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用学翻译研究:译者的中心角色

语用学翻译研究:译者的中心角色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译者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身份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前者和后者的客体,但译者通过其“中心”地位能跨越两种语言的障碍,取得相应的语境关联与顺应,策略性地优化语言连接了前客体与后客体的时空,使原语和译语的主体性融合在一起。译文传递了原语交际的意图,体现译者强调文化因素传递时并没有忽视译语的交际性,顺应了读者的认知语境。

语用学翻译研究:译者的中心角色

3.7.4 译者的中心地位

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也就被提出来。在“原语——译者——译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主体,是翻译过程的中心,原作者和原语、译语和读者是他的客体。译者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身份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前者和后者的客体,但译者通过其“中心”地位能跨越两种语言障碍,取得相应的语境关联与顺应,策略性地优化语言连接了前客体与后客体的时空,使原语和译语的主体性融合在一起。译者为中心的文化翻译过程是一个关联顺应的过程,两种文化在译者这一文化的中介中得到协商。译语的文化既是译者“侵入”原语,置身于“文化语境”创造性解读原语的过程,也是不断做出协商与选择的结果,最终求得译者与读者的对话。例如:

金蟾啮锁烧香人,玉虎牵丝汲井间。

译文1:A gold toad gnaws the lock. Open it,burn the incense.

A tiger of jade pulls the rope. Draw from the well and escape.

译文2:Round the golden-toad lock,incense is creeping;(www.xing528.com)

The jade tiger tells,on its cord,of water being drawn.

译文3:When doors were locked and incense burned,I came at night;

I went at down when windlass pulled up water cool. ( 胡庚申 2004)

这首诗为晚唐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描述的是诗人赴情人处语境约会的情思,具有浓厚的文化隐含。“金蟾啮锁”是中国古代富贵人家的门环,这里用门环指代门;唐代风俗,早晚都要烧香敬天地。“玉虎”是唐代富贵人家水井辘轳上的装饰物;“牵丝”就是拉井绳,唐代人有起早打井水的生活习惯。要把原语的文化体现出来,译者无疑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侵入”原文,取得与原文文化的关联,才能理解原语所含的文化信息,以最终能对文化进行有效的转译。译文(1)几乎是字对字的翻译,译者没能把握原语的文化隐含,没有很好译出原语的文化信息。译文(2)译出了原语的信息,但没有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读者难以获得与原语文化相关联与顺应的认知假设与信息。译文(3)传递了原语交际的意图,体现译者强调文化因素传递时并没有忽视译语的交际性,顺应了读者的认知语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