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楼梦》双关翻译比较:杨译本与霍译本探讨

《红楼梦》双关翻译比较:杨译本与霍译本探讨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楼梦》中的双关翻译浅谈———基于杨译本与霍译本的比较刘瑞萍摘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经典双关的翻译对比,基于多处文献考究,从忠实与美的角度,探讨双关翻译中需要译者注意的问题以及可以采用的适当方法。《红楼梦》中这样的谐音双关俯拾皆是。

《红楼梦》双关翻译比较:杨译本与霍译本探讨

红楼梦》中的双关翻译浅谈———基于杨译本与霍译本的比较

刘瑞萍

摘 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经典双关的翻译对比,基于多处文献考究,从忠实与美的角度,探讨双关翻译中需要译者注意的问题以及可以采用的适当方法。

关键词:双关 直译 意译

一、简 介

《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耗尽毕生心血完成了这部伟大巨作。其语言通俗典雅,准确简练,极富生活情趣艺术神韵,是古典小说语言发展的一座高峰。作者不仅工于语言修饰,更善于运用语言技巧,从而使语言产生巧妙含蓄、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双关是我国文学创作中惯用的一种修辞方式,指的是“用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英汉双关语在形式上相似,从构成特征上,基本上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大类。谐音双关即利用音同形异词(Homophone)构成的双关语,如李商隐无题》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丝”与“思”音同,表达诗人的思念悠悠无尽。英语的Make your every hollo a real good-buy.(A Telephone Advertisement)这条广告利用good-by与good-buy的同音异义吸引顾客注意,推销产品。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使语句的表达具有两种不同意义。如《汉乐府·子夜四时歌》里诗句“黄粟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苦心”表面指树心苦,实际指人心苦。英语中的“She's too low for a high praise,too brown for a fair praise,and too little for a great praise.”(Shakespeare: Much Ado About Nothing)(她太矮,经不起高度赞扬;皮肤太暗,经不起明白的赞扬;个子太小,经不起大的赞扬。)这句话中low的另一个意思是“地位低下”,fair的另一个意思是“公正”。表面看来是谈她的身材容貌,实际谈她的社会地位。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中双关语运用较多,双关语形式、分类也大致相似,但翻译起来却很困难。霍克斯在译序中就提到: My one ab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late every—thing—even puns(我自始至终遵守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将所有一切—甚至双关语—都译出来。)双关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语音层面和语义层面。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表意上存在很大差别,原语中的谐音双关或一词多义双关,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形式,有时能顾及意义却无法顾及读音,有时甚至对双关两重意义都无法同时顾及。

二、谐音双关的音译

运用谐音双关,其中一重要目的是通过音同或音近,利用词语的音调体现一种音趣,增加语言的情趣或幽默感。《红楼梦》中这样的谐音双关俯拾皆是。如人名、地名中运用不少谐音双关,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和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如第一回“甄士隐”谐“真事隐”,“假雨村”谐“假语存”,“十里街,谐“势利街”,“仁清巷”谐“人情巷”,“葫芦庙”谐“糊涂庙”。两种译本中这几个人名都是直接用拼音译音。原作中的讽喻义无法保存。对于这三个地名,两译文通过下面表格可作比较:

从表格中可看出杨译是逐字翻译,霍译除“葫芦庙”是逐字翻译外,其他两个地名顾及了其双关意义但选词上也值得商榷。Snobbish同worldly相比更接近汉语“势利的”的意义内涵。这里“人情”并非指人的情欲,用carnal(肉欲的)来译是对原作的误解,因此笔者认为,要考虑其双关意义,将两地名译为Snobbish street和Worldly一wise Lane更妥。当然不管怎样译都难以照顾谐音的效果,杨译逐字翻译,显得平淡无味,译文读者难以领会其隐含意义。葫芦庙名称由来是因其形像葫芦,所以两译文皆按字面翻译,如果这时转译为“糊涂”庙,译文读者也许会更加糊涂。翻译首先要做到也是难做到的是忠于原文,既忠于原文意义,又忠于原作神韵。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中,“信”是第一位,“严格按照原文的义旨和风格以译,就是达和雅,同时也就是信。”(《中国译学理论史稿》P.422)为求尽量忠于原文,该逐字翻译时就逐字翻译,要转译时也应毫不犹豫。

谐音双关用于指事物在《红楼梦》中也很多。如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香名为“群芳髓”,茶名曰“千红一窟”,酒名为“万艳同杯”。这时“群芳”“千红”“万艳”指所有的女子,“髓”“窟”“杯”分别同“碎”“哭”“悲”谐音。曹雪芹巧用谐音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所有女子注定是悲剧命运这一事实,请看两译家是怎样处理这里双关词的翻译的:

比较两种译文,可看出杨译多采用直译,霍译基本上采用意译。对于双关语的翻译,要在译入语中寻找形式对应的双关词(谐音、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采取功能对等译法,此例中霍译文一方面意译,一方面转译,主要目的是使译文意义同原文相匹配,使译文读者的反应同原文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但原文中双关语形式无法保存,原文含蓄、幽默的风格丧失殆尽。杨译紧扣字面翻译显得呆板冗长,且没做到“传神达意”,译文读者难解其中韵味。

三、语义双关的英译

语义双关可以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利用相同的词或词语,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关于两种意思,构成双关,《红楼梦》中这种双关语很多,要译好这些双关语,首先要准确理解其包含的表层以及深层意思。例如:

1)新涨绿添洗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第十七回:杏帘在望—稻杏村)

霍译: Emergent buds swellwhere the washerwoman soaks her cloth.

A fresh tang riseswhere the cress一gatherer fills his pannier.

杨译:

The green tide fills the creek where clothes are washed.

Clouds of fragrance surround the girls plucking water一cress

2)新涨绿添洗葛处,(www.xing528.com)

好云香护采芹人。(第十七回:杏帘在望—稻杏村)

霍译: Emergent buds swellwhere the washerwoman soaks her cloth.

A fresh tang riseswhere the cress一gatherer fills his pannier.

杨译:

The green tide fills the creek where clothes are washed.

Clouds of fragrance surround the girls plucking water一cress

句中“采芹人”到底指谁?(辞海)对“采芹”的解释是:科举时代称考中秀才入学做生员为“采芹”也称“入拌”《初刻拍案惊奇》:“他日必为攀桂客,目前尚作采芹人。”(攀桂客,指科举登第的人。)这一句又暗语元春为贵妃,如祥云庇护着贾府。

由此看来,“采芹人”指的是贾府的“读书人”,而在这些“读书人”中,贾宝玉则是“祥云”庇护的主要对象。所以,杨把“采芹人”译为the girls就有悖原意了。霍将“采芹人”表层意思译出来为“cress_ gatherer”,后面使用代词his,说明所指的是贾宝玉,这样“采芹人”的双关“采芹之人”和“读书人”皆能表达,如果这里加一注释说明。Ress—gatherer指贾宝玉就更加一目了然。

语义双关的另一种情况,是指作品于一定的环境气氛中,在一句或几句话上,表达出两重意义。通常是“指桑说槐”,借眼前事物来述所说的意思。(红楼梦)中运用语义双关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如第八回中宝玉听从宝钗的话,不喝冷汤喝热汤,正值黛玉也在旁边:

黛玉吸瓜子儿,只管稸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

雪雁道:“萦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艳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地笑了一阵罢了。

杨译:...Nursing the stove in her arms Tai—yu retorted,“So you dowhatever she asks,but letwhatever Isay going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 You jump to obey her instructions faster than if they were an Imperial Edict.”

霍译:‘Iam glad you are so ready to obey her. Generally when I tell you to do anything it goes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 yet anything she tells you to do is followed outmore promptly than an Imperial Edict!”

这里黛玉表面上是奚落雪雁,实际上是说给宝玉听的,双关手法使用得非常灵活,非常自然,不仅使作品本身风趣盎然,而且把黛玉的性格、心理活动,以及同宝玉、宝钗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幽默,余音不绝。这里双关语的深层意思能通过上下文很容易理解,所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中都采用直译将表层意思译出,深层意思通过上下文,译文读者也很容易领会。但两位译者为了更准确更明显地传达原文的神韵,不约而同地将代词she和I用斜体书写,表明其暗指的含义,两位译家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学习

四、结 语

杨译本与霍译本各有特色。杨译本尽量靠近原文,通过对母语的理解来进行翻译。而霍译本注重翻译的读者,读者主要是以英文为母语,所以翻译时尽量靠近西方文化与习惯表达,所以在处理很多翻译时会有不同策略。更何况是翻译争论较多的双关语翻译,就更会有翻译差别。因此在品读这两部译作时不应单单从某个方面来分析,要多方面考虑,会得到更深的理解。同时通过此文分析归纳,也希望能给译者提供双关语翻译方面的参考,以供大家相互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1]Hawkes,David.(trans).1973,1977,1980.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2]Yang Hsien-yi&Gladys Yang.(trans.). 1978,1980.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3]曹雪芹,高鄂,1995,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陈望道,1979,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孔昭琪,2004,“《红楼梦》的谐音双关”[J].《泰山学院学报》第5期

[6]郭建中,2000,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