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学批评史:演变与不变的诗境

中国文学批评史:演变与不变的诗境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白上文所讲的演变与不变二方面,然后知道他所论的诗境,同时重在陈熟与生新二种。演变与不变,是他读昔人诗所悟得的结论;陈熟与生新,是他从这结论中所定的理想的诗境。他于明代七子诗风,病其陈熟;而于公安、竟陵诗风,又病其生新。其病在不知诗的演变,而悬一成之规以绳诗。此问题,依旧牵涉到上文所述的法的问题。二者皆非,只有即耳目口鼻之常而神明之,才是活法。这是叶氏所谓诗境。

中国文学批评史:演变与不变的诗境

明白上文所讲的演变与不变二方面,然后知道他所论的诗境,同时重在陈熟与生新二种。演变与不变,是他读昔人诗所悟得的结论;陈熟与生新,是他从这结论中所定的理想的诗境。他于明代七子诗风,病其陈熟;而于公安、竟陵诗风,又病其生新。陈熟之因,即因其学五古必汉魏,学七古及诸体必盛唐。其病在不知诗的演变,而悬一成之规以绳诗。生新之因,又因其抹倒一切体裁声调气象格律诸说,独辟蹊径,而入于琐屑滑稽险怪荆棘之境。其病又在不知诗自有不变之质,而故趋新奇。所以他说:“陈熟、生新,不可一偏,必二者相济,于陈中见新,生中见熟,方全其美。若主于一,而彼此交讥,则二俱有过。”(《原诗》三)

此问题,依旧牵涉到上文所述的法的问题。他说:“法有死法,有活法。若以死法论,今誉一人之美,当问之曰,若固眉在眼上乎,鼻口居中乎?若固手操作而足循履乎?夫妍媸万态,而此数者必不渝,此死法也。彼美之绝世独立,不在是也。……然则彼美之绝世独立,果有法乎?不过即耳目口鼻之常而神明之,而神明之法果可言乎?”(《原诗》一)这个比喻,很近于裴度《答李翱书》所说之喻。七子所论仅得死法,竟陵所变,则成为裴度所说的“倒置眉目,反易冠带”了。二者皆非,只有即耳目口鼻之常而神明之,才是活法。活法,则可以变,而且于演变之中仍有不变之质。化朽腐为神奇,所以能陈中见新;变而不离其宗,所以又能生中见熟。这才是他理想的诗境。

所以他说:“陈熟、生新,二者于义为对待。对待之义,自太极生两仪以后无事无物不然。……大约对待之两端各有美有恶,非美恶有所偏于一者也。……生熟、新旧二义以凡事物参之,器用以商周为宝,是旧胜新;美人以新知为佳,是新胜旧。肉食,以熟为美者也;果食,以生为美者也。反是则两恶。推之诗独不然乎?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能令人永言三叹寻味不穷,忘其为熟,转益见新,无适而不可也。若五内空如,毫无寄托,以剿袭浮辞为熟,搜寻险怪为生,均为风雅所摈。论文亦有顺逆二义,并可与此参观发明矣。”(《原诗》三)

李德裕说:“譬如日月,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这两句是名言,但很少见人对这两句加以阐发。今以叶氏之言证之,则所谓陈熟生新,即可于此得到解释。日月尽管光景常新,而日月之本质未变,所以能生中见熟。今天对着日月,虽觉其别有会心,带有新奇的感觉,然而似曾相识,对于日月初不是陌生的事物。正因日月之本质未变,而光景常新,所以又能陈中见新。一生尽对着日月,而一生绝没有对日月生厌的时期。(www.xing528.com)

天下之理事情犹是也。然而昔人有昔人的看法,今人有今人的看法;昔人有昔人的讲法,今人又有今人的讲法。所谓“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正须在这方面着眼。

这是叶氏所谓诗境。叶氏《南疑诗集序》谓“绚烂、平淡初非二事,真绚烂则必平淡,至平淡则必绚烂”(《已畦文集》八),亦可与上义相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