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财政收入差异:行政与地理划分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区域财政收入差异:行政与地理划分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1中,前4项指标描述了我国区域间财政收入规模的差异,后3项指标描述了区域间财政收入结构的差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大的主要是京津沪地区、西南地区的云贵渝以及海南省。其次是东部各省的财政收入基尼系数,也呈下降趋势,从0.309 0下降到0.249 1,降幅为19.39%。仅仅观察区域间财政收入的基尼系数还不足以明确判断差异的大小程度,接下来我们以省际差异为例,参照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对财政收入的差异现状和变化趋势做进一步研判。

区域财政收入差异:行政与地理划分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吕宝生(2003)将评价财政收入的指标体系分为收入规模、收入结构、收入质量、收入效率4个部分。收入规模指标包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边际倾向等;收入结构指标包括三次产业占财政收入比重、主体税占财政收入比重等;收入质量和收入效率指标需要考虑税收征管成本,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书暂不选取相关指标。表3.1中,前4项指标描述了我国区域间财政收入规模的差异,后3项指标描述了区域间财政收入结构的差异。

表3.1 2011年各地区财政收入评价的描述性指标

(续表)

注:财政收入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GDP增加额;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第1—4列数据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第5—7列数据根据2012年《中国税务年鉴》计算。

从表3.1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各地人均财政收入差异较大,最少的甘肃只有1 755.41元,而最多的北京为14 892.9元,后者是前者的8倍多。财政收入边际倾向表明每增加单位GDP引起财政收入增加的数额,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表明GDP每增长1%所导致的财政收入增长率,这两个指标是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2011年,财政收入边际倾向最大的是北京,超过0.3,最小的是广西,只有0.08。财政收入弹性系数最大的是西藏和陕西,这两个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2倍多,最小的是广西,该省的财政收入增长率仅为GDP增长率的1.01。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衡量一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指标,具有正、负两重效应:一方面,它能够反映出各省市区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即经济增长对地方财政收入的依赖度,这是其积极效应;另一方面,它也是各地区税收负担程度,即边际税率的体现,这是其负面效应。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大的主要是京津沪地区、西南地区的云贵渝以及海南省。在三次产业税收贡献率中,总体来说,第一产业贡献最小,除四川和海南外都不到0.2%;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第二产业贡献大于第三产业,仅有北京和西藏的第三产业贡献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广东、重庆、四川的第三产业贡献略高于第二产业。这说明除前述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外,其他各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较第二产业落后。

根据公式(3.1),我们计算了2003—2012年各省之间、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以及三大区域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基尼系数

根据表3.2,我们发现各省之间财政收入的基尼系数最大,尽管在此期间呈收敛态势,从2003年的0.388 3减小到2012年的0.278 3,降幅达到28.33%,但是仍远远大于东、中、西内部以及东中西部间的基尼系数。这主要是因为省际差异其实主要是由东中西内部差异和东中西部间的差异构成的。其次是东部各省的财政收入基尼系数,也呈下降趋势,从0.309 0下降到0.249 1,降幅为19.39%。同时,东中西部间的基尼系数和中部的基尼系数分别从0.258 4和0.113 9下降至0.182 0和0.1048,前者降幅最大为29.57%,后者降幅最小仅为7.99%。与前述区域财政收入基尼系数变化趋势不同的是,西部各省之间的财政收入基尼系数从2003年的0.113 9增加至2012年的0.176 8,增幅达到55.22%。我们可以看到,除西部之外的各区域财政收入差异呈现出缩小态势,目前省际之间的基尼系数从绝对量上来说是最大的,虽然西部内部的基尼系数较小,但从变化趋势上来看,它的增幅最快。

表3.2 2003—2012年区域间财政收入基尼系数

(www.xing528.com)

数据来源:根据2004—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那么,各个区域对全国财政收入差异的贡献如何呢?我们按照公式(3.2)测算了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中西部间的财政收入基尼系数对总体区域间财政收入差异的贡献率,结果如表3.3所示。

表3.3 2003—2012年各区域财政收入基尼系数的贡献率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2004—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注:按照公式(3.2),G(f)的大小取决于各个区域之间财政收入分布的重叠程度,此时东中西部之间的财政收入分布有重叠,因此该项不等于零,从而每年各区域财政收入基尼系数的贡献率相加并不等于1。

显然,东中西部之间的财政收入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从2003—2012年基本维持在67%左右,但是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东中西部间财政收入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越来越小。其次是东部,它对区域间总体财政收入差异的贡献率为21%左右,而中部和西部的贡献率尽管在逐年增加,但直到2012年两者的贡献率相加还不到7%。

仅仅观察区域间财政收入的基尼系数还不足以明确判断差异的大小程度,接下来我们以省际差异为例,参照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对财政收入的差异现状和变化趋势做进一步研判。从表3.4可知,人均财政收入的省际差异从2003年的0.388 3减小到2012年的0.278 3,人均GDP的基尼系数从2003年的0.259 1增加到2005年的0.282 1,然后缩小到2012年的0.208 3。与此相对应,人均财政收入最高地区与人均财政收入最低地区的比值也从2003年的16.63∶1下降到2010年的7.94∶1,同期人均GDP最高地区与人均GDP最低地区的比值有明显下降。显然,二者的变化趋势相同,但是人均财政收入差异要远远大于人均GDP。鉴于区域间人均财政收入差距如此巨大,我们有必要对财政收入的区域差异进行深入研究。

表3.4 2003—2012年省际人均财政收入差异和人均GDP差异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2004—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