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教学中认知风格的应用研究初见成果

地理教学中认知风格的应用研究初见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将有可能引起教学质量的提高。此研究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地理学的效率;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心理依据。1对教学内容的处理1.1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形象思维中所指的“形象就是反映于人脑中的客体的映像,或称表象。”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整体型学生依赖形象思维的特点,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小组成员的人数以6到7人为宜,认知方式的

地理教学中认知风格的应用研究初见成果

王 昕

(武汉市第85中学430010)

摘 要 本论文的研究,从地理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学习心理的认知风格的研究使初中地理教师关注学生的各种认知风格,关注学生的各种需要以拓宽他们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认知风格的适应范围同时帮助学生开发良好的地理学习策略。由于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将有可能引起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影响因而会改善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表现的改善又可能引起学习成绩的提高、动机的增强,相应地引起行为的改善最终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此研究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地理学的效率;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心理依据。

关键词 认知风格;地理教学;应用研究

20世纪90年代,拉埃丁(Richerd Riding)等人将独立型和整体型认知风格归入整体—分析型认知维度,并把已有的认知风格模型被归结到两个基本的认知风格维度:整体—分析,言语—表象。整体—分析这一风格维度与个体在加工信息时是倾向于从整体上看,还是倾向于从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看相联系;言语——表象这一风格维度与个体在表征信息或思考时是倾向于以言语的形式,还是以表象的形式相联系。学生个体在认知风格上是存在差异的,但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将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单独编班进行教学,完全的个别干预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实际课堂教学采取的是集体干预的形式,尽量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需要。

1 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1.1 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

形象思维中所指的“形象就是反映于人脑中的客体的映像,或称表象。”整体型的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依赖性较大。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整体型学生依赖形象思维的特点,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为了说明、解释抽象的地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用图像、图表、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将文字材料形象化。这对分析型等学生都有帮助。同时,教师还要培养整体型学生将不易理解的文字材料绘制成图示的良好习惯。

1.2 确定局部的教学目标

采用问题解决中的“爬山法”方式,把一个地理问题最终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也就是说把这个问题切割成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使学生易于接受。这里需要注意地是,这些小的目标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层层递进的一连串的目标。这种小步子、小坡度、小转弯的教学策略适合整体型学生的地理学习特点,能够使他们跟上教师设置的步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1.3 介绍有关地理背景知识创设地理情景

我们可以以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地理材料(地理史、地理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引入地理内容。这样,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使学生了解地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地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同时探究性的地理材料还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各种认知风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的理解。以上第①、②条教学措施的依据是认知策略中的知识转换策略,第③条教学措施的依据是非认知策略中的激发地理学习动机策略。

2 对教学对象的帮助

2.1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

良好的认知结构可以将相关或类似的问题通过抽象、概括,形成一个综合性问题,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保证知识的可迁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入分析,为整体型的学生提供外来结构,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而针对分析型学生则指导其从整体上把握地理问题的实质。

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教师应该做到:

(1)熟悉学生原有的地理认知结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表明,要使学生有效地接纳新知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观念。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教师首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的地理认知结构,这样才能知道选择教什么和怎样教。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良好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条件:一让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到什么或将要具备什么能力,这是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最好诱惑。二能造成认知冲突。三问题情境是学生熟悉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相关的观念来理解问题,也才有可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他们的地理认知结构。四提出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

(3)注意整体性教学。层次分明的观念网络是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的特征之一。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教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整体性,一要注意知识组块的教学,二要实施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

2.2 结合地理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从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思想方法

地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是使地理知识条件化、结构化、策略化的关键。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整体型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使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就要促使他们领悟具体方法中包含的地理基本思想方法,进而对其进行概括,使之脱离具体的问题情境。然后,利用这种原始思想,对能够适用于该思想的“问题类”作再次概括推广。经过这两次对不同对象的概括,学生就可以掌握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地理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反思、总结、归纳,寻找思想方法,在思维由特殊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体验地理思想方法对解决地理问题的指导作用,形成自我监控意识,培养元认知监控能力。

3 对教学形式的处理

对于整体型的学生来说,伙伴之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学生的地理认知方式的差异,他们对同一地理知识的理解会带上一些“个人色彩”,因此,地理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彼此解释各自的想法、相互理解对方的思想就非常重要。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就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可以从中体验自己的理解过程、理解的深刻程度、有没有独到的见解、存在什么问题及其原因,这就为下一步学习与思考提供了新的问题和起点。通过交流,可以使思想清晰、思路明确、因果分明、逻辑清楚。同时,明确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更有利于检验、修正和完善。

因此,在教学活动方式上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小组成员的人数以6到7人为宜,认知方式的构成为既要有整体型的学生,又要有分析型的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小组的人数适中,能保证每名学生都有较充分参与讨论的机会和情感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两种不同认知方式的组合,可以使整体型的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去体验分析型学生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不同的学生去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弥补自己认知方式上的欠缺。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发挥指导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例如,在实施交流之前,要求学生反思今天学到的东西和仍然不明白的地方,这就给学生理清自己的思想、判断自己理解的正确性提供了机会,从而能够锻炼学生的自我检验、反馈和矫正的能力。这条措施依据的是元认知策略中的自主活动策略和非认知策略。

4 典型课例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2.自己总结出地形特点。

    3.初步学会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地形。

教学重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地形

具体实施:

多媒体】播放“旋转的高低起伏”的地球。

【分组】分发立体地球模型。

【学生实践】观察、让学生亲手触摸高低不平的地球(已有的知识经验)。

【提问】地球表面形态是怎样的?(体验式的地理情景创设,激发各种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高低起伏不平,有不同的类型。

【多媒体】几种典型的陆地地形的全景展示(知识转化策略:多种表征方式的学习材料的呈现,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需要)。

【提问】陆地地形分别是哪几种类型?

【讨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叙述不同地形,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地形名字,但不能科学归纳出名称。教师可边肯定,边补充归纳完整。

【多媒体】典型地形图片及所属地形名称显现。分别是: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www.xing528.com)

【组织实践】①分组竞赛制作地形模型。②收集资料讨论地形特点。③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本组著名地形区的实际例子。

【小组学生实践】①每组认定一种地形。各组派代表到讲台资料库查找自己小组所需的图片及附带的文字资料(知识转化策略:多种表征方式的学习材料的呈现,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需要)。

②分发陶土,组员共同动手制作本组模型(自主活动策略: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元认知培养)。

【小组探讨情况】组内积极踊跃。有的看图,有的读图下资料,有的和陶土。并有专人记录讨论内容,准备介绍本组的地形特点(通过讨论,让学生将自己的结论与他人的结论进行对比,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各认知风格学生在思维上的扬长避短)。

【指导】教师指导讨论,与同学充分的交流,帮助答疑。

【反馈】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有用的资料,讨论得出结论,并付之以实践。在动手制作中他们充满乐趣。在探究发现中共同学习,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为共同得出的结论而兴奋。

【成果展示】组代表拿出模型,介绍特点,组员还不时补充。各组代表争相举出本组有代表性例子,突出本组地形区特点。每组专人把整理的结论写于黑板表格上。

【反馈】各组竞争激烈,组员争先恐后。

【评价】对每个模型给予肯定。对代表的总结给予鼓励,并适时提出一些建议,在板书内修改。(培养评价意识的策略,以成功激发学习动机)

【提问】模型分组比较。能否说出平原与高原;丘陵与山地的异同点?盆地与前几组地形有什么联系?(建立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

【讨论】小组根据手头的资料进一步归纳。

(目的:这是第一次讨论的升华。学生的分析能力又一次得到锻炼。)

辩论】平原与高原两组上场,辩论不同之处,然后共同完成相同点的讨论。丘陵与山地第二轮,盆地最后上场。(通过讨论,让学生将自己的结论与他人的结论进行对比,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各认知风格学生在思维上的扬长避短。)

【反馈】不仅组内有交流。组间的讨论也非常热烈。板书由学生共同完成。

【提问】我们“创造”的地形在世界上如何分布呢?

【多媒体】模拟立体地球。

【观察】地球上地形的分布特点。

【给出线索提出实践要求】这是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例。根据所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首先确定你们地形代表的颜色,然后在标有等高线的亚洲空白地形幻灯片上,在本组有代表性的地形区着色,并标注名称。(运用减轻加工负荷策略把一个地理问题最终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

【实践活动】学生结合资料和地球仪在大致的区域能填上较为准确的颜色。

【指导】请大家自己交流补充不足。

【反馈】组间交流讨论。他们自我评价,组间也相互评价,学生自己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培养评价意识的策略,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使不同认知的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能够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多媒体】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

【成果展示】每组拿出自己的代表幻灯作品到讲台上。把每组幻灯片叠加投影。

【比较】学生的作品与准确的地图中的亚洲部分有何不同?

【反馈】同学们很有成就感。他们的作品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大致相仿。同时,他们自己在对比中也指出不足。

【知识迁移活动】粘于磁黑板上的地形挂图。每组上台领取自己有代表性的地名小卡片,大家把卡片粘到地图相应的位置,最快最准确的获胜。

【反馈】同学们积极性相当高,任务最终完成。

【课后实践】分发若干分层设色地形简图。同学们把不同的地图放在相应的地形模型下,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准确。

针对本节课内容,每位学生写一份学习体会,总结自己的收获以及还存在哪些问题。

(目的:采用元认知策略,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总结学习过程,收获会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不足会使学生看到差距,确定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夏志芳.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的研究.80年代地理教育硕士论文[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9.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内部资料,2005.

[6]蔡明.地理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00(5)

[7]R·赖丁,S·雷纳,庞维国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陈澄.中学教学全书—地理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