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文化典籍翻译译本的理解与受众需求介绍

茶文化典籍翻译译本的理解与受众需求介绍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茶文化典籍翻译而言,受众的知识储备应包含基本的茶叶知识,中国基本的地理知识、气候知识、历史朝代、生活方式、语言文字以及中国的代表性文化符号等。[189]对茶文化典籍翻译而言,虽然西方已经有大量英文原版茶书,对茶的基本属性、功能有所介绍,但中国茶文化典籍中还是有不少内容是西方读者陌生的。中国茶文化典籍的翻译相较于儒家、道家思想的翻译要晚得多、少得多。

茶文化典籍翻译译本的理解与受众需求介绍

翻译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受众愿意接受译本信息是前提,但其能否理解译本信息则是实现传播效果的保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通过各种方法来提升读者理解译本的能力。

(一)本土化翻译

翻译受众能否理解译本信息涉及受众对译本的信息加工能力,也就是受众是否具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理解能力。对文化典籍翻译而言,受众的知识储备应包含基本的茶叶知识,中国基本的地理知识、气候知识、历史朝代、生活方式、语言文字以及中国的代表性文化符号等。这些我们中国人认为众所周知的基本知识,国外专业读者一般也了解,但普通读者就未必了。有学者指出,从统计意义上来看,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环境,大多数对象国普通民众对于信源国文化并不具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信息加工技能,换言之,他们不具备解读信源国文化信息的必要知识,对于外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符号等多少存在理解上的困难。[187]以基本的茶叶知识为例,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有自己的饮茶习俗,如欧美人一般喜欢喝加橘子、玫瑰、糖、薄荷柠檬、鲜奶等其他物质的茶,所以他们未必能理解中国人对清茶的偏爱,也更难理解一杯清茗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普通受众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时,我们就很有必要通过降低文化信息对受众的知识要求这样一种方式,来间接使我们的翻译受众有能力理解译本的信息。换句话说,我们在进行中国文化信息传播之时,完全可以对作为传播载体的信息进行“二次编码”,即进行跨文化的重新编码,实现原始信息与受众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对接,从而达到外国普通民众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也能够加以理解的水平。这就是说,应当尽量用本土化的、贴近当地人思维习惯的方式来构造信息,同时将需要传播的文化信息附着其中,以降低目标受众的加工难度。[188]这其实就是进行一种本土化翻译。

本土化翻译能够降低目标受众理解译文信息的难度,对不够了解源语文化的普通读者而言,是最合适的一种翻译。例如,晚清时期不管是中国学者翻译西方作品还是西方传教士基督教作品译为汉语在中国传播,所使用的都是本土化翻译策略。

再者,有学者指出,本土化翻译可以使目标受众在观看或阅读文本时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理解文本中含有的陌生文化信息,日积月累之下更有可能形成涵化(cultivation)效果。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这种本土化不会触及作为传播者的信源国所固有的文化核心价值。[189]

对茶文化典籍翻译而言,虽然西方已经有大量英文原版茶书,对茶的基本属性、功能有所介绍,但中国茶文化典籍中还是有不少内容是西方读者陌生的。例如,在物质层面,茶文化典籍如《茶经》中的那些古茶器、古茶具是西方英文茶书中很少介绍的,西方茶书中大多是对当代茶具的介绍。而在非物质层面,古代茶器、茶具、茶事所隐含的中国文化内涵若是缺乏中国文化背景,也是难以理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往往需要选择目标读者熟悉的表达来传递原文的信息,降低理解的难度。例如,前面提到过的将中国古茶具、古茶器用西方读者熟悉的普通名词来表示,如将“籯”译为“basket”,将“规”译为“shaper”或“mold”,将这些陌生的古茶具和他们熟悉的生活用品联系起来,而在对这些茶具的具体介绍中又让读者领悟其中的差异,在感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中一步步实现对这些陌生茶具的完整认知。又如,在介绍茶的特质功用时,将“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中的“醍醐”“甘露”一起译为西方文化中的“amrita”“nectar”或是“ambrosia”,使读者借助自己熟悉的文化意象感受中国茶的神奇。

(二)信息过载处理

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中国茶文化典籍的翻译相较于儒家道家思想的翻译要晚得多、少得多。虽然茶早已在西方流行,已经成为与西方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饮品,但茶背后的中国茶文化并未和茶一起传到西方,反倒是西方人形成了自己的饮茶习俗和文化。此外,对于东方的茶文化,日本韩国的茶文化在西方的知名度也高过中国的茶文化,并且日本和韩国也在西方积极推广其茶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的茶文化,需要一步步做好铺垫。陆羽《茶经》的翻译便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陆羽被尊为茶圣,对于有此殊荣的原作者,不管是中国读者还是西方读者都会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加之《茶经》内容丰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物质和精神在书中得以巧妙结合,集科学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样的典籍很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可和接受。读者愿意接受这样的作品,但对于不懂茶的当代普通西方读者而言,《茶经》里面的很多内容又是非常难理解的,理解的困难又会影响读者的接受。因此,切合读者的理解能力,对《茶经》进行简化翻译以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目前《茶经》的三个译本中,“大中华文库”译本对西方读者而言偏难,而卡朋特译本和《国际茶亭》译本,删减了不少和译本主题意义关联不大却会给读者增加理解负担的信息,如原文的一些注释性信息,同时正文中又增加了一些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的信息。此外,卡朋特译本和《国际茶亭》译本的前言和注释也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背景知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茶经》原文的内容对西方普通读者而言存在信息过载问题,而解决信息过载问题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一方面删减信息,另一方面增加背景信息扩充信道容量,使信息负载与信道容量之间形成新的吻合与平衡,从另一个层面提升读者的理解能力。

当然,“大中华文库”译本也有删减、增加信息,且也有详细的前言,但不管是删减信息,在文内增加信息,还是注释,还是前言、后记等,“大中华文库”译本和另外两个译本都存在明显不同,导致受众对译本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对于译文内容的删减和增加,我们在前面论述翻译主体的把关行为、翻译内容的充分性和必要性时,已经进行过详细分析,因此在这里不再赘述。

(三)副文本拓展共通意义空间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信息交换双方必须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对所传递的信息有着共通或较为相似的理解和解释,这就是所谓的“共同经验范围”,也称“共通意义空间”[190]

共通意义空间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其意义空间也就各不相同。但是,只要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空间存在交集,那么即使可能存在着传播障碍,他们也仍然能够进行意义的交换。[191]

对典籍翻译而言,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译文读者所有的意义空间和原文作者在其文本中呈现的意义空间共通之处可能非常有限。而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拓展译文读者和译文意义空间的共通之处。除了翻译正文时运用本地化翻译策略以外,充分利用副文本也是拓展译文读者和译语文本共通意义空间的一个有效手段。

“副文本”是法国著名叙述学家、文论家热奈特(Gerard Genette)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那些伴随着文本而存在的各种言语或其他形式的材料,它们环绕和拓展(extend)文本,以便呈示文本,确保文本在世界上的‘在场’,并以书的形式被接受和消费”[192]。热奈特认为,副文本可以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前者包括诸如作者姓名、书名(标题)、副书名(标题)、出版信息(如出版社、版次、出版时间等)、前言、后记、致谢甚至扉页上的献词等;后者则包括外在于整书成品的、由作者与出版者为读者提供的关于该书的相关信息,如作者针对该书进行的访谈,或由作者本人提供的日记等。[193]

副文本对于文本的传播和接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热奈特把副文本比作文本的“门槛”,还把副文本比作房子的“前厅”:前厅为世人提供要么进入房间,要么转身离开的可能选择。[194]可以说,一部作品的副文本对作品能否“走出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读者通常会从其副文本入手,形成对该作品的初步印象,从中探察作品主旨及其编选倾向,从而决定买或不买、读或不读。对一部作品来说,副文本丰富、阐释了正文本的意义,是将作者、译者、出版商和读者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195]

根据热奈特的“副文本”概念,西班牙维戈大学(The University of Vigo)语言与翻译系教授弗里亚斯(Jose Yuste Frias)又提出了“副翻译”(paratranslation)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副翻译是任何跨文化交流的过渡区和交换区,是任何文化斡旋过程的成功或失败的决定性地点。”[196]由此可见,副文本会直接影响读者对译本的理解倾向。例如,呈现编选意图的“编者的话”就可以在读者中发挥“导读”功效,成为读者踏入作品的一道门槛,直接影响并干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内容提要”“本期导读”等副文本对作者风格、主人公形象、作品主题等的描述,会令读者形成对该作品的粗略印象,并产生一定程度的预设。而大多数读者会带着这样的“前见”去接触作品。[197]可以说,这种“前见”就是译者和其他相关主体为目标读者搭建的联通作品正文和读者的桥梁。同时,副文本中因考虑到读者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而提供的原文所没有的额外信息,则可以拓展文本和目标读者的共通意义空间。因此,翻译作品的副文本,特别是有具体实质内容的译本前言,若是撰写得当,对目标读者理解、接受译文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比较《茶经》的三个译本,我们发现这三个译本不仅在正文的翻译上存在明显差别,而且在提供的副文本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译本的字体字号、版面形式、封面设计、插图、注释等副文本内容我们在前文已经进行过分析,因此在这部分我们重点分析三个译本的序言在内容和表达形式方面的差别,以及各自对目标读者理解译本的影响。

1.“大中华文库”译本序言

“大中华文库”版的《茶经》译本共有两篇序言,一篇是“大中华文库”的总序言,由文库工作委员会主任兼编辑委员会总编辑杨牧之执笔,主要介绍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大中华文库”出版的目的与宗旨。另一篇则是译者姜欣、姜怡针对《茶经》翻译而撰写的序言。

从内容上看,“大中华文库”总序言一共七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国外译者译介中国典籍中的一些问题出发,介绍出版“大中华文库”、重新译介中国文化典籍的目的。第二部分梳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突出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对世界的意义。第三部分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翻译传播中国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总序言针对的是整套“大中华文库”,显得比较宏观,在内容上极力突出中国文化的辉煌,以及中国思想、中国科技对世界的贡献,带有浓厚的宣传中国文化的色彩。

译者姜欣、姜怡撰写的《茶经》序言共17页,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茶经》作者陆羽的生平及其撰写《茶经》的过程,以及《茶经》的主要内容和价值,突出陆羽在茶学界的至高地位。第二部分介绍和《茶经》一起出版的《续茶经》的作者、《续茶经》的撰写过程及其价值。第三部分介绍《茶经》《续茶经》的版本情况以及英语译本依据的版本。第四部分介绍《茶经》对外译介情况。第五部分介绍《茶经》《续茶经》翻译的目的、意义、翻译困难、翻译原则以及参与人员情况。译者所撰写的这五部分序言虽然内容丰富,但对《茶经》和《续茶经》的介绍显得比较宽泛,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其在体现茶文化精神层面的价值缺少必要的深入分析和论证,序言中的内容也没有和正文呼应,序言所提供的信息不能真正和正文意义产生交集,因此这样的序言不能给目标读者提供深度理解正文内容的“前见”知识,无法构成目标读者和原作者的共通意义空间,对读者深刻理解《茶经》中的茶文化内涵帮助不是很大。

此外,译者姜欣、姜怡撰写的序言更注重对《茶经》作者,《茶经》撰写、出版、翻译传播情况进行客观描述,为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本提供了充分的背景知识。不过,该序言信息量太大,涉及太多西方读者几乎全然陌生的信息。例如,在第三部分介绍《茶经》历史上的各种版本情况时,提到了很多对《茶经》进行过整理校勘的古代学者和收录《茶经》的典籍,如左圭、陈师道、审安老人、常乐、张宗祥等学者,以及《百川学海》《陆子茶经》等典籍。做典籍翻译时对原文版本进行考证,确定最合适的版本是非常必要的,也体现了译者工作的严谨。但这种考证信息未必是读者感兴趣的内容,除非是对《茶经》做考古研究的学者,普通读者对这样的考证信息是不会有多大兴趣的,因为这些信息并不直接和他们要阅读的译本正文内容相关。而且,里面提到的那些古代学者和典籍,在没有任何注释的情况下,对读者而言只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符号而已。因此,作为副文本出现的翻译序言,既然是写给读者的,自然也应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兴趣,注意内容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此外,从形式上看,“大中华文库”译本的两篇序言使用了典型信息型文本表达形式,除了最后介绍翻译过程时用了第一人称“we”进行描述,其他基本采用了第三人称。每一部分只使用了数字编号,没有标题,给人的感觉是主题不突出。

总的看来,“大中华文库”译本比较倾向于从“己”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目标读者的实际需求,未能充分发挥译本序言本该发挥的作用,即搭建从原文到目标读者的桥梁。

而另外两个英语母语译者的译本,不仅译本正文和“大中华文库”译本有明显区别,译本前言的内容和形式也都存在明显不同。

2.卡朋特译本序言

卡朋特译本序言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Preface),只有两页,简单介绍茶在西方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性,指出茶是中国对西方的最大馈赠,并简要说明茶在精神层面的价值,以及《茶经》的意义,最后说明自己翻译《茶经》的目的是促进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

第二部分的序言相当于译本的导言(Introduction),标题为“The Story of Tea East and West”,共54页,含5篇文章,分别添加了小标题,显得主题突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理解序言内容。这5篇序言具体内容如下:

(1)茶的价值

在这篇序言中,卡朋特以“Tea:A Mirror of China's Soul”为题,将茶描述为中国的灵魂,与中国人珍惜当下、珍惜生活中细小之事的精神紧密相连,并指出陆羽《茶经》中所描述的饮茶仪式、器皿、环境、原料都要追求尽善尽美,就是我们珍惜当下每时每刻的体现。而珍惜当下也是西方人所崇尚的理念。此外,这篇序言中特别提到《茶经》中对饮茶仪式的要求,指出“礼仪”是伦理的外在表现,又能够反过来对伦理进行强化。而“礼仪”,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礼仪”反映出中国人对自然秩序的重视,表达礼貌、尊重的礼仪也是通向和平和谐、爱、自律、自由的道路。在很多方面,中国的“礼”所行使的功能就相当于西方的“法”。此外,“礼仪”也提供了美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茶礼体现了宾客之间的和谐,而美则蕴含于和谐之中。此外,该序言还对饮茶中体现的“俭”进行了分析,指出“俭”是秩序之爱的另一维度,也能最终通向和谐。最后,该序言指出,“茶”还体现出中国人对时间和变化的态度,西方人强调线性的“前进”,而中国人更强调自然的循环运动,注重不去超越自然的界限,就像道家认为的,生死都是自然循环的变化,无须害怕死亡,而应坦然接受。在《茶经》中,陆羽糅合并超越了儒释道思想,形成了新的中国思想。

在这篇序言中,可以说,作者结合《茶经》正文中的具体内容,对茶和《茶经》体现的茶文化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刻而细腻的剖析,而其中所强调的和谐、秩序、尊重自然是当今全世界人民普遍追求的理念,如此便让《茶经》文本意义和目标读者原有的意义空间产生了交集。这样的介绍一方面可以让西方读者对茶所体现的中国精神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使读者带着这些预设去挖掘《茶经》译本中通过对茶和茶事物质属性的描述所体现的精神内涵。若是没有这样的介绍,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就只能是表层的信息,而无法理解为什么茶最适合“精行俭德之人”,也难以理解为什么饮茶、制茶需要那么精细入微的程序和那么复杂的茶器、茶具。

(2)茶的历史起源(www.xing528.com)

第二篇序言以“Tea until Lu Yü's Time:The Evidence of Language”为题,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述了两个关于茶的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从而说明茶具有提神醒脑的功能。然后从茶的名称以及各典籍的记载出发,说明茶的起源、历史、功能属性。这篇序言中也有不少内容在《茶经》正文中有所论述,而译者在序言中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此外序言中提及的对茶进行过论述的茶人、各类典籍也是在《茶经》正文中出现的,这无疑为读者理解译本正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茶的属性和种植制作

第三篇序言以“Tea from the Tang to the Ming:It's Botany,Culture and Manufacture”为题,首先对茶的植物学属性进行了科学描述,然后详细介绍了茶的种植与管理、茶的制作、茶的类型及饮茶方式自唐以后的历史变化。此外,在这篇序言中还插入了多幅种茶、采茶的图片,每幅图下面都附有标题,使读者能够对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形成直观的认知。序言中有些内容也和正文内容相关,因此读者读了序言再读译本正文便会容易很多。

(4)茶叶在西方的传播

这篇序言以“The West Comes to Tea”为题,主要介绍西方和茶的渊源。它从中西方同一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出发,说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相似性,无形中拉近了中西方的距离。而后指出宗教所导致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佛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人追求和平、和谐、不侵犯的精神。然后,译者介绍了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随后更多的自称基督教徒的商人也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来到中国,打开了,甚至是带着洋枪洋炮强迫中国打开了西方进入中国开展文化传播、进行贸易的大门。而中国和西方的贸易从一开始就不公平,西方给中国带来非法的鸦片,换取中国的茶和瓷器,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习惯。随后,译者详细分析了茶在西方的传播、接受和影响,从中突出茶的功能,并将其称为“和平的饮料”。此外,译者还提到了西方科学家试图将活的茶树引入西方的曲折历程,突出几百年前将茶从中国运入西方的艰辛。对曲折历史的介绍可以使今人认识到茶之得来不易,也强化了茶源自中国的概念,如此可使当今读者对来自古代中国的有关茶的记载产生兴趣。

和上一篇序言一样,这篇序言也插入了不少关于茶的装载、运输的插图,将读者带入几百年前的场景中,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茶进入西方的艰辛。

(5)陆羽生平及其生活的时代

通过前面对茶的价值,茶的起源、历史,茶的科学属性,茶的种植、加工,茶进入西方的曲折历史的介绍,不管是知道茶还是不知道茶的读者都可以对茶有所了解,对茶乃至茶的起源国中国产生兴趣。最后一篇序言以“The Life and Times of Lu Yü”为题,承接上篇序言,指明茶虽然在西方流行,却不是东方茶的样子,而这种差别就体现在茶的文化内涵上。要了解茶深层的文化内涵,陆羽的《茶经》便显得极为重要,因为是陆羽将茶从一种普通的物质提升到精神修养的高度,是陆羽赋予了茶丰富的文化内涵,陆羽是茶文化的奠基人,所以才被奉为“茶圣”(God of Tea)。因此,最后这篇序言对陆羽生平、陆羽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佛教、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以及由其延伸出来的人们对内心安宁、平静,不受个人欲望所扰的追求,人们开始反复思考“道无所不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值得庆祝,普遍的和个别的融为一体。而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陆羽就通过茶这一特定的物质找到了理解普遍真理的门径。

这篇对陆羽生平和时代的介绍也点出了茶精神层面的价值,如此可以让读者带着这样的预设和期待去阅读、去感悟普通茶事蕴含的普遍思想。可以说,若是没有这样的序言,西方读者将很难领会《茶经》中对茶、茶事的普通描述中所蕴含的深厚精神文化内涵。

总的说来,不同于“大中华文库”译本的序言,卡朋特译本中的几篇序言紧紧围绕“茶”这一译本正文主题,运用西方视角,与西方人的生活相联系,向西方读者讲述了中国茶的故事。序言内容丰富,有对茶文化精神内涵充满哲学味道的论辩,有严谨的考古式论证,有客观的历史梳理,有准确的科学描述,多方面呈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茶和茶文化,以及中国茶与西方的深厚渊源,一步一步在西方读者心中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茶和茶文化的认知框架,形成了和原作者的共通意义空间。

卡朋特译本序言和正文内容关联也非常大,里面涉及很多对正文具体内容的详细解释,在很大程度上为西方读者理解译本正文奠定了基础。同时,从这几篇序言也可以看出译者丰富的学识与对中国茶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深刻了解,虽然译者并非知名汉学家,但这些内容丰富的序言,也无形中奠定了译者在茶这一领域的权威性,增强了其译本的信服力。

此外,相较于“大中华文库”译本的序言,卡朋特译本的序言语言也更客观,没有太多主观评价性的语言,因此不带有明显的宣传性质,非常注意在介绍中国茶时和西方人的生活相呼应,如果说茶搭建了中西互通的桥梁,那卡朋特译本序言则真正搭建了西方读者进入《茶经》所描述的茶叶世界的桥梁。

3.《国际茶亭》译本序言

相较于“大中华文库”译本和卡朋特译本中的序言,《国际茶亭》译本序言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该译本的序言为6篇独立的小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每篇序言都配有标题,而这些标题可以引导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另外,每篇序言都短小精悍,能够满足当代读者碎片化的浅阅读习惯。此外,如同正文一样,每篇序言也都配有丰富的插图。该译本各篇序言的主要内容如下。

(1)翻译目的简介

这篇序言以“Letter from the Editor”为题,是《国际茶亭》创始人,也是该杂志的主编无为海撰写,只有短短一页,其中还配了一幅作者本人煮茶的照片。该文从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开始,引入本期杂志的内容,说明出版《茶经》译本的原因,即《茶经》是最重要的茶书。其中通过引用著名茶人伦敦(Matthew London)对封面陆羽雕像的说明,体现出陆羽在中国茶界的至高地位。此外,编者也对译本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提到了卡朋特译本,并解释重译《茶经》的原因。

(2)煮茶悟道

这篇序言以“Tea of the Month:Spring 2015‘Morning Dew’Powdered Green Tea”为题,介绍了《茶经》中描述的茶,将《茶经》中对茶的评价标准与现实生活中对茶的评价相联系,鼓励读者像陆羽那样去煮茶,想象陆羽时代喝茶的情景,从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体味茶中蕴含的智慧,感受“道”之精神,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因此,这篇序言详细介绍了《茶经》中的煮茶方法,鼓励读者在煮茶过程中静心冥思,让思想穿越时空,和古代茶人产生精神上的交融,进入古时未被现代喧嚣破坏的山岩崖壁、竹园森林,寻觅圣泉净水,治愈我们心灵的躁动浮华。这一序言无疑点明了饮茶的价值,特别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而唯有像陆羽那样饮茶,才能让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通过这样的介绍,阅读《茶经》、学习《茶经》的价值,也就得以突显。

除了文字描述,这篇序言还配了6幅高清彩图:1幅唐朝的茶粉图;3幅唐朝时用的基本茶具图;1幅现代可用的茶具图,用这些茶具可以像陆羽时代那样煮茶饮茶;1幅煮茶图,突出茶的纯净、茶具的古朴、煮茶人的清雅。这样图文结合的描述,似乎是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陆羽时代,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茶饮的奥妙。

(3)陆羽和茶

这篇序言以“Lu Yu Soul Man”为题,是普拉特(James Norwood Pratt)撰写的评价陆羽的文章。早在2007年,《国际茶亭》的前身《茶叶》杂志就在网上发表过这篇文章,在这里被主编收入作为《茶经》译本序言。普拉特被誉为美国茶圣,在西方茶学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借用他对原文作者的评价能够产生一种权威效应。

普拉特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茶的功效,说明茶和《茶经》至高的地位,以及《茶经》中丰富的内涵“concealed as much meaning as they revealed and thus perfectly expressed the gospel and mystery of tea”。在文中,普拉特明确提出了中国茶和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的关联点:茶是“和”的体现,是灵魂的镜子,不是汤水、点心、药水,而是“纯净饮品”(pure drinking)。同时,普拉特简要说明了茶在古时的珍贵程度,介绍了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日本茶道和中国的渊源,以及茶在西方的传播。

在这篇序言中同样配了几幅插图:2幅是古代茶人山崖煮茶图,1幅是山林风景图。通过欣赏这样的插图,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茶人和自然的和谐,在清幽的自然山林中,茶人通过煮茶、饮茶,可以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4)陆羽辨水

第四篇序言以“The Spilled Water:But a Single Sip to Understand Its Nature”为题,也是由无为海撰写,介绍陆羽辨水的故事,间接说明对茶的态度也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提升。序言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在介绍陆羽辨水的故事后,再从禅宗角度对陆羽辨水进行了解释,强调外在的平静带来内心的宁静,从而实现与自然的联系。而当代人却有太多的欲望和追求,无法使自己静下来,像我们的祖先那样感受自然。因此,我们虽然不必模仿古人,但应该继续向古人学习,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现代世界动有余而静不足,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禅茶一味,茶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外在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在这篇序言中,作者通过对禅宗思想的阐述,强调人如何才能实现内心的平静,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通,而在如今这个喧嚣躁动的世界,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饮茶,特别是像古人那样关注技艺和每一个细节的饮茶,便具有了超越物质层面的价值和意义。而在这篇序言中搭配的几幅呈现水的高清图片,也突出了水的晶莹静谧,和正文的描述相呼应。

(5)茶圣陆羽

这篇序言也是无为海撰写,以“Lu Yü—The Tea Sage”为题,介绍陆羽生平和《茶经》。在序言之前作者又写了个简短的序言,说明了解陆羽的生活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享受《茶经》。在对陆羽和《茶经》进行介绍时,作者重点说明了陆羽对茶的每个方面的“精纯”的要求,不管是茶的制作,还是煮茶用的水、火,都要“精纯”。此外,作者也概括了陆羽对茶艺的要求,即要求备茶的整个过程,从茶叶的烘焙、研磨到备水,甚至茶器的排列,都不能有丝毫马虎。而在这个过程中,儒家的中庸、佛教对更高真理的追寻,道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都融入茶艺当中。而茶饮者也因此更具美德。另外,作者也对陆羽喝“三碗茶”的倡议进行了解释,指出与道家数字命理学的关联。总的说来,该序言有不少和《茶经》正文相关的内容,作者在序言中对茶精神内涵的解释,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读者了解正文表层意义之下的深厚内涵。

(6)《茶经》翻译介绍

最后一篇序言为译者所写,对《茶经》翻译进行了解释。该序言首先说明了陆羽的重要地位和《茶经》的重大价值,指出尽管在陆羽之后,茶叶类型和饮茶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也不太可能再像陆羽那样饮茶,但《茶经》在现代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至今仍然可以在《茶经》中感受茶的精神,感受茶艺的真谛。而《茶经》中强调的自然和谐在任何时候都具有重要意义。随后,作者介绍了《茶经》翻译的困难,特别提到原文文字简洁,但内涵丰富,如此可以提醒读者在阅读正文时不要拘泥于字面意思的理解。此外,译者也介绍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方法,特别是对《茶经》书名的翻译进行了详细解释,通过说明该译本为什么选择“sutra”而不是“classic”,重申了《茶经》的重要价值。

除序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外,《国际茶亭》译本的序言在表达方式上也有一个典型特点,即注重人际功能的传达。如果说“大中华文库”译本和卡朋特译本的序言都属于信息型文本,《国际茶亭》译本则更像是表情型文本和呼吁型文本的结合。该译本的序言特别注重以情动人,在介绍信息时使用了呼吁性的语言,如大量第一、第二人称的使用,以及带有呼吁色彩的形容词的使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受到吸引,在作者的引导下进入茶的世界。

总的说来,三个译本序言各有特色,也各有优势。不过“大中华文库”译本的序言相对而言没有像其他两个译本序言那么具体深入。卡朋特译本的序言内容丰富,与正文内容呼应,对《茶经》内容和价值的论述非常深刻,特别是结合《茶经》具体内容对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剖析,有理有据,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读者理解译本表层语言之外的精神内涵。此外,该序言对西方茶叶引进与传播的介绍也能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从自身角度理解中国茶和茶文化,从而降低译本内容对目标读者的陌生感。而《国际茶亭》译本的序言在内容上和卡朋特译本的序言有相似之处,都注重结合《茶经》对茶文化精神内涵进行剖析,特别是其当代价值,增强了《茶经》价值的说服力。此外,《国际茶亭》译本的序言也很注重以读者为中心,以表情型和呼吁型文本的风格引起读者对饮茶修身的兴趣。而序言中配的古风古韵的图片也有助于将读者带入饮茶的历史语境,让读者感受中国古代茶饮的清韵雅致。可以说,若是没有这样的序言,西方读者将很难理解《茶经》中的深刻思想,《茶经》也只能成为一本非常普通的科普读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