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再生:消除死亡边界

自然再生:消除死亡边界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死亡观是把死亡看作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是自然规律的必然,人应该顺从这种必然。死亡对他们亦可算作一种无法逃脱的惩罚报应,那么以德报怨不愧为一种处事之道,淡然的死亡观亦是很好的选择。死亡观是人对死亡的本质、过程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死亡观是人生观在死亡问题上的体现。这对我们把握死亡的本质,找到死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十分有益。所以,人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把精力放在社会现实中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自然再生:消除死亡边界

自然死亡观是把死亡看作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是自然规律的必然,人应该顺从这种必然。老子就认为生死如昼夜,庄子的老婆死了,他鼓盆而歌。惠子指责庄子的行为不适当,而庄子却认为老婆的死是顺应和回归自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为什么要悲伤呢?既然死亡是大自然的安排,是有机体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自然。生存,我们可以尽情地生活;死亡,我们就回归自然、完成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我们把生说成是红喜事,把死亡说成是白喜事,从回归自然的角度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诗歌的第二部分“让其成为明日”讨论了太阳经过地球表面的行动,这部分一开始就把太阳光当作照亮地球灯笼的光。当太阳从地球表面悄悄移动时,诗人从高处观望地球追随太阳光的轨迹。但是在18、19行中侧重描写的是世俗琐事,不仅描写了牧羊人还描写了他们在日出前生火做早饭。接着在第20行诗歌突然出现时间上的转换,第二部分第一节中前五行展现的都是关于太阳缓缓上升的情形,而这时诗歌突然来了一句,“然后就是中午”。在太阳到达其位置最顶端之后,便是下午。这时斯塔福德并没有把太阳看作背景而是把其看作另一过程的开始,这一过程即是第二天的日出。这照应了第一部分的乐观情绪,而在第一部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生活好的一面,并没呈现任何潜在的负面因素。

在这部分中,“明日”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词,这里的明日,从广义上说当然理解为死亡。而整个第二段中体现出来的乐观态度让人根本看不出作者对死亡有任何畏惧,甚至读出了某种企盼的意味,仿佛死就像生活中的明日一样,只是一个生命必经的过程,必然的结局。而没有读懂这个生命密码的人剩下的就只是摇头叹息了。

诗歌第三部分名为“仁慈与老年”,诗歌在这部分以一个时间点为开头,在这个特殊时间里,老者能够回首过去的岁月。在一个以职业待人的文化国境里,该段中的“工作完成后”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退休,但是诗歌表明这意味着某些更普遍的事,所谓的“工作”不仅仅指谋求生计的工作,还影射了每个人一生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诗歌前面两部分首先着重刻画了西方人和东方人的明显差别,然后再描述对未来抱希望的乐观者和那些看不到任何理由乐观的人之间的差别。而这一部分对朋友和“你不喜欢的人”也做了主要区分。诗歌第32行和33行解释了朋友的概念,即朋友将会把记忆之光点亮,“过往的一切发生时都如此让人眼花缭乱”。诗歌中并没有提倡要对敌人采取刻薄的态度,诗人对此做出的解释是他们(敌人)将会遭受衰老之苦。他们会逐渐被人们遗忘直至淡出人们的视线,即诗中的“逐渐离世界远去”。

虽然这部分讨论的是善良待人,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自然的死亡观。其实不论一个人是好是坏,他所经历的只是生命的过程,谁都逃脱不了死亡这个自然过程的最终归宿。既然如此,我们大可不必对我们的敌人以牙还牙。死亡对他们亦可算作一种无法逃脱的惩罚报应,那么以德报怨不愧为一种处事之道,淡然的死亡观亦是很好的选择。

死亡观是人对死亡的本质、过程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死亡观是人生观在死亡问题上的体现。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死亡观;而人生观又是由世界观所决定的。威廉·斯塔福德的这首诗可以说最大限度地说明了他本人的死亡观及其背后的人生观。这对我们把握死亡的本质,找到死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十分有益。在《生存的方式》中,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许多具体的社会事实来说明他的宗教死亡观和自然死亡观,如太阳,夜晚,牧羊人,白云,繁星,鸟儿,老年等。从这些具体的事物背后我们完全可以读出作者对死亡本质及其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虽然对于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有唯一的生命,这唯一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当我们准确把握死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时,就有助于我们认识死亡现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如果我们能把握死亡的本质,就可以帮助我们解除悬挂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确认识死亡还可以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使这唯一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当我们不了解死亡的时候,它就是悬挂在人们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而当人们把握了死亡的本质后,人们就可以想办法去超越它、否定它,甚至坦然地接受它。而死亡也就变得不再是一个人们恐惧的对象,而成为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人也就会像对待生那样来对待死亡。如果我们不能认识死亡,我们的生命就会一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死亡就是一个伴随我们一生的一个沉重的包袱。所以,人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把精力放在社会现实中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Ahlschwede,Margrethe.“The Junk That’s in Us:Revisiting William Stafford.”Writing on the Edge 6.1(1994):22-28.(www.xing528.com)

2.Anderson,Erland G.“Un-Marching through Poetry:Peace Walking with William Stafford.”Explicator 66.3(2008):130-133.

3.Cocotello,David M.“The Art of Writing:An Interview with William Stafford.”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4.2(1983):173-177.

4.Larsen,Clinton F.“The Poet as Religious Moralist:An Interview with William Stafford.”Literature and Belief2(1982):7-12.

5.Averill,Thomas Fox.“The Earth Says Have a Place:William Stafford and a Place of Language.”Great Plains Quarterly21.4(2001):275-286.

6.Caccia,Lewis,Jr.“The Spirit of William Stafford:A Countertradition to Modernism?”Atenea23.1(2003):123-135.

7.Turner,Alberta T.“William Stafford and the Surprise Cliche.”South Carolina Review7.2 (1975):28-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