看得清,必须走当中”,“先用步子量,再用几何图形”。

所以我们在欣赏西方景观时,也应注意采用他们这种定点的、量化的、细致的方法,可能就会欣赏到其景观的典雅与精美,走马观花是不行的。

中西方欢乐文化的差异(www.xing528.com)

欢乐是人类的普遍情绪,是人类的共同心理体验。然而,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欢庆活动体验欢乐的感觉,表达欢乐的情绪。日积月累,在人们年复一年的欢庆活动中,逐渐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欢乐文化。欢乐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带着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这也决定了中西方欢乐文化内涵存在巨大差异。传统节庆活动是集中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传统欢乐文化的一些明显差异。

首先,中西方欢乐文化蕴涵的心理期盼不同。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代表中国人欢乐极致的节庆—“年”就是典型。按照古书记载,“年”本身就包含有五谷大熟、丰收的意思,每到农历“年”关,天寒地冻,万物休眠,忙了一年的人们,纷纷放下手上的农活,开始祭祖祈年、敬奉土地、拜年贺喜、休养生息,人们还自发组织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表达丰收的喜悦情感。这种风俗一种流传至今。

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庆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后来,由于基督教宗教的兴起和普及,由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敬土乞收的传统节庆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例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等。在宗教教义和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偏向于把节庆活动当成缓解压力和情绪发泄的通道。在节庆期间,人们往往打破平时森严的地位界限,撕掉一本正经的面目,发泄平时压抑的情绪和紧张的压力,还原人本来的原始的面貌,张扬个性,追求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极大满足。其次,中西方欢乐文化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喜欢采用家族团圆、和谐、温和的方式表达欢乐之情,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的舒适和满足,表达欢乐的方式多为直接、纵欲、粗放的风格。

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深沉,“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提倡以克制的心态发泄欢乐情绪。中国人还强调“有福同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注重多人之间分享欢乐、传播欢乐。纵观中国传统节庆活动,大多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宗族家庭观念和社会群体观念,例如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中秋佳节的月饼重阳节的怀念祝福亲友,春节期间的寻亲问故等等,无不突出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情绪传递的同乐氛围。就连现在,我们也经常说举国同乐,普天同庆,这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欢乐文化的传递和继承。

西方的欢乐文化,十分注重个人性格的张扬与个人情感的表达。风靡欧美各国的狂欢节(英文名为carnival,相传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节,也称“嘉年华”)最能淋漓尽致体现这一文化特点。节日一到,处处张灯结彩,大街小巷上填满了狂热的人群,彩车游行,锣鼓喧天,人们或者身穿色彩艳丽的奇装异服,或者在身上涂满五彩斑斓的油彩,或者戴着形态独特的面具,极力地显示自己的个性,吸引他人的关注。游行队伍里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穷富有,谁都可以毫无忌惮地疯狂跳舞、拼命唱歌,充分张扬自我,让自己享受极致的欢乐,而不必在乎别人是否感同身受。再譬如西方的情人节,纯粹是两个情侣之间的节日,与其他任何人无关。这个节日,除了相爱的两个人,除了爱情,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人,也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来填充或升华。

再次,中西方欢乐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不同。中国人的欢乐,是建立在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之上,以实现全民族的幸福为理想的欢乐。在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下,西方人追求欢乐,更多的是通过忏悔、内省和宣泄,以求个体灵魂的洁净和个人感情的升华,它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幸福的追求。

孟子的“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庇得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中国近现代史上不胜枚举的先驱英烈,他们为追求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所做的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传统的欢乐文化,往往是与全民族共同的命运,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没有国,哪有家?没有普天同庆,哪有个人幸福?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繁荣富强,这才是每个中国人最大的欢乐。

在西方,欢乐文化强调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欢乐往往只跟个人有关。古时候,《圣经》就告诉人们,上帝创造了人,并赋予每个人灵魂,个人只对上帝负责,这使得人们产生了强烈的个人存在意识。随着一系列宗教革命、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个人的这种意识又演变为灵魂的自决权和个人的神圣性。不断高涨的个人主义精神,积淀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根基,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西方人的欢乐,更多的指个人通过奋斗努力,克服了人的恶念,升华了感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中西方欢乐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两者的差异远远不止以上谈到的三点。事实上,这两种欢乐文化各有所长,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在发扬光大咱们自己传统欢乐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欢乐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欢乐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欢乐文化的迷人之处。中西方的欢乐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来源:国际在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