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Malmquist指数揭示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

Malmquist指数揭示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最后一列,即全要素Malmquist指数。因此,北京旅游企业全要素Malmquist指数增长如果进行分解的话,基本都源自其技术变化。再以江苏省为例,江苏全要素Malmquist指数为1,其分解后的原因与北京基本一致,甚至可以认为全国绝大多数区域旅游企业全要素Malmquist指数的增长,多出于相似原因。

Malmquist指数揭示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

Caves等(1982)和Fare等(1994)详细介绍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计量方法。本研究此处不再赘述。

与传统增长会计法相比,利用Malmquist指数度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① 无需要素价格信息和经济均衡假设,从而避免了较强的理论假设约束;② 以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与科技进步变化两部分,其中技术效率变化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从而提供更全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信息;③ 可以对多个样本跨时期的研究,即适用于综列数据的样本分析。

根据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计量方法,本研究计算了可以分解的Malmquist指数,具体结果如表3.7所示。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计算结果中包含了以下项目,首先是effch代表技术效率变化;techch代表技术变化;pech代表纯技术效率变化;sech代表规模效率变化;tfpch则是全要素Malmquist指数。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最后一列,即全要素Malmquist指数。可以看到,区域旅游企业的全要素Malmquist指数中,有北京、山西、江苏、浙江、上海等共17个省份大于或等于1,其余省份虽然没有达到1,但是数值也比较高,一般都达到0.9以上。以上计算结果是基于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因此一方面可以认为这些大于1的省域旅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增长,另一方面结合表3.7其他几列数据还可以知道这种增长来源于哪些因素,我们分别以增长、持平、降低三种情况加以说明。首先以北京为例,北京旅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1.03,表示1997—2007年间的年均增长为3%,这种能力的改善主要来自技术变化,但同时这种技术效率并未相应改善,且规模效率有所降低,其纯技术效率也未有增长。因此,北京旅游企业全要素Malmquist指数增长如果进行分解的话,基本都源自其技术变化。再以江苏省为例,江苏全要素Malmquist指数为1,其分解后的原因与北京基本一致,甚至可以认为全国绝大多数区域旅游企业全要素Malmquist指数的增长,多出于相似原因。总体来看,技术效率变化和纯技术效率变化两项指标增长的省域数量非常少,而技术变化的增长则非常明显,这也解释了我国区域旅游企业生产能力增长的主要原因。

表3.7 Malmquist指数计算结果

以上从区域层面探讨了全要素Malmquist指数,下面再从时间角度对生产力指数进行分解,以考察其时间趋势上的特点,结果如表3.8所示。(www.xing528.com)

表3.8 Malmquist指数逐年分解

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高投入,低产出”特征是因为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基础设施两个因素的制约。旅游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开发之前需要投资建设一系列的社会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气等;与之相反的是,以少量城市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低投入,高产出”阶段,在此阶段,旅游业的投入仅仅是为了经营的目的,并不需要负担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使得该产业市场拓展潜力巨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一旦市场有需求,投入的资源将很快获得较高的回报。

就旅游产业发展与资源需求的关系上看,旅游产业亟需资源的大力支持,特色的资源优势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在这方面东部地区对资源的利用水平和使用效果要远低于中西部地区。此外,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诸如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大都市发展旅游业需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要素上投入巨大,而相对落后地区则发展规模较小。

因而,就东部地区来说,一方面受限于当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东部地区利用和处置资源的能力在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各地方政府对旅游方面的资源投入不断增加。两种力量的对抗使得东部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步入了一个规模收益递减的时段,而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处于上升期,规模收益递增。随着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提升,各地方势必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投入,最终将使得越来越多的区域进入旅游规模收益递减时期。

我国各区域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投入的不均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区域经济长期以来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导致的。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因此,用于旅游产业的资源投入规模也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用于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投入规模也就相对较小。在这样的背景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够依托各种优势条件,投入更多的物质要素到旅游产业发展中,以追求更多的产出和更大的竞争优势。但随着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对这些资源的有效消化能力开始下降,因此在这些地区也开始最早地出现了资源冗余和拥塞问题,从而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不经济状态;相反的是,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薄弱、远离沿海开放地区的城市,较少受到政策优惠,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投入有限,参与外来投资竞争的能力不足,这些区域往往处于旅游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阶段。从空间上看,这些地区通常分布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区域和省份。由此形成了一个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进入旅游发展的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