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旅游收入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国内旅游收入趋势

区域旅游收入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国内旅游收入趋势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旅游收入指标反映了一个区域国内游客进行旅游活动带来的各方面的经济收益,它是一个刻画旅游业规模和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其次,东部地区旅游收入水平始终高于中部和西部,甚至超过后两者的总和。图3.3东、中、西三大区域国内旅游收入总量变化图3.4给出了东、中、西三大区域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变化情况。

区域旅游收入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国内旅游收入趋势

国内旅游收入指标反映了一个区域国内游客进行旅游活动带来的各方面的经济收益,它是一个刻画旅游业规模和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作为一个综合性衡量指标,本研究首先对我国1990—2007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业国内收入的总量水平、增长率水平进行分析,通过图表清晰地反映时间序列上国内旅游收入的变化发展趋势,进而按照传统的对我国区域分析中常用的东部、中部、西部划分,研究东、中、西三大区域内旅游业国内收入总量变化和增长率变化,从而在横向的区域层面开展纵向的时间序列对比分析。相应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图3.1 区域国内旅游收入总量变化趋势(1990—2007年)

图3.1反映了我国1990—2007年旅游业国内收入的变化情况,从1990—2007年间,我国旅游业国内收入部分的总体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从绝对数量上看,从1990年的212.5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3 612亿元,增加了100多倍,这其中固然有物价、通胀等因素,但即便剔除这些因素,旅游业国内收入的增长仍然是非常客观的。这一方面源于国内经济发展后人们生活中可用于旅游支出的部分逐年加大,另一方面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普遍支持。此外,从图3.1趋势线的斜率中可以发现,根据斜率的大小基本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90—1994年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斜率平缓,增速有限,与水平线几乎平行;1995—2003年是第二阶段,该阶段的斜率较前一阶段显然变大;2003—2007年则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斜率变得更为陡峭,增速也进一步加快。值得一提的是,整条曲线上出现的唯一一个下降的点是2003年,众所周知这一年中国发生了“非典”,在一直持续上扬且这种上扬趋势近乎不可逆转的态势下,2003年的突发疫情在这条曲线上留下了显著的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旅游产业遭受突发灾害不利影响的可能性相当大,但同时鉴于我国宏观经济整体稳定的格局以及快速的增长势头,旅游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受到长期性的影响,其恢复还是相当快的。

通过图3.1的直观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一些有意义的初步结论:首先,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形成的经济收入持续发展壮大,可想而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其他关联行业的促进作用也在不断加大。其次,自1990—2007年间,我国旅游业国内收入的增速呈现出明显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平缓-加速-快速三个阶段,按照这种发展趋势,我国旅游业的国内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会逐渐加大,其影响力也将随之渐长。第三,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应对突发灾害的消极影响,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存在着遭受严重损失的可能性。

图3.2 1990—2007年我国区域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变化

图3.2进一步从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角度,对旅游行业发展的相关特点进行了考察。从中大致可以将曲线划分为两个明显的趋势段,从平均水平(水平值0.4)角度来看,1990—1996年的七年间,增长率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而1997—2007年的十一年间,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再从稳定性角度看,虽然1990—1996年间均处于平均增长率之上,但是其相对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震荡过程;而1997—2007年的增长率虽然在平均水平之下,但相对而言,除了2003年受“非典”影响而造成2003年、2004年两年略微大起大落之外,总体趋势还是比较稳定的。其次,图3.2还反映了一个增长率正在攀爬的趋势,撇开2003年、2004年两个异常年份,将1998—2002年增长率水平与2005—2007年增长率水平进行比较,显然后者的水平高于前者。

从上述分析同样可以获得以下结论:首先,我国旅游业国内收入的增长率经过高位震荡后,已经走上了平稳发展的正轨,增长率的平稳矫健,其实质上表明该行业的有序发展已具有了较高的稳定性,1997年之前的增长率水平虽然平均处于较高水平,但是这种大起大落的增长率并不一定有利于旅游业长远发展。其次,旅游业国内收入增长率在平稳中有攀爬趋势。这里强调的是,对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固然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其合理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增长率的高低与基数密切相关,当基数达到一定水平时,是否应该及早考虑停止过度追求增长率,转而注重行业发展质的层面,这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以上通过全国层面的统计数据完成了旅游业国内收入总体状况的时间序列分析,但我们尚不清楚从区域和空间角度,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在这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因此,按照同样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技术,将上述全国层面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分解为东、中、西三个部分,考察旅游产业在三大区域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差异。这里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具体划分以最为普遍接受的划分方法为依据,即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包括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www.xing528.com)

从图3.3所反映的东、中、西三大区域国内旅游收入变化曲线可见,将全国的数据分解成三部分后,其中每一部分总体的趋势与全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没有出现异常现象。其次,东部地区旅游收入水平始终高于中部和西部,甚至超过后两者的总和。在异常年份的2003年和2004年,东部地区旅游收入所受的影响(下降的趋势和程度)相对最大,中部次之,而西部地区最弱。从这里三大区域比较还可以发现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情况,从旅游资源总数来说,从东到西依次递增,并且三大区域旅游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远要比经济上的非均衡性小得多。但是体现在旅游收入上,国内旅游收入并没有完全按照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表现出相应的经济效果来。

图3.3 东、中、西三大区域国内旅游收入总量变化

图3.4给出了东、中、西三大区域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变化情况。这里可以看到,造成1997年之前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波动较为明显的原因主要是中部地区相对较高的波动性,其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波动性相对是最小的。从图3.4还可以看到,自2000年以后,三大区域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变得基本趋同。

图3.4 东、中、西三大区域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变化情况

上述对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总体发展状况的分解比较,可以说初步揭示了我国整体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一些特点及其成因,对于区域旅游发展差异也有了较好体现。本研究进一步深入到各个省份层面,利用最新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从而从更具体区域范围或者说发展单元来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特点。

图3.5 2007年全国各省域国内旅游收入的横向比较

综合上述对区域旅游或者旅游区域的定义,按照行政区划则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各个省域旅游区域。虽然用行政区划边界来划分旅游区存在着割裂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弊端,但是考虑到目前我国旅游业的行业管理职能主要由政府承担,国家旅游局、省(直辖市、自治区)旅游局、地市旅游局及县级旅游局负责制定各种旅游业政策、规划方案并进行行业管理,这样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而言,政府部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以行政区划为旅游地域单元进行旅游产业经济绩效方面的相关研究,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图3.5反映的是2007年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国内旅游收入的绝对数量,其清晰地展现了三个显著的级差,即0~1 000亿元、1 000亿~2 000亿元、2 000亿~3 000亿元三档。江苏独占鳌头,以2 508.3亿元的骄人收入成为唯一一个进入2 000亿~3 000亿元级的省份,位于1 000亿~2 000亿元区间的省、市有北京、广东、河南、辽宁、山东、上海、四川、浙江。这样加上之前的江苏,一共是9个省、市。在这9个省、市中,除了中部的河南、西部的四川,其他7个省、市均无一例外属于东部地区。由此比较可以清楚看到,单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东部地区作用之大不言而喻,其领头羊地位亦不容置疑,但是这种优势如何更多地辐射到中西部地区从而形成区域联动良性发展,而不是任由这种差异逐渐扩大,也是今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