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腔腺的功能和位置--人体解剖生理学

口腔腺的功能和位置--人体解剖生理学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腔腺又称唾液腺,分泌唾液,有湿润口腔黏膜、清洁口腔、混合食物、形成食团和促进消化食物作用。食管后贴脊柱,前与气管、支气管、心脏等器官相邻。

口腔腺的功能和位置--人体解剖生理学

1. 口腔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图3-12)。其前壁为唇,两侧壁为颊,下壁(底)为软组织和舌,上壁(顶)为腭(前2/3为硬腭,后1/3为软腭),软腭后缘正中有乳头状突起,称腭垂,其两侧各有两条弓形黏膜皱襞,前者称为腭舌弓,后者称为腭咽弓,前后两皱襞间的凹陷内有卵圆形的腭扁桃体,属淋巴组织。软腭后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此为口腔和咽连通处。整个口腔内表面由黏膜覆盖。口腔内还有牙,牙是人体最硬的器官,成年人共有恒牙32个。牙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的器官,对语言、发音亦有辅助的作用。舌位于口腔底,具有协助嘴嚼、吞咽、辅助发音和感受味觉的功能。在舌背面及侧缘有不同形状的黏膜突起称舌乳头。较大的轮廓乳头和呈红色钝圆形的菌状乳头上的黏膜上皮中含有味蕾,是味觉感受器,有感受各种味觉的功能。口腔腺又称唾液腺,分泌唾液,有湿润口腔黏膜、清洁口腔、混合食物、形成食团和促进消化食物作用。

   图3-11 消化系统模式图          图3-12 口腔及口咽峡

2. 咽 咽是一个垂直的肌性管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其上方的顶接颅底,下方与食管相连。咽自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因此可分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鼻咽部的侧壁上,左右各有一个咽鼓管口,鼻咽通过咽鼓管和中耳鼓室相通(图3-13)。

3. 食管 是一前后扁窄的肌性长管,是消化管最狭窄的部分。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续咽,向下穿过膈肌进入腹腔,与胃的贲门连接,全长约25 cm。食管后贴脊柱,前与气管支气管、心脏等器官相邻。

4. 胃 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图3-14),有前壁和后壁。上缘为凹缘,较短,朝右上方,称胃小弯;下缘为凸缘,较长,朝左下方,称胃大弯;胃与食管连接处的入口,称贲门;胃的下端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出口,称幽门,幽门处的环形肌特别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

图3-13 咽的矢状断面(www.xing528.com)

图3-14 胃的形态、分部及黏膜

图3-15 盲肠和阑尾

胃可分为四部:近贲门的部分称为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突出的部分称为胃底。自角切迹右侧至幽门的部分称为幽门部(幽门部以中间沟为界,分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更为缩窄的幽门管)。胃底和幽门部之间的部分称为胃体。

5. 小肠 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上端起自胃的幽门,下端与盲肠相连(图3-11),成人的小肠全长约5~7 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位于上腹部,紧贴腹后壁,长约25 cm左右,呈“C”形,包绕胰头。空肠和回肠迂曲盘旋于腹腔中下部,借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二者间无明显界限。空肠比回肠的管径大,管壁较厚,黏膜环状皱襞和绒毛结构较多。

6. 大肠 是消化管的末段,长约1.5 m,起自右髂窝,止于肛门,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在腹腔内围成一个半封闭的方框(图3-11)。空肠、回肠盘踞在框内。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一般位于右髂窝内,上通升结肠,左接回肠,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处环形肌增厚,并覆有黏膜,一般形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皱襞,称回盲瓣(图3-15)。此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既可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又可防止盲肠内容物的反流,在回盲瓣的下方约2 cm处,有阑尾腔的开口。阑尾多位于右髂窝内,形如蚯蚓,长约6~8 cm。直肠位于盆腔内,长约15~16 cm,由第3骶椎前方起下行穿过盆腔终于肛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