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和网络是人类创造的最新“玩具”。事实上,许多大学生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玩”计算机和网络,诸如组装、升级、跳频、改装、编程、设置用户界面等。这也是大多数大学生网民乐于上网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教主体乐于上网的外部原因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乐于上网,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也就是说,目前大学生“一网情深”局面的形成并非都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在很多时候,外在因素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一般说来,大学生乐于上网的外部原因主要有这样一些:

(一)网络本身及其交流的某些特性使得网络具有成瘾性

众所周知,人们对于技术进步的产品具有“天生”的好奇和兴趣。大到电话、电视汽车、飞机,小到各种日常精巧用品,机械的、电子的、简单的、复杂的,都会引起某些人群高度探索的兴趣。特别是就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好奇心、猎奇心最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任何新、奇、异的人或物都怀有极大的兴趣。计算机和网络,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最新成果之一,计算机本身、软件和网络的某些部分,都是可以自己“调控”、“设置”、“管理”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和网络是人类创造的最新“玩具”。对于敏感好学而又充满幻想和好奇心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无疑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球,网络无疑给了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场所和机会。事实上,许多大学生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玩”计算机和网络,诸如组装、升级、跳频、改装、编程、设置用户界面等。而任何一个行为,都可以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网络交流的某些特点而言,很明显,网络交流具有快捷、广泛、间接和匿名等特点。网络交流的快捷性,能够使大学生网民网上交友交流花费的是最少的钱和最短的时间,得到的是最直接和最迅速的联系。网络交流的广泛性,能够使大学生网民从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人口中选择交往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进行交往,找到知音的机会大大多于现实的范围。网络交流的间接性,使得大学生网民在交流时不用直接面对对方,这就大大激发了彼此间的神秘感,随之而来的则是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的渴望。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得大学生网民不必担心因泄漏自己的隐私或秘密而危及自身利益。网络交往的这些特点,造成的结果就是许多大学生网民上网乐此不疲。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与方式方法尚未形成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网络、正确运用网络服务于己、服务于人、造福于社会;另一方面是要使大学生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不损人害己。就当前来说,开启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已越来越高,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都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但应该说,一个完善的教育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尽管作为一个新事物,但其发展极为迅速,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对其的热心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对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预见性不够,我们的相关教育未能及时体现出教育的前瞻性;二是在问题面前各高校虽然积极应对,也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但由于仓促应对,这些作法多属于问题解决型,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功能;三是尽管社会、学校、家庭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很高,但还未能真正形成政府牵头、各部门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未能有效体现。就方式方法而言,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不少学校已经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而且越是问题多的学校越有总结。然而这些总结或多或少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带有明显的个案性质,还未能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另一方面,目前更多的是采用“围堵”的方式方法,而较少开展有说服力的引导式教育,容易引起青年大学生的逆反。目前存在两种极端:要么围追堵截,势如水火;要么一路高歌,不加限制。显然这都是不利于对大学生的教育,很多时候反倒进一步激发了探秘意识很强的青年大学生试一把的愿望。再加上过去相关教育中我们很多时候重技术教育、轻道德规范教育的客观事实,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网民上网的热忱。

(三)网络监管的相关措施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www.xing528.com)

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是个泥沙俱下、难于管理的大众参与系统。在网上,存在着各种不健康的网站和网页,存在着大量对青年大学生极具诱惑力的色情内容。虽然政府一直以来在采取各种措施对网络进行整治,例如公安部在2001年就封杀了40万个不良网站,但仍有一些漏网之鱼幽灵般地徘徊在网络世界。加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系网络安全防火墙、网络110并不普遍,网络上的病毒软件可以随意下载以及网络能对坏分子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等,网络上不良信息污染和腐朽思想侵蚀的现象愈益严重。

(四)环境压力促长了大学生的网络依赖行为

实践中,有一部分大学生网民把上网当作逃避现实生活问题和消极情绪,或者追求超越现实满足的工具。探究这类网络依赖行为产生的心理问题,不难看出有一定的社会因素。现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那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有点适应不过来。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机器代替了大部分人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再加上物质的充足和文化的发展,人的脑子越来越聪明。于是,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人的思想也就越来越复杂了。现代的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思想复杂的程度远远超过前人。但是,他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深入,就越会产生“知道了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感慨。世界的复杂让一些大学生越来越感到仿徨,思想无所寄托,找不到精神的家园在哪里,甚至有些大学生更迷失了自我。现代大学生在享受着更为完备的物质满足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起比前人更多更大更新且更无从逃避的压力——学业上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等等。所有这些,都使他们心理适应脱节,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而在这时,网络从某个角度上就成了他们逃避现实问题或消极情绪、追求超现实满足的工具。烦恼时便会“泡”在网上,形成习惯,逐渐成瘾。这也是大多数大学生网民乐于上网的原因。

(五)相关社会舆论引导的力度不够

舆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就整个世界而言,人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了解,对事物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舆论的影响。其中影视、报刊、杂志、广播等传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认可程度,代表着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方向。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正统的国度里,这一点更为明显。较之西方国家因传媒的过度自由而带来的许多不良和虚假信息所带来的误导,显然我们的传媒更为成功的是做到了方向的一致性,更利于对人们的影响。但是,我们的传媒,我们的舆论对网络的宣传,对人们的引导在力度上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对人们在因运用网络而带来的负面问题报导多,而对其积极的方面宣传少。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许多这方面的相关报道,诸如谁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谁因与网友见面而失踪等等。诸如此类的报道使人们感受到似乎只要沾上“网”就会变坏,就会做恶多端。当然,这种宣传本身的出发点并没有错。它告诉人们,网络因其本身不设防容易使人迷失自己,社会应共同关注,应通过各种方式积极配合,抑制其消极作用。但问题出在对积极作用的宣传不够,容易导致人们形成对舆论宣传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不高,形成对网络的不正确认识,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事实上,我国网民总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但真正在网络世界中违法犯纪、迷失自我的却是极少数,网络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我们要通过积极而又全面的引导,使青年大学生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识,能够正确使用网络而又不迷恋于网络。

以上是大学生网民乐于上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这些原因的分析和揭示,对于我们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