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讨死亡与强势性:二十世纪美国诗歌的研究

探讨死亡与强势性:二十世纪美国诗歌的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玫瑰园事件》表现的历史时期不是很确定,尽管从主题、结构和用词看应该是在中世纪。这个场景为了表达死亡的强势且它会在任何时候到来。可能是黑死病的蔓延和人们对病因的不确定增加了人们对死亡的焦虑和不安。对越南战争反战者来说这是战争残酷性的有力证据。

探讨死亡与强势性:二十世纪美国诗歌的研究

玫瑰园事件》是唐纳德·贾斯迪思1967年的诗集《夜间照明灯》里的一首诗。与贾斯迪思大部分的诗歌不同,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三个人物:园丁、花园主人和死神在一个很随意的场合下对话,死神被描写成穿着一袭黑色并且像个长柄大镰刀一样瘦。用词简单但是很正式,对话简单易懂,但是主题鲜明,即:死亡会在人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来临,人人都应该牢记在心。同时还有人与自然人类自欺以及命运与自我创造之间的关系。诗歌使用小丑形象和明显的道德寓意类似于中世纪的寓言。对死的意识和对生存感激是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的主题之一,这对贾斯迪思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史蒂文斯认为死亡具有女性的气质,因为它造就了美、灵感并感知着人类的体验。但是对贾斯迪思来说,死亡是男性,他在约定时间提前来到,他公事公办并且乐于做这些事情。

《玫瑰园事件》表现的历史时期不是很确定,尽管从主题、结构和用词看应该是在中世纪。贾斯迪思的诗使人想起了死的舞蹈,这个说法来自于西欧14世纪的腹股沟腺炎瘟疫的流行,使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最早表达死的舞蹈的是18世纪被搬进巴黎一个公墓里的一组画,在绘画和诗歌中死的舞蹈具有讽刺的意味,描绘的是象征死亡的骷髅带领人们列队走向坟墓的舞蹈,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为表现人本主义活着的人根据他们的社会地位的不同而被安排在不同的位置。这个场景为了表达死亡的强势且它会在任何时候到来。最早使用死的舞蹈这个术语的是1376年吉恩·李·凡瑞的一首诗。贾斯迪思的诗没有对死的舞蹈的描写,但是它包含死神的化身和两个人物:主人和园丁,他们两个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说明死亡不会因他们社会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

可能是黑死病的蔓延和人们对病因的不确定增加了人们对死亡的焦虑和不安。巴黎大学的学者认为地震和星象是瘟疫形成的原因。许多人则认为这次瘟疫是上帝对人类罪恶的惩罚,为了平息上帝的愤怒应该悔罪,成群结队的鞭笞派在街上鞭打着自己。犹太人也成为这次瘟疫的替罪羊,因为人们疯狂地想找到罪魁祸首,在这期间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迫害和屠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者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陷得越来越深,电视播放的战争场面、死去的士兵的残肢成了人们夜夜获得的新闻,人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野蛮,表达了对死亡和对死亡的不确定性的焦虑。1968年在“新春攻势”不久,美国摄影师埃迪·亚当拍到南越军官处决越共俘虏。对越南战争反战者来说这是战争残酷性的有力证据。

诗的第一小节,园丁对花园主人说:“先生,我遇到了死神,刚刚就在我们的玫瑰园里。他站在那里像长柄大镰刀那样瘦。/我以前见过他的图片。他穿着黑外套,戴着黑手套,还有宽边黑帽子。我觉得他好像说了话,看到他张着嘴巴。很大,露着白牙。/他一向我示意,我就跑了。一直跑到我发现了你。先生,我想辞去我的工作。/在我死之前 我想再见我儿子一面。我还想去看看加利福尼亚。”一袭黑色并且瘦得像长柄大镰刀正是死神的形象,园丁说他是因为见过他的图片才认出死神的,说明死神的这种形象在绘画艺术和插图中已经成了象征。长柄大镰刀是用来割庄稼或是割草的工具,他正是属于花园的。死亡和人类的历史是同步的,有和人类一样的年月,是每个文化的一部分。死神张大的嘴巴让人想起虚无的贪婪,是意识停止后的那种虚无。他的牙齿说明他是吃人的,“open/spoken”的尾韵有种催眠的效果,暗示了死神的强势。园丁所使用语言的遵守礼节掩盖了他的经历。读者并不希望死亡发生在像园丁这样说话矜持的人身上。诗歌正是使用了这种矜持语气,每小节三行、每行三拍构成了这首诗歌的形式。(www.xing528.com)

从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园丁认为死神就是要带他走的,因为他见过死神的图片。有趣的是,在此园丁不是通过个人阅历而是从图画上见过。和图画中不同的是他看到的死神是大张着嘴巴的,还露着白牙,这是因为他的一袭黑色衣着使他的牙齿更明显。所以他自认为没有足够的时间了,他要辞去工作,要去见他的儿子一面,还要看看加利福尼亚。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正常的,才被告知只有很短的生命的时候,人人都会想到要整理好身旁的事务,把自己最想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园丁要看儿子和加利福尼亚的心愿都是可以理解的。加利福尼亚是一方乐土和福地,去那里肯定是园丁从前的心愿。

诗的第二小节,是花园主人对死神说的话。花园主人去花园里见死神,他说:“先生,你一定就是那位稀客吧,你恐吓了我的园丁。这是我的地盘,先生。这里我只欢迎朋友。”虽然花园主人称呼死神为“先生”,就像园丁称呼他为主人那样,但是他的话语里有一种抑制的怒火。他指责死神,把他称为“稀客”,因为他吓着了他的园丁,还要把他驱赶出他的财产领地。作者在表达中使用了心理暗示,例如,花园主人的语气就流露出了他的心理行为,他问死神:“你一定就是那位稀客吧”,而不是“你是谁”或者是什么别的。他这样问不但意在告诉死神他自己是谁,并且他的语气里透着警告的意味。但是最后死神说他找的是花园主人,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使用的是反讽语气。当花园主人说“这里我只欢迎朋友”的时候,他对死神有一种对抗情绪,把他视为是未请自入者。他的语气可以从他的最末几个词汇中体现。

诗的第三节,是死神的话,他对花园主人说:“先生,我认识你的父亲,最终我们成了朋友/至于你的园丁,我并没有恐吓他,老年人常误解我的意思/我只想让他,带我去见他的主人,我把你当成了他?”。死神也用“Sir”来称呼花园主人,其实他不但是在愚弄谦卑也是在愚弄花园主人,因为死神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尽管花园主人不知道他自己在生命等级中的位置。花园主人可以拒绝他不欢迎的人进入他的花园,但是他却无法逃脱死亡。在此,死神具有讽刺意味地对花园主人说,他是花园主人父亲的朋友。读者可以推断出花园主人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最终我们成了朋友”也许意在说明当花园主人的父亲在面对死神的时候也是和他的儿子一样的傲慢,但最终所有的人都摆脱不了死神的安排。作者在此再次使用轻描淡写的写作手法,这也是整首诗的特点,使用在人物角色的正式对话中,掩饰了事实上正在发生的事件的重要性。当死神说园丁害怕的原因只是“老年人常误解我的意思”,他指的是老年人离死亡更近,相信死亡会在任意时候来到。在诗的最后三行,读者可以看出死神来的目的不是为了园丁而是为了花园主人。这种反转是情景式反讽的一个例子,即表达了现实和希望之间的对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