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中的我及意识转型:人的成长研究

现实中的我及意识转型:人的成长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与人平等主体关系之所以没有确立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自我”认知的缺乏,导致人没有主体意识。只有这样,那个潜在的“我”,才能够成为一个实在的“我”。但是反过来,现实目标的实现却并不一定等同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现实中的我及意识转型:人的成长研究

一、现实中的“我”

很多人每天都起早贪黑、忙忙碌碌,追求着自己渴望生活,但在大多数情形下,人们只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所谓自我目标也只是模式化的意识选择。

但是人们还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撑着,持续着每天的生活。如果人们对于每天的生活只是顺应,而没有自主性,那又怎么能够找到自我的真实存在感?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虽然努力,虽然勤劳,但是往往得到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满怀希望地出发,去追逐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渴望有新突破,但是最后却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得到的又很快失去,或者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一切似乎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甚至可能变得比原来更糟糕。

大部分人会想,人活着似乎摆脱不掉自己的宿命,人终究要回到自己来的地方去,既然如此,何必又想那么多呢?一切都只是一场梦而已,所以尽力去获取又有什么错?

但是生命的存在并不是虚幻的,生命本身具有无上的价值,而这种无上的价值又来自于生命最内在的力量,而释放这种内在的力量也就成为生命的本然。在这种力量释放之前人的价值是潜在的,等待人们进行深入的自我开发。

人们很少去思考:推动自己做出价值选择的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这恰恰也是人们每天都很努力,却找不到真实存在感的原因所在。

当人们不能够感知自身价值的时候,就处于自我认知的匮乏状态。说到底,人并不是为别人活着的,生命本身就是以自我存在为前提的,如果对自我的存在没有真实的感知,或者这种感知仅仅停留在肉体层面,那么人也就体验不到真实存在感。

认知自己,找到自我真实的存在感并非玄妙的哲学问题,也不是非得经历深刻的人生体悟,或者修炼才能够达到。其实,每个人本来就是自己,只要能够做自己,就会成就自我真实存在的主体性。所以这个世界上本来最容易的事情,其实就是做自己,因为本来就是自己。

但是,困难在于人同时也是社会的存在,所以个体的意识就会处于群体的意识背景之下。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的意识仅仅是群体意识一个全息的片段,群体的特征就是这样被个体继承下来。群体意识的固化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没有很好地确立之前,个体常常淹没于群体之中,根本无法独立存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最为基本的关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能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找到根源。如果人与人基本的平等关系不能够确立,那么人的主体性也就无法确立,所谓的自我真实存在也就无从谈起。

人与人平等主体关系之所以没有确立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自我”认知的缺乏,导致人没有主体意识。另一方面,群体意识模式的惯性要求人们按照群体意识程序运转,在这种情形下,群体是至高无上的,具体的个人却微不足道,个体要依赖群体才能够维持自己的存在。

这两个因素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但最为基础的还是自我认知的缺乏,而且这种自我认知的缺乏以固化的意识模式表现出来。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是一个意识模式,人与人无论社会地位高低,财富多少,都只是数量级别上的差异。(www.xing528.com)

在获取型意识模式下,作为个体,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大家聚合在一起,才会感到有了依靠有了安全感。无论强者还是弱者,只能在依靠他人的前提下生存。强势的依靠掠夺,弱势的只能被掠夺,总体来说处于弱肉强食生态系统当中。虽然具体文化形式可能不同,但本质都是一致的。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发展”的认识,仍停留在数量的简单积累阶段。如果仅仅将现实的财富作为目标,那么,财富本身实际上并不能够反映社会的实质性发展。

一个很有钱的社会,并不等于一个发展的社会,因为财富的获取途径是各种各样的,很多时候仅仅是将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或者是从自然界中掠夺资源。这样的发展,虽然积累了财富,但并没有给世界创造真正的价值,反而可能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害。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财富大量积累,反而是最为危险的。任何以掠夺为手段的发展都是破坏性的,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破坏的结果就会以报复性的方式呈现,无论是对人的掠夺,还是对自然界的掠夺都是如此。

人们总是愿意追求所谓的宏伟目标,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目标大多只是数量上的追求,很少涉及质的改变,因此也不可能从实质上改变世界。表面上看起来人们是在追求现实目标的实现,但在意识层面却处于沉睡状态。那些所谓的宏伟目标,往往抱着惊世骇俗的目的,实质上仅仅是获取型意识模式的无限扩张而已。

人们抱着改变命运的目的出发,最终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寄希望于从外在的获得中实现本质上的改变,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真正的改变其实来自于人自身的意识层面。

如果没有对于现实目标的追求,那么,内在的自我就无法得到呈现,真正的自我价值也就发挥不出来,这个时候讲自我的真实,其实是虚幻的。所以自我的认知不是单纯的意识过程,而是意识的呈现过程,自我意识必须以创造的形式展现自己的主体性。只有这样,那个潜在的“我”,才能够成为一个实在的“我”。但是反过来,现实目标的实现却并不一定等同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于现实目标的追求关键在于要认清这些目标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目标。从意识层面来说,虽然人们会做出自以为是的目标选择,但这种选择往往只是群体意识模式的一个片断而已。试想一下,一个连自我意识都没有的人,会做出怎样的目标选择?如果人们努力追求,最终得到的结果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那么最初的选择就不是由“自我”做出的,而仅仅是群体意识控制下的选择。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做出的决定,仅仅是一种群体意识模式的复制,做出决定的人并没有真正用自己的脑袋进行思考,或者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意识,只是一贯地服从于群体性的获取型意识模式,根本没有用那个真实存在的“自我”做出判断。

如果这个社会屈服于群体的意识模式,甚至将这种意识模式发挥到一个极致,那么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任何进步与改变都只是外在的。整个社会的资源,包括人的生命都会耗费在意识模式的循环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还是走在老路上的原因。

在获取型意识模式之下,每个人仅仅只想到了要生存,却没有想为什么要生存。不知道自己是谁,虽然活着,但却没有自我意识。

人与世界是紧密相关的,但人又往往将自己与这个世界分割开来,变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就获取型意识模式来说,人还远远没有摆脱动物的状态,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动物式的外在获取,仍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人的意识状态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延续动物式的模式。虽然你死我活的血腥争夺已经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里,但是这种获取型的意识模式只是换了一副面孔,在利益获取的层面上重演着。在利益关系中人类继续着这种争夺,随着利益关系的隐性化,这种争夺又往往变得隐秘且难以察觉。也正因为如此,利益的掠夺往往会达到几何级的扩张。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主体平等关系没有确立,那么这种隐性的利益掠夺扩张将是无法遏制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人要是不觉醒,其人的掠夺性要比动物的争夺有过之而无不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