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戾陵堰与车箱渠运河,中国运河三千年揭秘

戾陵堰与车箱渠运河,中国运河三千年揭秘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贬责其生前的罪戾行为,故名其陵墓为戾陵。因刘靖所修建的堰坝和车箱渠渠首位于梁山戾陵下,故史称戾陵堰。这是戾陵堰与车箱渠水利工程在我国水利工程史上一项比较突出的成就。戾陵堰与车箱渠西段建成后,每年可灌溉农田二千顷。又过了32年,至晋元康四年,由于水在洪汛期间水势汹涌,戾陵堰的四分之三被洪水冲毁,洪流漫溢车箱渠北岸七十余丈。朝廷急命骁骑将军刘宏,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对戾陵堰和车箱渠进行重修。

戾陵堰与车箱渠运河,中国运河三千年揭秘

自从盘踞在右北平郡(今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一带)和辽西郡(今河北省滦县、秦皇岛市一带)的乌桓人被曹操彻底打垮后,曹魏时期的北方边境一直保持着相对安宁的局势。但是当时位处边境前沿的蓟城(今北京市),仍不失为北方的边防重镇,平时都有重兵驻防在那里。魏帝曹芳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将军刘靖出镇蓟城。

刘靖是刘馥的儿子,刘馥在东汉末汉献帝时期任扬州(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刺史期间,曾在淮南一带大兴水利,实行屯田,成绩斐然,并且勤政爱民,做了不少好事,因此死后留有美名于世。其子刘靖身为镇守北方国门的大将,也有其父勤政爱民、重视水利建设的遗风。他曾在今北京市周围一带大兴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和运输。据《三国志·刘馥传附刘靖事绩》记载:

靖以为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渠陵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

虽然,刘靖兴修水利主要出于在边防地区进行屯田的需要,但他推广种植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使当地百姓得到了实惠,所以说“边民利之”。只是以上所引正史的记载极为简略,对刘靖大兴水利工程的内容没有展开论述。幸好《水经注》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特别是郦道元在其注释中抄录了刘靖碑词的全文,使今天我们得以了解1800年前这项工程的概况。《水经注》卷十四《鲍丘水》“又南过潞县西”条下云:

鲍丘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高梁水注之,水首受㶟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又东北迳刘靖碑北。其碑词云:“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㶟水以度形势……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按:250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

以上是对刘靖亲自到实地调查进行工程规划的描述和对工程内容的概括。该碑词还附有《遏表》云:

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

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余顷。

以上引文中的㶟水,其下游即今之永定河。梁山,即今北京西郊的石景山。燕剌王旦之陵即戾陵,为汉武帝之子刘旦的陵墓,刘旦生前分封于今北京一带为燕王,曾以武力争夺皇位未成而自杀,死后葬于梁山。为贬责其生前的罪戾行为,故名其陵墓为戾陵。因刘靖所修建的堰坝和车箱渠渠首位于梁山戾陵下,故史称戾陵堰。碑词和遏表中多处提到的“遏”,即堰也,就是拦水坝。高梁河是㶟水的支流,发源于今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说它“出自并州”是指其主流㶟水而言,㶟水发源于并州(今山西地区)境内雁门郡馆阴县。

从碑词可知,身为节制河北道诸军事的征北将军刘靖,在规划设计这一水利工程时,曾亲自“登梁山以观源流,相㶟水以度形势”,对当地的地形进行实地踏勘,摸清水源分布情况,并且调派千名军士进行施工。该工程包括筑戾陵堰、开车箱渠和导高梁河三部分:

(1)戾陵堰跨㶟水而筑,以竹笼或木笼装石块(即所谓石笼,为战国时代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所首创,后来历代均仿用)沉入水底筑成,长三十丈,高一丈,厚七十余步。从“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来看,该堰应是一座滚水坝。(www.xing528.com)

(2)车箱渠是一条灌、运兼用的人工水道,它西起㶟水上的戾陵堰,东至潞河(今北运河),全长四五百里。呈西东走向,因开凿时间不同而分为西、东两段。西段开凿于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250年),渠道起自㶟水上的戾陵堰,向东延伸,迄于高梁河上源处(今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一带)。东段开凿于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渠道起自高梁河上游某处,迄于潞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境内的潞河。西、东两段之间并不直接相连,而是利用了一小段高梁河的河道。三国曹魏时期开凿车箱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使渠道两侧的农田得到灌溉。同时,也使㶟水和潞河在蓟城以北相沟通,便以漕运。西段车箱渠的渠首处立有水门(闸门),门宽四丈,用以调节水量,控制山洪

(3)高梁河原是蓟城郊外的一条小河流,发源于蓟城以北(今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流向东南,入于㶟水,是㶟水的一条小支流。高梁河虽然是条小河,水量有限,但它上游一段所流经的地方正处于㶟水冲积扇背脊上,自西向东顺着地势的自然坡度而潺湲畅流,在地理位置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车箱渠充分利用高梁河的这一优势,借用它的一段河道作为渠道,既减少了挖掘工程量,又达到了有助于渠水畅流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当时工程规划设计的一项高明决策。这可能与刘靖在规划设计前“登梁山以观源流,相㶟水以度形势”分不开。这是戾陵堰与车箱渠水利工程在我国水利工程史上一项比较突出的成就。

戾陵堰与车箱渠西段建成后,每年可灌溉农田二千顷。12年后,至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又对该工程设施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扩建。刘靖碑词续述其事云:

至景元三年辛酉,遣谒者(注:管理水利、河堤的官吏)樊晨更制水门……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

从这段碑词记载中可知,这一扩建内容,除了更制水门外,最重要的是车箱渠从高粱河向东延伸至潞河(即东段),从而使车箱渠横贯于蓟城之北,并将㶟水与潞河在中游处连通(按:㶟水与潞河,原本在下游处相会合)。这一次扩建,不仅使沿渠受灌溉的农田大大地增加,而且因为㶟、潞两条大河在中游处连通,在交通运输方面更起到了便捷作用(见图8-2)。

又过了32年,至晋元康四年(294年),由于㶟水在洪汛期间水势汹涌,戾陵堰的四分之三被洪水冲毁,洪流漫溢车箱渠北岸七十余丈。朝廷急命骁骑将军刘宏(刘靖之子),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对戾陵堰和车箱渠进行重修。刘宏继承其父作风,“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逢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五尺”[24],予以全面修复。在修建时,“诸部王侯不命而自至”[25],主动积极地参加建设的劳动者不下数千人,说明当时大家都是十分支持这一水利设施的修缮的。

图8-2 车箱渠与高梁河示意图[26]

后来,戾陵堰和车箱渠因年久失修而一度废弃。至南北朝时的北魏神龟二年(519年)经幽州刺史裴延儁重修后,又重新投入使用,继续发挥其灌溉和运输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