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性教学在排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探究性教学在排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发现学习理论“发现学习”这一教育思想,很久之前便已经被人们重视。在布鲁纳看来,那些含有探究性的发现学习包含激发、维持和引导三个基础性步骤,即“促使活动得以启动,维持活动得以继续以及避免该活动的随机化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选择,以实现自我发展。这和探究性教学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该理论对我国当下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探究性教学在排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这一教育思想,很久之前便已经被人们重视。虽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十分提倡发现式学习,但是该观点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由布鲁纳将其理论化,并在教学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我们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角度来对“发现学习”进行分析时,能够清楚地发现,“发现学习”指的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对此,曾经有人质疑,难道人们要想获得现存的知识,还需要再次经历先辈们发现知识的过程吗?这一疑问的提出,显示出人们曲解了“发现”的含义。布鲁纳在他的《发现的行为》一文中,对发现学习做出了这样的描述:“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而若是按发现所具有的实质来描述,其所指的则是:“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1]这是因为,“发现学习”中的“发现”,所指的并非单纯按照先辈们最初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而是指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来将先辈们最初发现知识的过程重新编排,从而使其成为能够被当下学生接受的一种学习途径。从目前来看,对“发现过程”重新编排的基本方式一共有三种,分别是:(1)缩短,也就是将原先过于复杂的过程进行剪辑,使其体量变小;(2)平坡,也就是将原本发现过程中难度较大的部分进行削减,令其变成对于学生而言稍微有些难度,但是经过努力多数学生可以理解;(3)精简,也就是去除原本发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错误路径,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

在布鲁纳看来,那些含有探究性的发现学习包含激发、维持和引导三个基础性步骤,即“促使活动得以启动,维持活动得以继续以及避免该活动的随机化发展”。其中,对于激发和维持两个基础性步骤,布鲁纳本人对此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即“在某项任务中,激发探究产生的最主要的条件是设置适宜的不确定性。好奇心就是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一种反应。有关好奇心的争论是非常多的,一项索然无味的常规作业难以激发探究欲望,但是,过难的不确定性任务又可能导致困惑和焦虑,因此也会降低探究欲望”。“探究欲望被激发后,要想维持住,就必须使探究活动有所收益或回报,并尽量减少失败的可能性。如果教学是有效的,那么在教师的帮助下去学习某个事物,其失败的可能性或由此带来的痛苦将比自学要小些。也就是说,在教学情境中,学习者出现错误以及错误的探究所导致的后果等不会很严重,而产生正确结果的可能性相对也会较大”。[2]

对于发现学习的价值,布鲁纳做出如下解释:其一,具有激发学生潜力、提升学生智力的作用。面对问题,学生要自主思考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探索模型之外,还要学习怎么转换及组织信息,使自己真正地理解所学到的信息,并在最终实现超越所学这一目标。其二,外部奖赏逐渐转向内部动机。布鲁纳认为,因为探知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主动学习某一特定概念或者原则,比起直接告诉学生所学概念或者原则如何得来,更加能够增强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其三,可帮助学生学会探索学习的最优方法及策略。如果一个人能够牢固掌握有效发现过程的实践方法,那么他便能够充分地掌握怎么样发现全新信息的方法。其四,帮助信息的保持及检索。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认为,学习是一个由个人自发进行的且能够令人产生整体性变化的活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注重学生自主性、全面性及特异性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内在思维及情感活动。在教学方法方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选择,以实现自我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但凡是能够直接传授给他人的内容,都是没有意义的;能够对人的个体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知识,必须是通过自己发现并加工过使其同化的知识。因此,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直接教授给学生知识,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即兴指导,而应当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并为学生营造一个益于学习及进步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负责并主导自己的学习进度。

人本主义这一学习理论突出强调教学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将教师置于主导地位,即教师只是学生的推动者、引导者,学习的核心还是学生;强调学习能够使人的个性、潜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强调人一生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及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和探究性教学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该理论对我国当下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一思想及理念,不仅有益于保证教师顺利展开教学,还能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实现全面发展。(www.xing528.com)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本质上来讲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单一,离开了教师的传授,学生还可以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也就是教师及同学的帮助,运用一定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形式获取知识。建构主义本身舍弃了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及教授者这一陈旧思想,提出了学生是认知主体的全新思想——学习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主体。换句话说,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只是被动接受外部刺激及被灌输知识的对象。而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互照应的教学模式则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生可以自主搭建知识体系,不再依赖由教师将知识塞到嘴边,而是借助于创设进一步激发思维的学习情境,与同伴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建构主义对知识的理解主要建立在个人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之上。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加之在进入学校之前每位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也存在差异,因而每位学生在学习全新的知识时,他们各自的感受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他们即便是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倘若教学本身只是简单且生硬地对学生进行概念的灌输,学生一旦对此产生抵触情绪,那么便难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正确的知识,更不用说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探究性学习理论提倡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学习的方式,而在这种方式下获得的知识会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之中。

(四)萨奇曼的探究教学理论

学者萨奇曼作为探究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在继承前人探究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人自出生起便存在一种内在的探究欲,对陌生的事物及难以理解的问题产生好奇心,而这种探究欲的诞生便是推动人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找陌生事物及难以解决问题的具体原因。

萨奇曼认为,要想全面开展探究式教学,那么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提供一个能够使学生注意力全面集中的焦点,并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建设一个内容丰富且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学习环境。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那么便可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

萨奇曼还特别强调,在整个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对“探究方法的训练”的重视程度,并且严格遵循“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和反思”的程序对学生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教学训练模式能够将科学家探索的整个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可以说是一种由事实到理论的训练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的提升。因此,萨奇曼的探究教学理论还被称为“探究训练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