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伯渎与太伯的文献记载:中国运河三千年相关资料

太伯渎与太伯的文献记载:中国运河三千年相关资料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后,太伯渎谓之孟渎。现称伯渎港,是无锡县东郊的通航河道。又经后世历朝的不断疏浚、整治,至今完好地存在,曾名为太伯渎,现名为伯渎港。屈指算来,太伯渎运河已有三千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太伯渎,是商殷朝后期生活在今江苏无锡地区的吴太伯,率领当地群众开挖而成的一条人工运河。当初并无河名,太伯渎之名是后世人们补取的。周太王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幼子季历。长子太伯未婚独身,次子仲雍有子嗣。

太伯渎与太伯的文献记载:中国运河三千年相关资料

太伯渎,西带官河,连范蠡渎,入苏州界,淀塞年深,粗分崖岸。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大开漕运,长八十七里,水旱无虞,百姓利之。[2]

无锡南五里有太伯渎,东连蠡湖。[3]

一些地方志关于太伯渎的记载,则更为详细:

太伯渎去州东五里,贯景云、太伯、梅里、垂庆四乡,西枕官河,东通蠡湖,入平江界,岁久淤塞。唐元和间刺史孟简浚之,长八十里,阔一丈二尺,深四尺,民获沾溉之利。自后,太伯渎谓之孟渎。此渎始开于太伯,所以备民之旱涝,民德太伯,故名其渎,以示不忘。[4]

泰伯渎在县东五里……始开于泰伯,所以备民旱涝,民德之,故名。唐元和八年,刺史孟简浚之,并导蠡湖,长八十七里,广十有二丈,溉田千顷。自后是渎谓之孟渎。[5]

泰伯渎在无锡县东五里,西连运河,东达蠡湖。唐刺史孟简尝浚之,袤九十里,广十有二丈,溉田千顷。又,周泰伯开渎,后人名曰泰伯渎。[6]

泰伯渎,西枕运河,东连蠡湖,而梅里当其中。长八十七里,广十二丈。起自无锡县东南五里许,相传为泰伯所开。盖农田灌溉之通渠,亦苏、锡往来之迳道也。唐元和八年常州刺史孟简浚导之,改称孟渎。然民间有口,常云伯渎,不闻孟渎也。[7]

太伯渎,又称泰伯渎。相传是太伯率领无锡先民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唐元和年间拓浚。西起无锡南郊,与江南古运河相通,向东经坊前、梅村、茅塘桥,入漕湖。1958年,南延至望虞河,全长25.5公里,宽22米。现称伯渎港,是无锡县东郊的通航河道。[8]

根据以上文献记载,可知我国历史上最早开通的运河是太伯渎。太伯渎位于今江苏省无锡与苏州之间,长八十七里,宽十二丈(约合40米),呈东西走向,是一条用以灌溉和行舟的人工运河。其开通的时间是在商殷朝代的后期,由于年岁久远,沧桑巨变,该运河早已干涸、湮废,埋没在地下,成为历史遗迹。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常州刺史孟简在其辖区内广修水利,在一次开挖河道时偶然发现埋没在地下的河道遗迹,于是在已湮废的地下故道上进行重开。又经后世历朝的不断疏浚、整治,至今完好地存在,曾名为太伯渎,现名为伯渎港。河道虽然并不宽阔,但可通行舟船。屈指算来,太伯渎运河已有三千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太伯渎,是商殷朝后期生活在今江苏无锡地区的吴太伯,率领当地群众开挖而成的一条人工运河。当初并无河名,太伯渎之名是后世人们补取的。吴太伯并非无锡当地人,而是周朝王族的祖先,来自中国西部地区的移民

周人原是我国西部边陲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其始祖姓姬名弃,因善于种植稷和麦等粮食作物,在尧舜时期曾任农官,被周人的后代尊称为后稷。后稷的第十二代孙古公亶父(史称周太王)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为避开戎狄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和便于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率领宗族从泾水流域的豳(今陕西省彬县东北),迁徙至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县、扶风县一带),在这片北靠岐山、南滨渭水的肥沃土地上,开荒种植,发展农业生产;建筑城郭家室,划分邑落;形成一个小小方国,国号为周。周国在表面上臣服于殷王朝,暗中却自强不息,开始走上日益强盛之路。(www.xing528.com)

周太王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幼子季历。长子太伯未婚独身,次子仲雍有子嗣。周太王特别偏爱幼子季历及孙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认为姬昌日后可以成就大业,因而有意要将王位传给幼子季历,以便使姬昌将来可以继承王位。在传长不传幼的古代社会,周太王的这一想法完全违反了当时的继承习俗和传位准则。但是,当长子太伯得知其父亲的意图后,为了使其父的心愿能够顺利实现,毅然带领二弟仲雍离开家庭,千里迢迢地来到今江南地区太湖流域一带定居,以便让幼弟季历继承王位。

太伯到达江南后,顺从当地风俗习惯,断发文身,在生活上处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打成一片,还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至江南,组织当地居民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凿运河等,将这片水网密布、雨水充足、气候适宜的江南土地,开发成为肥沃的农田耕地。由于太伯主动牺牲自我以让贤,德行感人,并且带领当地居民开发自然,功绩卓著,因此受到当地居民的爱戴与拥护,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太伯为首领、拥有千余家成员规模的群体,并且在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修筑城郭,建立了自号“勾吴”的方国(见图1-1)。

图1-1 太伯渎示意图[9]

太伯去世于公元前1098年[10],曾任勾吴国首领49年,享寿91岁[11]。由于他未婚无后代,死后由其弟仲雍继承其位,并由仲雍的子孙不断传承下去,直到姬昌之子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后,勾吴国始被周朝正式封为吴国。从此,太伯被追认为吴国的创始人,史称吴太伯。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太伯奔吴”事件,这一事件早在春秋时代已经广为流传。对于太伯的崇高品德,孔子曾经高度赞扬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12]。后世之人,出于缅怀这位品德高尚、开创吴国有功的先贤,故以其名称呼他开挖的这条运河为太伯渎。

上述“太伯奔吴”的历史事件,在许多著名古籍如《左传》《论语》《韩诗外传》《史记》《汉书·地理志》《越绝书》《吴越春秋》《论衡》里等均有详略不同的记载,足以证明“太伯奔吴”之事,在我国历史上确实存在。尤以《史记》的记载最为详细,其云:

古公(注:即周太王)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13]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14]

《史记》的权威性一向不可动摇,因此二千多年来,人们对于以上的记载从未有所怀疑。但是到了清代乾嘉时期,有一位名叫崔述的学者,对史书记载常抱怀疑态度而好作翻案文章。他对于《史记》有关太伯奔吴事件的记载,说什么:“大抵《史记》之言,皆难取信”[15]。在崔述危言耸听的影响下,至20世纪30年代,关于太伯奔吴之事,提出异议、甚至完全否定者,不乏其人,于是在学术界出现了种种争议。由于本章所论述的太伯渎,是以“太伯奔吴”的历史事实作为立论依据的,有太伯奔吴之事,才有太伯渎的存在,因此,本书对于“太伯奔吴”事件的争议,有必要在这里进行深入的明辨是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