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研究:轭式修辞格的新角度

认知研究:轭式修辞格的新角度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轭式修辞格的认知研究李杨1.引言:修辞格研究的新角度———认知语言学修辞格的使用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的创造性。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重新定义了英语中轭式修辞格,阐释了其认知机制,以开创新的研究修辞的角度和增强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的解释力。2.轭式修辞法的词典定义轭式修辞法亦称轭式搭配法。这也充分肯定了从认知语言学方面对轭式修辞格研究的必要性。轭式修辞法反映出了人对词汇的记忆是分范畴记忆的。

认知研究:轭式修辞格的新角度

轭式修辞格的认知研究

李 杨

1.引言:修辞格研究的新角度———认知语言

修辞格的使用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的创造性。语言是心灵镜子,语言是认知对世界经验进行组织或者概念化的结果。语言认知活动的表征,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反映出了人们的心智表征的规律。因而语言便成为观察与研究认知的窗口,反过来,认知也为解释语言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新兴的认知语言学认为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分析修辞格的运用。这样对于我们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重新定义了英语中轭式修辞格,阐释了其认知机制,以开创新的研究修辞的角度和增强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的解释力。

2.轭式修辞法(zeugma)的词典定义

轭式修辞法亦称轭式搭配法。Zeugm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Zeugnynai意为用一副轭套上两个牲口,“yoking together”。汉语翻译为轭式修辞法。在各种词典定义中对zeugma有不尽相同的定义,但都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陆谷孙等编著的《新英汉词典》(增补本)(1985,2)第1645页中把“zeugma”译为“轭式搭配法”。其解释为:“用一个形容词或动词勉强修饰或支配两个名词的方法。”这个定义的问题出在何为勉强?这个说法有些含糊,而且具有主观性。有人认为勉强的,有些人认为不勉强怎么办?而且也并不一定就是修饰支配两个名词。如:The chairman left in high good humor and a Rolls Royce.“in high good humor”显然式介词短语。所以说这个定义概括不全。

冯翠华编著的《英语修辞大全》(1995,12)第191页把zeugma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by which a singleword ismade tomodify or to govern two ormorewords in the same sentence,either properly applying in sense to only one of them,or applying to them in different senses.”

冯的定义比陆的定义好在把形容词和或动词换作“a single word”这样概括性强了。但是在后面的“properly applying in sense to only one of them,or applying to them in different senses.”概念还是有些模糊.首先“properly”很难确定式语法上还是语义上的适当。如:He ate a banana and his words.“eat a banana”和“eat hiswords”都是“proper”的搭配。按照这个定义还是不能很好的界定轭式修辞格。

在Webster’s New Wor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中,zeugma的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single word,usually a verb or adjective,is syntactically related to two ormore words,with only ofwhich it seems logically connected.韦氏词典中的这个定义提到的是“logically connected”和“properly”一样还是让人不知所云。举个例子He picked up his hat and his courage。“pick up his hat”式符合逻辑的表达,’pick up his courage”也是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

3.框架理论对轭式修辞法(zeugma)的重新界定:

从我们对上面几个轭式修辞法的词典定义看来,都存在不足之处。这也充分肯定了从认知语言学方面对轭式修辞格研究的必要性。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样定义轭式修辞法呢?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说“He picks up his hatand his shoes.”这不是一个轭式修辞。当我们分别说:“He picks up his hat.”然后再说“He picks up his courage.”这两个句子之间也不构成轭式修辞。只有当我们把“his hat”和“his courage”同时放在“pick up”之后时才构成了轭式修辞,产生了幽默谐趣的效果。所以构成轭式修辞关键并不是词性的问题,而是把两个词并置的问题。那我们分析一下这两个并置的词都有些什么特征。“his hat”和“his courage”都是名词词组。但是我们刚才所用的句子“He picks up his hat and his shoes.”中“his shoes”也同样式名词词组,为什么不能构成轭式修辞,不能产生修辞效果呢?这个问题只有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才能更深入地回答这个问题。框架理论是由Charles Fillmore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引入语言学的,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理论认为对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必然会激发一整套相关经验概念。包括它的隐含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根据框架理论,认知框架式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框架,是框架内各构成成分相互协调起作用的网络,是对与人之范畴相联系并为认知范畴提供后景的认知语境进行描写的一种方式,是表述与特定的、经常重复发生的情景有关的知识和信念的一种认知模型。

轭式修辞法反映出了人对词汇的记忆是分范畴记忆的。轭式修辞的第一部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frame)它成为了我们往后理解句子的认知参照点,这也同时从侧面证明了Just&Carpenter(1980)提出“immediacy principle”(Carpenter suggests thatwemake these decisions immediately aswe encounter a word)我们总是在遇到一个单词时就开始赋予它意义,而不是等到最后。所以当我们看到“he picks up his coat”,我们已经给予“pick up”的一个固定的意义,而且期待着“and”后面出现的是和“coat”同范畴的词汇,如“shoes”等。而“courage”是属于另一个范畴的词。当遇到“courage”时,我们才发现赋予“pick up”的那个意义需要改变一下。这样的搭配违背了我们平常的理解习惯,需要额外的努力(extra effort)去解读,就会觉得其中蕴含的机智。Talmy指出在框架内,人们的注意力会受动词引导。而轭式修辞就是由一个框架转向另一个框架,(frame-shifting)如:he picks up his coat是一个是运动事件(motion-event),在运动事件的框架内,我们的思维会是顺势思考下一个动作,比如put the coaton and…但是轭式修辞违反常规思维,出现了另一个框架,picks up courage。这样就产生了幽默效果。Coulson (2001)指出人们是通过“框架转换(frame-shifting)的方法来理解幽默言语的产生的,她主张幽默言语的理解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式听话人在理解幽默话语的前半部分时启动常规的默认的框架,即第一框架,在第二个阶段,当新输入的话语信息难以与第一个框架相符合时,听话人就不得不舍弃第一个框架而启动第二个框架,以便与新输入的话语信息相符合,并且用第二个框架对轭式言语的前半部分进行重新解释。在picks up his coat和picks up his courage之间的框架的转换,使得轭式搭配产生了幽默机智效果。(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重新对轭式修辞格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予以定义,轭式修辞(zeugma)就是在两个不同的框架在同一个句子中并置和转换。有了这样对轭式修辞格的定义,我们无论是在句子的生成,理解,接受和应用方面都有规可循,突破了先前只是局限于对轭式搭配中词性的考虑。

4.框架理论对轭式修辞的认知机制分析

框架理论克服了古典范畴化理论的局限,对词汇和语义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框架是“特定的,统一的经验框架结构,或经验的连贯图式化”,也是一种认知模型。F.Ungerer&H.J.Schmid在认知语言学入门一书(P206)中引用了Fillmore的经典“商业活动框架”的例子。大概情景如下:A拥有钱,另一个人或机构D拥有货物,A想拥有D的货物。A给D一定数额的钱,D交出货物,最终的状态式A拥有货物,D拥有钱。我们把他们在货物上达成协议这一情景看做先决条件暂不考虑,那么我们可以说“买”这一动作范畴至少要参照四个其他范畴,即买主、卖主、货物和钱。这个多范畴相互作用的结构即为“买”的框架。这就是所谓的“商业事件”框架。

轭式修辞搭配中共现了两个范畴,如:“he picks up his coat and his courage”“coat”和“courage”属于两个范畴的词。“he picks up his coat”构成了一个捡起东西的运动框架,他,和地上的上衣构成了捡起来的框架。“and”之后连接的成分由人类经验决定为同一范畴或是次范畴出现在这个框架内。而出现的“courage”提供的另一个抽象范畴,而且要适合于pick up的框架,预设的先决条件是他失去了的勇气。两个框架之间实际上是由一个动词“pick up”激活,使得由一个框架向另一个框架的转换从而构成了轭式修辞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He picks up his coat and his hat”不能构成轭式修辞,“He picks up his courage and went to thewar”都不能构成轭式修辞。语言信息激活框架,但是认知的复杂性提供了诠释同一事件的多种视角。事件与事件的联系是复杂和微妙的,我们通常用已有的知识预测新的事件,当语项中的填充项与我们的预测相一致时,原先构建的框架成立,框架中的词汇意义就是预测的意义。当填充项与我们的预计相左时,就应该建立新的框架,语项的关系要重新确立,词义也就随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句子构建一个框架。轭式修辞搭配推翻这样的格局,所以要求我们对pick up词组的意义的重新诠释。由前一部分He picksup his coat我们已经根据经验范畴建立了一个框架,预测了要出现在这个范畴的词,但是出现的却不是我们所想象预测的词时,会产生眼前一亮,更吸引注意力的效果,也同时要求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对pick up分配意义。轭式修辞的机智,诙谐的奥妙就在这里。它同时激活了我们思维认知模型中两个框架,挑战了我们的常规思维模式。

5.框架理论在轭式修辞翻译时的应用:

5.1轭式修辞(Zeugma)与汉语中拈连的异同

“从修辞实质来分析,英语轭式搭配与汉语拈连完全相同”(胡曙中,1993) Zeugma与拈连都是将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搭配或拈连到乙事物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他们反映出的认知模式是相同的。英语中的zeugma,轭词(yoking word)激活两个范畴构成两个框架。拈连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汉语的拈连词一般要重复出现两次或多次。如:英语中轭式修辞是这样表达:She opened her door and her heart to the homeless boy.而汉语的拈连是这样表达:蜜蜂在酿蜜,又是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蜜的生活。(杨朔《荔枝蜜》)酿蜜和酿造生活构成了两个框架。和英语的轭式修辞是同样一种认知模式。

5.2轭式修辞( Zeugma)与汉语中拈连的翻译

广州大学的汪立荣(2007)在“从框架理论看翻译”一文中指出:“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与认知的框架,语言表达式是激活框架的触发器或认知框架的支撑点。因此翻译的任务实际上就是需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的语言表达式”。所以在翻译轭式修辞格时,也不必一定要追求句式的对等,我们可以找出英语的轭式修辞格的两个认知框架,然后再找出汉语相对应或者相似的认知框架。这样也为翻译开拓了的另一个窗口。如:She opened her door and her heart to the homeless boy.我们可以首先找出两个认知框架,“she opened her door”和“she opened her heart”然后找出汉语对应的框架。就可以翻译为:“她为那无家可归的男孩儿打开了门,也敞开了她的心扉。”再如:“蜜蜂在酿蜜,又是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蜜的生活”。酿蜜和酿造生活是两个认知框架,所以我们找到相对应的英语认知框架。The bees aremaking honey and life,not for themselves but for the honey life ofmankind.

6.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通过框架理论揭示了轭式搭配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可以更好的界定轭式修辞格。人类认知原则的普遍性决定了框架理论可以应用到轭式搭配和拈连句的翻译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轭式修辞格为研究其它修辞格和句式提供了范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