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粮食问题解决的两个关键点

粮食问题解决的两个关键点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决好粮食问题的两个基本点[1]1987年11月20日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山西农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二山西3年粮食减产的原因,旱灾严重,是人所共知的。农村改革促使全省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迅速上升。有些地方在粮食和多种经营关系上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应该具体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在粮食问题上主要是要搞好流通,形成合理的价格。

粮食问题解决的两个关键点

解决好粮食问题的两个基本点[1]

1987年11月20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山西农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粮食生产发展较快,绝大多数农民过上了温饱生活,干部和群众都喜气洋洋,热烈拥护农村改革。

1985~1987年,粮食3年减产。虽然是灾年,但在农村基本上看不到灾象。农村经济总体上是继续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粮食减产幅度较大,不仅影响到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影响到城市人民的生活供应,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七五”计划要求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是否会落空?大家关心和思考这个关系建设和改革全局的极端重要的农业问题,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热情和责任心的表现。这种关心,推动着各级领导总结经验教训,使大家对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与农业基础的关系;对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对完善双层经营,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重大问题,在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

山西3年粮食减产的原因,旱灾严重,是人所共知的。那么,人为的因素是什么呢?主要有两条。

(1)对农民发展商品粮生产的积极性有所干扰。

农村改革促使全省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迅速上升。但是,山西历来粮食供求弹性很小,以丰补歉,应当是相当长时期的方针。1984年农民卖粮一时超过国家库容,其实当时无非就是再多卖四五亿公斤的问题,却使农民受了卖粮难的打击。特别是使农民受到“国家不要粮食了”“种粮食不行了”的心理刺激,向自给性粮食生产退缩。同时,农业生产资料连续涨价,农民经营粮食生产,投入越来越大,收益越来越小。而城市消费者则认为农民粮食多了,粮食是廉价的生活必需品,促使粮食消费迅速增长,节约用粮已成过去。

接着遇到连年严重旱灾,粮食减产。政府为了掌握粮食,在实际工作上恢复了粮食统购的做法,强化了用行政手段支配农民种粮。

当农民在粮价趋涨和政府干预的影响下,商品粮生产的积极性回升时,又遇到了化肥短缺。市场上投机倒把,高价盘剥,农民怨声载道,先抢后购。虽然实行“三挂钩”,但兑现困难,办法繁琐,干部和农民都烦透了。

总之,正当农村进入第二步改革,国家取消了农产品统派统购,粮食正向商品化演变时,遇到了新的矛盾,存在着摩擦、扭曲,需要理顺。

(2)山西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发展很不稳定。粮食总产量最高年份,人均占有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级领导必须牢记我省80%是山区、丘陵,70%是旱地和十年九旱的农业生产条件,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积累增产的潜力。具体来说就是:第一,保住已有的1700万亩水地,这是全省人民的保命田;同时刻不容缓下决心解决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中水源建设严重落后的问题。第二,山西要建成人均3亩左右的基本农田。第三,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降水的利用率。第四,开发盐碱地、河滩地。这些都是山西农业的要害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我们正是在这个重要问题上有所放松。

在粮食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切不可重复用三中全会以前错误的农业指导思想来想问题。(www.xing528.com)

(1) “多种经营挤了粮食”。

有些地方在粮食和多种经营关系上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应该具体解决。但是在山西从总体上不能说是多种经营影响了粮食生产,切不可重受“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要把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同支持和促进粮食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保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从全省看,一方面大部分粮田是中低产田,另一方面主要经济作物出现萎缩,没有适当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山西经济开发,脱贫致富,不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行。现在农村搞饭吃的劳动力是过剩,并不是缺乏。农业劳动力素质低,那是教育培训问题。

(2) “家庭承包搞过头了”。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对振兴农业发挥了伟大的历史性作用,没有这一项改革,农业就没有希望。我们对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以极大的热情来坚持和完善,不能以极大的怀疑来纠偏,不存在家庭承包搞过头的问题。这是完善双层经营的根本立场。农民为什么一提合作经济就害怕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领导要坚持正确的态度。

完善双层经营要完全从农民需求出发,实行民主选择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了解农民的要求。一家一户有许多事情办不了,办不好,在发展商品经济中会丢失许多选择的机会。分户承包的农民渴望统一服务,统一服务必须服从农民的需求和选择。有的同志不敢提统一经营和统一服务,这是不了解农民要求,不懂得搞商品经济没有社会化服务是不行的。有的同志从理想的模式和上级要求出发,总想搞成政治运动,这是危险的。完善双层经营是一项经济工作,要用经济工作的方法来做,他本身有个发育的过程。同时,农村强化统一服务,也不能只要一种形式。地区性统一经营、统一服务是一种;专业服务是一种;更大范围的中间经济组织也是一种,这都要由农民来选择。为农业服务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打破大锅饭,开拓服务项目,不然是没有生命力的。

要着重发展集体经济实力和提高乡村干部素质。集体没有经济实力,搞统一服务是有限度的。不是说穷就不能搞服务,穷有穷办法,但着重点要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同时一定要提高干部素质。只顾自己,不顾群众的干部是搞不好服务的。

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农业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二是从科技进步上,增加农业的活力的后劲。这是解决好粮食问题的两个基本点。

(1)农村必须深化改革,使农村经济逐步地全面转上讲求经济效益的轨道

要帮助农民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和政策,使农民相信我们的政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必需的,是长期稳定的。正如农民说的:“一个理论一条线,一个中心两个点,初级阶段一百年,放开胆子好好干。”

依靠新的后续政策,继续排除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约束因素,保护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引导农民按照党的政策导向,向小康水平前进。在学习十三大文件时,群众反映近几年有些地方富民政策讲得少了,不合理的负担多了,为农民服务说得多、做得少,强迫命令却多了。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在粮食问题上主要是要搞好流通,形成合理的价格。过去征购是否过头,主要是爱国公粮与救民私粮的分配问题。现在定购是否过头,主要是国家任务与“搞活一块”的分配问题。如果还是要求农民全家吃饱,任务不少,其他不管,那实际上又回到改革之前了,农民就没有商品粮生产的积极性。以化肥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必须尽快改善,这是政府同农民关系的重大问题。山西化肥原料丰富,化肥工业有一定基础,化肥经营也有长期经验,只要在宏观上加强指导,是能解决问题的。那些既繁琐,又对农民实惠不多的做法,要尽快改变。

(2)农村经济建设也必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当前,积极地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引向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应该是大有作为的时候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从价值补偿上满足农民的追求,不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六五”期间山西由于技术进步产生的效益,大约占全省5年间农业总增收的30%~40%,应该争取在10年内把这个比例提高到50%以上。稳定和整顿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培训大批农业技术人员,是当务之急。

【注释】

[1]本文原载山西省政协编:《粮食问题与战略思考》,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