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诗歌研究:禁锢与无奈

美国诗歌研究:禁锢与无奈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梦”中一个突出的愿望就是充分享受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物质文明。美国国内出现了许多无法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追求物质财富成为人们的首要愿望,金钱的作用变得至高无上,攫取大量财富,在商业界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无数人向往的成功。人们把占有物质作为生活的中心,为了取得所谓的“成功”,他们不惜出卖人格,友情和亲情。二战后,美国士兵从战场归来,一时间士兵席卷了整个美国。

美国诗歌研究:禁锢与无奈

“美国梦”中一个突出的愿望就是充分享受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物质文明。在早期的拓荒梦中也包含了对边疆土地的开垦和占有,对财富的积累。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经济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大资本家,一部分人开始拥有自己固定的财产和地位,以及攫取财富的能力,而自由竞争时期滋生的个人主义越来越膨胀,清教伦理强调的工作、清醒、节省、节欲和严肃的生活态度、道德规范行为被置于脑后,人世间的俗念开始恣意妄为。内战后的斯文传统被打破,技术革命带来的大众消费,诱发了人们的各种欲望,美国文化有了新概念,不再与任何工作、任何取得成就有关,关心的是如何花钱,如何享乐、放纵情欲,几百年来强调的“美国梦”已经失去了原来的色彩,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经济高度膨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这种恶习更加恣意妄为,当初的“美国梦”早已幻灭。美国国内出现了许多无法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追求物质财富成为人们的首要愿望,金钱的作用变得至高无上,攫取大量财富,在商业界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无数人向往的成功。人们把占有物质作为生活的中心,为了取得所谓的“成功”,他们不惜出卖人格,友情和亲情。二战后,美国士兵从战场归来,一时间士兵席卷了整个美国。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廉价的住房,所以,大量的农田被用来建造房屋,甚至牺牲学校占地。于是,许多美国人对郊区生活有了一定的概念:那是一个集正统礼仪和平淡生活于一身的地方,没有大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各种各样的机会。由于美国政府严厉打击犯罪、贫穷、拥挤和社会动荡,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郊区寻求安宁的生活。历史学家和批评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白色运动”,因为大多数迁往郊区的都是白种人。因此,郊区的人们过着单调而乏味的生活。诗中,中产阶级每天都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的思想意识早已被禁锢,他们不敢去改变什么,也不想去改变什么,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一切。况且,他们麻木的内心根本使他们意识不到这种生活的危害性,这种现实让诗人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民族面临的危机。

“美国梦”曾是美国人心中的一块坚定磐石,当时的美国奉行艰苦奋斗的精神,社会风气良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坚定的信念,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奋斗。而如今,美国过度的商业化气氛和功利主义盛行引发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奉行“民主、平等、自由”的个人主义思想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而投机钻营、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实利思想开始盛行,深刻揭示了美国梦想与现实之间尖锐的矛盾。“美国梦”已经失去了它的理想主义的光辉,失去了哪怕是诱人走向幻灭的光亮,美国式的主人公失去了实现自我过程中的狂热及幻灭后的绝望,他们开始变得卑琐渺小,丧失了行动的能力,或者干脆迷失了自我,梦想开始变得荒诞可笑,或者是流露出一种病态的美。物质与精神对抗的一极中,只剩下了物质的一极,因为这时的美国人已无法摆脱那个物质的社会,他们只能在精神中做一个实现自我的强者,在梦中去接近、去把握那个“美国梦”迷人的色彩。这时,诗人看到了处在现代社会人类的精神悲剧、人格的分化,看到了现在的悲剧是人类的迷失、沦落、被生活嘲弄的悲剧。在物质、机械的时代及虚幻的梦幻话语允诺的软暴力下,人类的灵魂和精神世界被放逐得很远。这种状态下,探求人的归属和生存意义变得尤为艰难,人类陷入了实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矛盾斗争和双重追求中难以自拔,在它们的双重碾压下,变得无处可归、无所是从,只有生活在白日梦中才算寻得了生存的验证。

丧失自我的不仅仅是生活在白日梦中的这些人,还有人在机械化、技术化的世界中失去了、放逐了自我,曾经或浪漫过或功利过的“美国梦”又变了颜色,变得荒诞、变得超脱、变得丑陋,被一笔一笔涂成黑色,梦想开始变得无奈,没有意义。这时,梦想中的美好、纯洁的追求自我实现时的乐观、自信以及奋斗精神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许多作家往往从精神危机、个性存在危机等角度批判“美国梦”,作品中充满了对“美国梦”的否定、诅咒、嘲弄和戏谑。社会的进步往往以理性与物质来衡量,但从精神的角度来讲,人却逐渐走向萎缩、卑琐与无奈,物质与精神似乎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它们两者之间的冲突构成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张力状态。诗人的绝望与愤怒向我们暗示着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精神废墟上“嚎叫”着美国的堕落,此时的美国已经见不到自然的踪影,人不是与自然亲近融合,也不是改造自然时的激情高昂,而是与自然完全分离,生活在物质充斥的社会中,一派病态、荒诞、没有理性的景象。此时,一方面是现实中“美国梦”的虚妄和其幻灭后的噩梦,一方面是对惠特曼时代边疆开拓时的自然、西部的向往。

美国文学人与自然这种关系的演变恰恰是欧洲文学史的一个缩略,欧洲文学史是从希腊中的人与自然主客不分进而转换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中人与自然对立时的或奋进或昂扬、或叹息惆怅,最后演变到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人与自然分离后在物质世界中的变形异化。这种文学的发展与西方社会的发展是不可分离的。物质与精神之间是互相否定的,以张力的状态存在,缺少了精神的一极,物质层面的“美国梦”会因为缺少人性的魅力而黯然失色;缺少了物质的一极,纯粹的精神层面的“美国梦”会像白日梦一样苍白无力。这两种力量之间的张力存在着非常微妙的相互作用,所以文学中的“美国梦”不是实现之后的幻灭,就是在精神的天空徘徊而无法着陆。

诗人希望通过这首《在郊区》的诗歌来唤醒已经或正迷失在物质生活中精神麻木的人们,告诫他们充实的人生应该是物质与精神互相进步的人生;同时,也在唤醒一个处于精神危机边缘、内心贫乏的美国民族,社会的进步不仅仅只是依靠物质财富才能尽显光芒,物欲横流的社会是不会走得长远的。人类的文明在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在拥有现代殷实生活的同时也能拥有一颗永远跳跃的内心。

参考文献(www.xing528.com)

1.Smith,Lawrence R.“A Conversation with Louis Simpson.”Chicago Review27.1(1975):99-109.

2.Cox,C.B.“The Poetry of Louis Simpson.”Critical Quarterly8(1966):72-83.

3.Schneider,Steven.“An Interview with Louis Simpson.”The Wordsworth Circle 13.2 (1982):99-104.

4.Bawer,Bruce.“Louis Simpson and American Dreams.”Arizona Quarterly:A Journal of American Literature,Culture,and Theory40.2(1984):147-162.

5.Taylor,Henry.“Great Experiments:The Poetry of Louis Simpson.”The Hollins Critic 27.3(1990):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