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悲伤入骨的伤痛:诗人探索内心世界的美国诗歌研究

悲伤入骨的伤痛:诗人探索内心世界的美国诗歌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的其他部分均是描述“悲伤入骨”的具体情状,而诗人主要借暗喻道出心曲。他们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列维尔托夫对她母亲以及较年长的姐姐去世带给她的伤痛的思索。第16行只是对第1行的重复,不同的是,此次“悲伤入骨”唤起的画面是“鱼沉湖底”。诗行沿着这一隐喻的方向,也许是用这一意象推进演绎悲伤于人内心世界引发的反应,说明悲伤入骨之后,未必便如初时担心的那般阴暗,那么穷凶极恶。

悲伤入骨的伤痛:诗人探索内心世界的美国诗歌研究

列维尔托夫的诗《记忆的蓝边》的第一节第1行首先为下文出现的意象与事件设定了前提和基调。之后的其他部分均是描述“悲伤入骨”的具体情状,而诗人主要借暗喻道出心曲。第2行先概述了即将出现的具体意象,认为悲伤有时倏忽即至,痛如刀扎,而有时它又游荡于思想与感情的边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弥漫于记忆的各个角落。诗的第3至5行展开了诗中四个中心暗喻中的第一个,即“马车”,也是引申最远的一个。“飘零的书页”暗示这一意象仿佛来自书中撕下的孤独的一页,迥异于诗中的其余部分。诗中描述的这一景象使人联想到遥远的18世纪的交通工具——马车。这种马车是一种“单马双轮轻便马车”,可以承载两人,车篷可以折起。如今,爱玩时尚的新婚夫妇流行乘着这种旧式马车招摇过市,作为婚礼庆典的一部分。但诗中的马车颇为怪异,几似古时的幽灵。它也许代表着悲伤,“奔向山巅”,不太像悲伤带来的迅疾、尖利的刺痛,倒更像是悬浮、飘动于空中的某种存在物。它带着一种超然,既超然于个人,也超然于现实背景,从而进入一种梦幻,一种幽灵飘浮般的梦幻。也许是诗人一贯神秘手法的彰显,使得此处的意象稍显突兀,不像其他三个意象均来自于自然界的具体景物。但也许正是这样,才能让读者体会到人在危急时刻、震惊之余,易于将荒谬的、喜剧性的东西与恐怖的事物并列的做法。诗的6、7两行对马车这一意象进行润饰。凡是见过马车的人,便都能想象到“晃动着的、正在使劲用力的马头”。而凡是看过场景设于18世纪甚至更早期的电影,都知道那乘车者擎起照路用的黑暗中“忽明忽暗的灯”。

第二节第8、9两行描述的车上的“女士”,虽然是复数但并没有具体指明究竟是几人,这可能无关要旨。即便将乘者换成是两个男子或是一男一女,亦不会对意义的表达造成影响。唯一值得注意的理由便在于:这一安排可能恰恰与一些评论家的观点相一致。他们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列维尔托夫对她母亲以及较年长的姐姐去世带给她的伤痛的思索。而她姐姐是在收录本诗的诗集《林中生活》出版前一年离开人世的,与本诗应该不无联系。但统观全诗,可见诗人一直保持着的客观超然态度,故而在诗中明言自己对母亲去世如何悲伤,似无必要。诗中讨论的悲伤其实已经无关个人,没有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第9行暗示车中的两位女士对周遭环境甚为忧虑,面对未卜前途,茫然无措,她们唯有强压忐忑不安的急切心理“左右张望,等待景象的降临”。

第10、11两行为第一个暗喻画上了句号。而第10行出现的“刀子”意象则暗指第2行中关于悲伤“刺痛”(stabs)受害者情状的描述。这里,女士、马和马车全在瞬间消失于沉沉夜色之中,“疾如刀闪”,仿佛是对潜于心中痛苦的回忆,而这些记忆一旦遇到其他念头,或别的事情,便会倏然不见。“她们是谁?哪儿是山?”一方面反映了记忆的飘忽不定,仿佛“飘零的散页”般残缺不全。另一方面这两个问题似乎并不期待人们的回答,只不过是为了激发人们对悲伤的根源和去处做些思考而已。

第12行是诗中第二个核心隐喻的开始。需要注意的是,它以“或者”开句,进一步扩展了第1至2行中关于记忆和悲伤的变迁与发展。换言之,第12行是对第3行的接续,是在第3行停顿的地方拓展新的内容:“仿佛从一页飘零的书本”,“或者就像从拨燃久熄的火中”。但此时,已非前面提到的马与马车,而是“一丝犹如气息般持续的温暖在盘旋”。有意思的是,诗人在第2行用了“hoverings”这个词,在第13行又用了一个同根词“hovers”,可见这两者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因此,第12行与第13行的要旨便是:人的心灵时常如同久已消失的王国、一片封存的土地或是蛰伏的旧事,直至有一天这些记忆的残片像久已熄灭的“火”一样再一次被“拨燃”,于是混沌而又朦胧的记忆就会重现,悲伤便挣脱束缚,骤然迸发,正如气息突然呼出。从这里所描述的“气息”的呼出,人们似乎可以感觉得到某种忧虑不安以及人们心头的重压。

第14至15行完成了第二个隐喻,描述了第13行中代表着悲伤抑或记忆,抑或二者兼有的“温暖”宛如一团雾霭将人包裹其中。但雾霭愈发浓重,化作凄雨,进而化为斗篷,“然后像肌肤一般”。伤痛一刻,初时还淡如雾霭,貌似无害,渐而加剧、收紧,步步紧逼,终于伤痛化作肌肤,化作人的肌体的一部分,时时感到它的存在。这里的“你”,应该是泛指任何人,也许是读者,也许是诗人想到的某个人,甚至是诗人自己。其实,是谁都无关紧要,丝毫不影响悲伤这一主题的普遍性。诗人描述的这种客观存在无论是谁面对都逃无可逃。(www.xing528.com)

第三节第16至20行构建了诗的第三个核心隐喻——鱼。第16行只是对第1行的重复,不同的是,此次“悲伤入骨”唤起的画面是“鱼沉湖底”。第18行中的“烟尘”很可能指的是鱼在触及浑浊的湖底时所激起的沙尘或者泥浆,这一意象与前几节中如烟一般“拨燃的火焰”以及“雾团”有机地关联在一起。犹如悲伤那样飘忽不定,鱼儿游动时也并非直线前进,而是忽焉在前,忽焉在后,倾斜着身子在水中闪过,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悲伤亦然:哀伤的记忆在心中游荡,其路线从不规则,其动向也无从预测。

第21行是第四个暗喻的开始。悲伤的沉重与令人窒息在此重现,只不过悲伤这次摇身而化作雪,如雪一般,以厚重乌云,舞动的飞雪使太阳顿失光辉。而地面一旦被无处不至的白雪无情遮盖,人们便无法分清“大路以及人行道的边界”,甚至任何事物的界限。混淆了主次,甚至是非差异。

第25至26最后两行完成了最后一个暗喻,并让人从令人窒息的雪下看到闪现的一线希望。由于边界荡然无存,曾经狭窄的街道如今宽广了许多,白日里一度暗淡的天空在夜色里被雪的反光照得亮堂起来。经历大雪的人都知道户外雪光照亮天空的情形:就白天来讲,这时的天空显得太暗;就夜晚来看,天空却显得很亮。诗行沿着这一隐喻的方向,也许是用这一意象推进演绎悲伤于人内心世界引发的反应,说明悲伤入骨之后,未必便如初时担心的那般阴暗,那么穷凶极恶。这不由让我们开始思考:雪到底起什么作用?让白日的天空暗淡?让夜晚的天色明亮?让世界变得纯洁无瑕?还是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悲伤呢?他又起着什么作用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