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化时代下的茶文化典籍翻译合作模式

数字化时代下的茶文化典籍翻译合作模式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要同时兼顾两方面,最好的做法便是中国译者和目标语母语译者合作完成。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数字化时代的翻译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典籍翻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多种途径,除了翻译界,其他很多领域也都在进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活动。但如前所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深层内涵,还是需要阅读茶文化典籍。那么,既然都是推广中国茶文化,《茶经》的译本推广就可以尝试和其他茶文化推广领域进行跨界合作。

数字化时代下的茶文化典籍翻译合作模式

翻译从来就不是个人行为,译作的成功接受往往是多方合力的结果。[67]而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典籍翻译,如前所述,更切合信息传播方式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是充分利用超链接的多层次内容布局,以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多种媒介整合的数字化译本,而要完成这样的译本,凭借译者一己之力是很难做到的,必须多方合作才能完成。

首先,多层次布局的译本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选择,也就是将原文内容按传播价值和重要性排序分层。而这种排序分层往往涉及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从文化传播方来看,哪些是我们应该重点传达的内容;另一个则是从读者考量来看,哪些是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若要同时兼顾两方面,最好的做法便是中国译者和目标语母语译者合作完成。中国译者对传播一方传播目的的把握往往更好,而目标语母语译者和读者属于同一文化群体,更了解读者的需求,因此唯有双方共同协商,才能实现理想的内容选择和分层设计。此外,由于茶文化典籍是一种具有专业性的典籍,因此译者若非茶文化专家,则对于原文内容价值和重要性的评估排序,还需要茶文化专家的参与。

其次,借助非语言媒介辅助翻译,就必然涉及插图、音视频、动画的使用。译本哪些地方需要非语言媒介的辅助,需要什么样的插图、视频、动画,也要求中国译者和目标语母语译者共同协商决定。此外,译本中插图、视频、动画具体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往往也需要茶文化专家把关。例如,茶文化典籍中介绍的古代茶器茶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茶文化领域的专家无疑是最清楚的。而茶文化典籍中涉及的制茶、饮茶、煮茶流程,若是需要视频辅助,也无疑需要茶文化领域的专业人士协助进行拍摄。若是需要手工绘制插图,则还需要插画家的参与,但插图如何绘制,突出物象哪方面的特征,则需要译者、茶文化专家和插画家共同协商。而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始终应该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和这些相关人士保持密切沟通。就如同多蕾茜(Ira Torresi)提到的,负责语言翻译的人员若是不了解或不和负责视觉方面的人员合作,语言和视觉信息一旦结合,便会出现冲突。[68]不管是插图绘制者也好,还是视频录制人员也好,其习惯遵循的是自身领域的规则,比如他们可能更关注作品的艺术性,关注其美学价值,而忽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作品的主要功能是辅助读者理解文本内容。若是在非语言媒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译者完全置身事外,只等作品完成后直接拿来使用,则这些辅助资源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写意、抽象的插图,不懂艺术的读者是很难理解的,这样的插图不仅不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内容,反而会干扰读者,给读者带来额外的负担。而在选择好译本所需的非语言辅助资源后,译者还需要根据非语言资源提供的信息再对语言翻译策略进行调整。

再次,非语言媒介和语言文本的整合,需要译者和编辑、视觉传媒人员、数字技术人员的合作。非语言媒介内容放在文本的哪个位置,超链接如何设置,译者未必清楚与之相关的出版规范。此外,数字化译本有其自身的便于阅读的格式体例,而这也需要制作数字化文本的专业人士的把关参与才能完成。对于出版的作品,编辑和视觉传媒人员也可能会以其自身的标准,比如排版的方便和美观,对语言文本和非语言媒介资源进行配置,比如将多幅插图集中放置在一个版面,使插图和其密切相连的语言文本被分割开来,影响其辅助读者理解文本信息的效果。因此,为避免这样的问题,在整个译本编辑阶段,译者也需要与编辑和视觉传媒、数字技术人员保持沟通交流,确保语言文本和非语言文本资源的有机统一。

此外,数字化译本出版后,译者还可以和读者进行合作,也就是通过读者的在线反馈,对译本进行修改。在纸媒时代,这种读者参与的译本修改是不太现实的;但在数字化时代,译本以电子版本形式在网上推出后,读者便可通过网络对译本进行反馈,译者可以根据读者反馈不断修改完善电子译本。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数字化时代的翻译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最后,出版的译本的推广也需要多方人员共同推动方可实现。例如,译者、译作出版方可以和各类网络社区平台建立联系,开辟论坛,推广译本,甚至还可以开展跨界合作。典籍翻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多种途径,除了翻译界,其他很多领域也都在进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活动。就茶文化传播而言,国际茶服设计展、茶席展览、茶艺表演、茶文化话剧、茶文化纪录片等都是有效的茶文化传播形式,而这些活动往往比“高大上”的深奥典籍更容易获得目标读者的接受。但如前所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深层内涵,还是需要阅读茶文化典籍。那么,既然都是推广中国茶文化,《茶经》的译本推广就可以尝试和其他茶文化推广领域进行跨界合作。例如,在茶艺表演或茶文化纪录片光盘中加入《茶经》电子译本,或者在茶文化宣传视频中直接插入《茶经》译本的超链接,甚至可以在各种茶文化视频宣传中将《茶经》译本通过合理设计作为背景呈现,就如同《茶经》最后一章所提到的“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总的说来,在新时代进行茶文化典籍翻译和传播,除了一般提到的中外译者合作,我们往往还需要走出翻译领域,和翻译领域之外的人士展开深度合作,而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译者必须始终作为中心,保持和各方的密切沟通,才能产出理想的新型译本,并使之真正进入目标读者群体。

【注释】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增订评注本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6.

[2]邵培仁.传播学.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21.

[3]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6-127.

[4]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7.

[5]白燕燕.浅议新媒体发展态势及对社会影响.中国出版,2013(6):32-34.

[6]李百晓.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文化的影像书写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电影评介,2016(2):85-88.

[7]彭小年.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促进性影响.西部广播电视,2015(12):15,17.

[8]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7.

[9]夏天.走出中国文学外译的单向瓶颈.(2016-07-18)[2018-01-03].http://www.cssn.cn/sf/201607/t20160718_3125526_2.shtml.

[10]Kress,G.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London:Routledge,2003.

[11]杨越明,藤依舒.十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接触意愿与渠道研究——《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系列报告之二.对外传播,2017(5):30-33.

[12]林元彪.走出“文本语境”——“碎片化阅读”时代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思考.上海翻译,2015(1):20-26.

[13]马建桂.碎片化阅读时代典籍翻译的跨文化传播.中国报业,2016(16):81-82.

[14]娱乐化和实用主义盛行,悲伤的阅读时代.(2008-06-23)[2018-01-14].http://book.people.com.cn/GB/69361/7412547.html.

[15]Carr,N.The Shallows: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New York:W.W.Norton&Company,2010:11.

[16]张伶俐.基于受众心理的高效传播策略.编辑之友,2013(5):71-72,112.

[17]陈锦宣.新媒体时代大众阅读的视听转向.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5):10-13.

[18]夏天.走出中国文学外译的单向瓶颈.(2016-07-18)[2018-01-03].http://www.cssn.cn/sf/201607/t20160718_3125526_2.shtml.

[19]林元彪.走出“文本语境”——“碎片化阅读”时代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思考.上海翻译,2015(1):20-26.

[20]曹明伦.当令易晓,勿失厥义——谈隐性深度翻译的实用性.中国翻译,2014(3):112-114.

[21]马建桂.碎片化阅读时代典籍翻译的跨文化传播.中国报业,2016(16):81-82.

[22]李钢.林语堂论语》编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湖南社会科学,2013(6):263-265.

[23]Negroponte,N.Being Digital.London:Hodder&Stoughton,1995:69-70.

[24]陈锦宣.新媒体时代大众阅读的视听转向.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5):10-13.

[25]曹健敏.基于轻阅读视角的老子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2015(5):23-24.

[26]王立静.试论图文书的现状及前景.中国出版,2006(2):28-30.

[27]Godfrey,L.G.Text and image:The Internet generation reads“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The Hemingway Review,2012,32(1):39-56.

[28]姜华.从媒介发展史看图文书的发展.中国出版,2007(6):16-20.

[29]Harthan,J.The History of the Illustrated Book:The Western Tradition.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81.

[30]Stoian,C.E.Meaning in images:Complexity and variation across cultures.In Starc,S.,Jones,C.&Maiorani,A.(eds.).Meaning Making in Text,Multimodal and Multilingu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s.Basingstroke:Palgrave Macmillan,2015:152-169.

[31]刘洪.论图像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天然优势.学术论坛,2006(5):160-164,183.(www.xing528.com)

[32]陈星宇.读图时代下图像的传播动因研究.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3]上官雪娜.图像跨文化传播力在出版“走出去”中的价值探索.出版广角,2017(2):27-30.

[34]Lee,T.K.Performing multimodality:Literary translation,intersemioticity and technology.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13,21(2):241-256.

[35]吴寿松.《红楼梦》英译本整体设计琐谈//中国外文局五十年——书刊对外宣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新星出版社,1999:608-610.

[36]张祥瑞.以两部茶典籍为例试析超文本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7]马建桂.碎片化阅读时代典籍翻译的跨文化传播.中国报业,2016(16):81-82.

[38]陆羽,陆廷灿.茶经 续茶经.姜欣,姜怡,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47.

[39]Lu,Y.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Rituals.Carpenter,F.R.(trans.).New York:The Ecco Press,1974:119.

[40]Lu,Y.The tea sutra.Wu,D.(ed.).Global Tea Hut:Tea&Tao Magazine,2015(44):49.

[41]王改娣,杨立学.英语诗歌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3(2):26-31.

[42]刘成科.多模态语篇中的图文关系.宁夏社会科学,2014(1):144-148.

[43]Oittinen,R.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Translating picture books.Meta,2003,48(1):128-141.

[44]Carney,R.N.&Levin,J.R.Pictorial illustrations still improve students'learning from text.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2,14(1):5-26.

[45]Schriver,K.A.Dynamics in Document Design:Creating Text for Readers.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7.

[46]Lewis,D.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Picturing Text.London:Routledge,2001:31-45.

[47]刘成科.多模态语篇中的图文关系.宁夏社会科学,2014(1):144-148.

[48]刘成科.多模态语篇中的图文关系.宁夏社会科学,2014(1):144-148.

[49]Risku,H.&Pircher,R.Visual aspects of intercultural technical communication:A cognitive scientific and semiotic point of view.Meta,2008,53(1):154-166.

[50]Kaindl,K.Multimodality and translation.In Millán,C.&Bartrina,F.(eds.).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Routledge,2013:257-270.

[51]魏姝.国内符际翻译研究透视.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3-100.

[52]Kress,G.&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2006:4.

[53]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4.

[54]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4.

[55]Borodo,M.Multimodality,translation and comics.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15,23(1):22-41.

[56]Lu,Y.The tea sutra.Wu,D.(ed.).Global Tea Hut:Tea&Tao Magazine,2015(44):33.

[57]Chuang,Y.T.Studying subtitle translation from a multi-modal approach.Babel,2006,52(4):372-383.

[58]Borodo,M.Multimodality,translation and comics.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15,23(1):22-41.

[59]Godfrey,L.G.Text and image:The Internet generation reads“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The Hemingway Review,2012,32(1):39-56.

[60]Lu,Y.The tea sutra.Wu,D.(ed.).Global Tea Hut:Tea&Tao Magazine,2015(44):39.

[61]Lu,Y.The tea sutra.Wu,D.(ed.).Global Tea Hut:Tea&Tao Magazine,2015(44):39.

[62]陆羽,陆廷灿.茶经续茶经.姜欣,姜怡,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61.

[63]Lu,Y.The tea sutra.Wu,D.(ed.).Global Tea Hut:Tea&Tao Magazine,2015(44):53.

[64]李宁.“大中华文库”国人英译本海外接受状况调查——以《孙子兵法》为例.上海翻译,2015(2):77-82.

[65]参见:国内第一部跨媒体可视化图书《神奇科学》出版.(2014-05-31)[2019-06-18].http://www.jyb.cn/book/dssx/201405/t20140531_583824.html.

[66]陈锦宣.新媒体时代大众阅读的视听转向.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5):10-13.

[67]吴赟,何敏.《三体》在美国的译介之旅:语境、主体与策略.外国语,2019(1):94-102.

[68]Torresi,I.Advertising:A case for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Meta,2008,53(1):62-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