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关中地区多条短小运渠改变历史

中国关中地区多条短小运渠改变历史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中地区是唐朝京畿所在,水运交通自当为朝廷特别重视,因此先后开凿了不少运渠。不过这些运渠都很短小,而且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的狭长平原内,以升原渠和漕渠为东西干线,沿途南北两侧扩展一些短小支线,构成“非”字形的关中运河网格局。该运渠既由宁民县令主持开凿,其大部分渠段,当位于该县境内,即今蓝田县至西安市之间。所以这条运渠应该说是存在的。从渠成后唐代宗到安福门参加落成仪式来看,这条运渠可能终止于安福门。

中国关中地区多条短小运渠改变历史

关中地区是唐朝京畿所在,水运交通自当为朝廷特别重视,因此先后开凿了不少运渠。不过这些运渠都很短小,而且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的狭长平原内,以升原渠和漕渠为东西干线,沿途南北两侧扩展一些短小支线,构成“非”字形的关中运河网格局。干线升原渠和漕渠,前面分列专题已经介绍,现将一些重要的支线运渠,按开凿年代为序,分述如下。

(一)宁民、长安间运渠

唐高祖“武德六年(注:623年),宁民县令颜昶引南山水入京城”[18]。宁民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设置,治所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贞观三年(629年)撤销,存在的时间仅十年。该运渠既由宁民县令主持开凿,其大部分渠段,当位于该县境内,即今蓝田县至西安市之间。

(二)五节堰

“陇州汧源县有五节堰,引陇水通漕。武德八年(注:625年)水部郎中姜行本开凿,后废。”[19]汧源县即今陕西陇县,位于汧水上、中游北岸。这里所说的陇水,并非一条河流的名称,而是泛指发源于今陕、甘交界处的陇山、六盘山的河流。从汧源县所在地理位置来判断,姜行本在其上筑五节堰的这些陇水,当为汧水(今千河)而无疑。由于汧水的流量大而湍急,在汧源县境内筑堰(很可能是滚水坝)控制其水流,使汧源县以下的汧水河段水位适合于行舟。可能是所筑堰的工程质量不高,经受不起汧水的冲击,这座五节堰存在的时间不长,就毁坏废弃了。

(三)高泉渠

“虢县(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北十里有高泉渠,(武则天如意元年(注:692年)开凿,引水入县城。”[20]按:升原渠位于虢县之北,这条渠道也位于县城东北并且通向城内。其开凿目的,一方面使县城与升原渠直接相通,改善该县城的对外水运交通;另一方面可能用以改善该县城的生活用水条件,因名为高泉渠,县城东北可能有泉源,开渠将泉水引入城内,供城内居民饮水、洗涤用水之需。

(四)敷水渠

华阴县“西二十四里有敷水渠,(唐玄宗)开元二年(注:714年)姜师度凿,以泄水害。五年(注:717年),华州刺史樊忱复凿之,使通渭、漕。”[21]这条敷水渠,第一次开凿的目的只是为了泄洪,因而是泄洪道。第二次重开,则拓宽加深,并通向渭水和漕渠,成为漕渠的一条引水道,为漕渠补充水源。

(五)利谷渠(www.xing528.com)

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二十三里有利谷渠,引乔谷水。东南十五里有罗文渠,引小敷谷水,支分溉田。皆开元四年诏陕州刺史姜师度,疏故渠又立堤以捍水害。”[22]这些渠道都是在原有渠道的基础上,加以疏浚、筑堤、改进而成的。主要用以泄洪和灌溉。

(六)黄渠

位于长安城东南隅,隋初修建大兴城时始凿,从终南山义谷引水入曲江池,长约四十里。再由曲江池引水向西北,经青龙坊、修政坊,至晋昌坊大慈恩寺南的南池。曲江池略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唐时周长七里,占地三十顷”[23]。原为自然池沼,隋唐时期经人工改造而成长安的著名风景区。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对黄渠和曲江池进行全面疏浚整治,在池的周围建造亭台楼阁,增添许多人文景观,使这个风景区锦上添花,更加引人入胜。每年上巳节(即三月初三日),皇帝在此赐宴群臣,欢度节日,共话升平气象安史之乱后,水道、水池和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发神策军疏浚黄渠和曲江池,引南山水入池,并重建部分楼亭,但终难恢复开元、天宝年间的环境氛围。唐末,战乱频仍,迁都洛阳后,曲江池风景区一落千丈,黄渠也逐渐干涸。

(七)运木漕渠

唐玄宗“天宝元年(注:742年),京兆尹韩朝宗分渭水入金光门,置潭于西市之两衙,以贮材木。”[24]新唐书·地理志》京兆府·长安县下、《新唐书·韩朝宗传》《唐会要》卷八十七《漕运》均有类似记载,说明这项开河工程在当时也是一件影响较大的事。但是,宋代宋敏求《长安志》和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均作“分潏水入金光门”,并谓:“《旧唐书》作分渭水,非是。”[25]金光门是唐长安城西边三门的中间一门,位于居德坊与群贤坊之间的横街西端。当年韩朝宗所开漕渠,从金光门入城后,沿群贤坊以北的横街向东延伸,至西市的东街,凿潭潴水,用以贮存从外地浮运来的木材,在市场出售。

(八)薪炭运渠

唐代宗“永泰二年(注:766年),京兆尹黎干以京城薪炭不给,奏开漕渠,自南山谷口入京城,至荐福寺东街,北抵景风、延喜门入苑,阔八尺,深一丈。渠成,是日上幸安福门以观之”。[26]《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黎干传》的记载则是:“京师苦樵薪乏,干度开漕渠兴南山谷口,尾入于苑,以便运载。帝为御安福门观之……渠不成。”这条运渠究竟是否开成?首先,唐代宗既然在安福门观之,说明渠道已经开成。其次,同书的《新唐书·地理志》京兆府·长安县下说:“大历元年(注:即永泰二年,766年),尹黎干自南山开漕渠,抵景风、延喜门入苑,以漕炭薪。”可以证明漕渠确已开通。另外,《旧唐书·代宗纪》对这条运渠有“阔八尺,深一丈”的记载,如渠道未成,何来这具体的资料?所以这条运渠应该说是存在的。该渠的路线走向据《唐两京城坊考》等后世研究资料,可知是循着天宝年间韩朝宗所开运输木材的漕渠,从金光门入城至西市,再从西市继续向东延伸,经光德坊、通义坊、通北坊,至开化坊荐福寺东街,折而向北,再沿着务本坊国子监东街北伸,经皇城的景风门、延喜门入于内苑。从渠成后唐代宗到安福门参加落成仪式来看,这条运渠可能终止于安福门。安福门是位于皇城与宫城之间的西门。令人费解的是,该运渠为何不直接从西市的东街北上,经布政坊、颁政坊,即可到达安福门,这样近便得多;而是向东绕道,从景风门,入延喜门,再向西折回安福门?合理的解释是,有意在长安城内绕道兜圈子,以便沿途向城内每家每户的居民,供应当时属于紧缺物资的薪炭。

(九)刘公堰

“高陵县(注:今陕西西安市高陵区)境内有古白渠。(唐敬宗)宝历元年(注:825年),令刘仁师请更水道,渠成,名曰刘公堰。”[27]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时,自谷口(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引泾水东南流,经高陵、临潼等县,至渭南县境注入渭水,长约二百里,当时用以灌溉。刘仁师在高陵县境内筑堰,对经过县境的白渠进行改造,除用以灌溉外,也可通行轻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