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和功能

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和功能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须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联络调节的功能得以实现,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和脏腑等五个部分组成。足三阴经均行腹面。

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和功能

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须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联络调节的功能得以实现,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和脏腑等五个部分组成。

二、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1.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即:手三阴经均起于胸中,从胸走向手,在手指各与其相为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走向头,在头面各与其同名的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在足趾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均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胸腹(并继续延伸至头部),在胸部各与手三阴经交会。

2.交接规律 ①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②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③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3.分布规律

(1)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为三阴,外侧分为三阳。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上肢内侧经脉分布:太阴在前,厥阴居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经脉分布: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经脉分布: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少阴在后;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经脉分布: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

(2)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3)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为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4.表里关系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5.流注次序 牢记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还肺。”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行络大肠,复返向上循胃口(上口贲门),通过膈肌,直属于肺,上至喉部,而后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前行,走向示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示指桡侧端(商阳穴),沿示指桡侧上行,经过合谷穴,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至肩关节前缘,过肩后,到项后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穴),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缺盆穴)上行,经颈部至面颊,过大迎穴,入下齿中,复返出夹口角两旁,过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下中央人中(水沟穴)左右交叉于人中(右脉左行,左脉右行),分别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目内毗(睛明穴),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过承泣、巨髎,进入上齿龈内,还出,夹口两旁,环绕嘴唇,左右相交于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着前发际,到达额前(头维穴)。

分支:从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过膈肌,直属胃,而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气街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于大腿前外侧,经过膝髌,沿下肢胫骨前缘外侧下行至足背,进入第2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3足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过内踝前缘的商丘穴,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叉,行于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再向上穿过膈肌。沿食管两旁上行,夹咽两旁,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分支:从胃分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行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夹食管上行,经颈、颜面深部连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分出,经过肺,再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经肘过腕,进入掌后锐骨端,自掌后内侧直至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直上过腕部外侧阳谷穴,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过肘部,出于肩关节后面的肩贞穴,绕行于肩胛部的肩中俞后,交会大椎穴,向前经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络心,再沿食管,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沿颈部上行到面颊部,至目外眦后,折入耳中。

分支:从面颊分出,斜向目眶下缘直达鼻根部,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经过额部,直至巅顶,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的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下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重返出来,下行到项部(天柱穴),再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距背侧中线1.5寸),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腹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部继续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夹脊,沿背中线旁3寸下行,直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的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缘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端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之下的然谷穴,沿内踝后,分出去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直上股内侧后缘,至尾骨部(长强穴),贯穿脊柱,入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中,沿喉咙上达舌根两旁。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部两侧,至下腹部,沿腹部中线两侧(距正中线0.5寸)上行,夹脐,抵胸部前,直到锁骨下(俞府穴)。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注于胸中(膻中穴处),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9.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行,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中分出,浅出胁部当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经腕后内关穴,过腕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挠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从掌中(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直至其指端的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外侧(阳池穴),上行于上肢外侧尺骨和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向下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向上出缺盆,至肩部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上行至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于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www.xing528.com)

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向上至头角(颌厌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至额部达眉上(阳白穴),然后向后折至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下行到达肩部。于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前行入缺盆。

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处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再出走于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颊车穴),下行到颈部,经颈前人迎穴,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下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髓关节环跳穴处。

直行者:从缺盆分出,下行至腋,过渊腋穴,沿胸侧部(日月穴),经过季胁,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4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下至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1寸处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侧前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上行至章门穴,循行至期门穴入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于目系,出于额,直达头顶部,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百会穴。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之内。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中,交于手太阴肺经。

四、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奇经八脉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③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

1.督脉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后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龈交)处。分支:从脊柱后面分出,属肾。

基本功能:调节阳经气血;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2.任脉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冲脉偕行于脊柱前。

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又称之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与女子妊娠有关。

3.冲脉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分支:从气街部分出,沿大腿内侧进入胭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又有支脉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足趾。分支:从胞中出,上行于脊柱前,向后与督脉相通。

基本功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又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冲为血海”,促进生殖功能,与妇女的月经有密切的关系。

4.带脉

循行部位: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

基本功能: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行诸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又主司妇女带下

5.阴阳跷脉

循行部位: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阴跷脉起于内踝下照海穴处,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过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处,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基本功能:主肢节运动;司眼睑开合。

6.阴阳维脉

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基本功能: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或阴经的作用。

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1.经别 即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2.别络 也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15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

(2)别络对其他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

3.经筋 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也划分为12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

经筋的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4.皮部 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12个部分,称十二皮部。

皮部的功能主要为抗御外邪、传导病变。

六、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运行全身气血以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器官以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功能使之协调平衡等方面。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经络学说一直在医疗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指导中医临床各科,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