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严复和泰特勒的沟通理论对比分析

严复和泰特勒的沟通理论对比分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刘萍1.引言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对中国翻译界都有深远的影响。经分析比较,严复的三原则与泰特勒的三原则很有些相似之处,于是翻译界曾有一些学者认为严复的翻译标准是抄袭泰特勒的。泰特勒指出,他的三原则排列是按照它们的不同的重要程度。“信达雅”三字零散地出现在翻译家的译论之中。

严复和泰特勒的沟通理论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

刘 萍

1.引言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对中国翻译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而早在18世纪末,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就在他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他的翻译三原则。经分析比较,严复的三原则与泰特勒的三原则很有些相似之处,于是翻译界曾有一些学者认为严复的翻译标准是抄袭泰特勒的。

严复的“信达雅”为中国经典译论之一,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而泰特勒的三原则被认为比较全面和系统,是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不仅在西方翻译界众人皆知,在中国也广为传布。鉴于两种翻译原则在各自文化体系内乃至整个世界翻译界的重要地位,本文希望通过介绍、分析和比较两人的翻译原则,来揭示两者的相似、相异之处以及各自的特点,并以此证明中西翻译理论交流的重要性。

2.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内容

2.1严复的翻译原则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他同时也是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他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译介了许多重要的西方理论著作,引进西方先进理论开启了民智,更表现在他史无前例地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翻译原则“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1898年,严复在翻译《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流传百年的“信、达、雅”三字原则。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从严复本人对信达雅的解释来看,所谓“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即忠实。“达”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尽译文语言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近乎通顺。“雅”则是要求译文必须用“汉以前字法句法”,“故可求其尔雅”。这三字标准简明扼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这三字的排列和论述的顺序,可看出三者的主次先后顺序。信、达高于雅,而信又远比达重要,正如严复所说:“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

2.2泰特勒的翻译原则

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著名的同等效果原则:“好的翻译就是把原作的优点完整地移入到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够像原语读者明确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原作那样,领悟和感受译作。”在这本书中,他还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a.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b.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c.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泰特勒对这三条原则逐条加以阐述。在阐述第一条原则时,他指出译者要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就必须精通原作的语言,并十分熟悉所译的题材。在原文含糊或含有歧义的地方,译者可以根据作者的思想脉络作明白的表达。译者对原文也有略加增减的自由,但增加的必须是与原作思想有联系的内容,删减的必须无损于原作的思想。

在阐述第二条原则时,他指出译者必须很快辨认清楚原作的风格特征,是属于庄严、典雅、平易、活泼、华丽,还是属于质朴自然的风格,并在译文中明显地表达出来。

在阐述第三条原则时,他认为,画家临摹可以用与原作完全相同的颜色,只要模仿得当,是可以取得与原作同样效果的。译者用的却是与原作不同的颜色,但必须给其画面产生同样的效果和力量。要做到这样,他必须取得作者的灵魂,让它通过自己的嘴巴来说话。

泰特勒指出,他的三原则排列是按照它们的不同的重要程度。在不能兼顾的时候,应当首先牺牲第三条,其次牺牲第二条,也是把忠实放在第一位。

3.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比较

3.1翻译理论背景的比较

“信达雅”的提法并非严复首创,三国的支谦和东晋的道安已开始阐述类似“信”的原则,南北朝的鸠摩罗什和唐朝玄奘在“信”的基础上已到了类似“达”和“雅”的境界。“信达雅”三字零散地出现在翻译家的译论之中。

清朝,除了严复之外,还有一位被人忽略的翻译理论家马建忠,他在1894年,比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要早五年,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提出了好的翻译必须具备的三个要求:

a.译者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知道两种语言的相似处和差异。

b.译者应该全面了解原文的意思、精神和风格,并把这些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

c.译文和原文应没有差异,即译文和原文是一样的。

马建忠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归结为一个“信”字。因为“信”不仅包括原文和译文在内容意思上忠实,而且在风格和精神上也应该一致,所以严复的理论可谓是对前人译理的总结升华。

18世纪末,西方理论家们受约翰·德莱顿的影响很大,泰特勒也不例外。约翰·德莱顿是17世纪最伟大的翻译家。虽然他并没有出版过论述翻译的专著,但对翻译理论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翻译的原则。1680年,他在奥维德的《使徒书》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观点:(www.xing528.com)

a.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他认为译者不应只了解原作的语言,还必须懂得他的具体的思想和表达特征,因为正是这种特征才使他具有个性而区别与所有其他作者。译者必须善于区分并再现这些特征,使所译作品保持鲜明的个性。

b.译者译诗,不仅需要掌握目的语和来源语,还必须懂得作诗的艺术

c.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表面修饰的成分,即词语。

d.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德莱顿把译者比作画家,画家的责任就是把原作临摹出来。

我们不难看出泰特勒和德莱顿在翻译的原则上有相似的观点。例如,译者必须同时考虑来源语和目的语,并在译文中传达出原作的意思;译文必须再现原作的风格特征;译文应当通俗易懂等等。通过研究古典作品的翻译,以及自身翻译实践积累的经验,两人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翻译原则。泰特勒将译者比作画家,但译者不仅仅“临摹”原作,还必须表现出原作的流畅与神采。由此推之,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极可能是对前人和同时代人关于翻译的全部思考、观察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从以上对泰特勒和严复翻译理论背景的分析可知两人都受到前人翻译理论的影响,且得出与前人理论相似的理论。

3.2具体内容的比较

两人的翻译原则在内容上确实有相似之处。首先论述翻译原则的角度相同。两个原则都从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和风格特点三方面考察翻译所面临的任务,并在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似的要求。在思想内容方面,严复要求“信”,即译文意义“不背本文”而要“达旨”。这也就是泰特勒所说的“译作应完整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在翻译语言表达方面,严复主张“达”,即“通达”,“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显然,严复的“为达”是使译文“达”于读者。这和泰特勒要求的“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相似。在翻译风格方面,严复追求的是“雅”,即“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可见,严复求“雅”,不仅“期以行远”,而且“为达易”。在这方面,泰特勒主张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留原作的风格笔调,相比之下,严复的求“雅”之道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其次,两者都阐明了各条原则之间的主次关系。严复的“信达雅”三义,依次排列,主次分明,三位一体。求雅,“则为达易”;“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可见,求雅、求达均为求信;求信乃译事之根本。同样,泰特勒的三原则申明:在翻译时由于语言文化差异造成不能兼顾时,可以首先牺牲语言表达形式,其次是风格,但必须保留原作的思想内容。否则就不成其为翻译了。

但仔细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两者只有部分的相似,也有根本的不同之处。泰特勒的第一原则和严复的“信”是很相似的,除此之外,第三原则和“达”有一定的相似,但程度上要小一些,因为泰特勒强调“具有原文的流畅性”,而严复虽然没有明说,似乎更重视译文自身的流畅。两人的翻译原则最大的不同体现在翻译的手法和风格上。泰特勒的第二条原则和严复的“雅”都是论述这个问题,但是差别很大。他们对于“风格”的理解及其范畴却有所不同。

严复把“雅”理解为使用高雅的词语,特别是汉以前的字法句法,他根本就很少考虑和原作保持一样的风格和笔调。虽然背离原文而片面去追求译文语言本身的古雅或典雅是不可取的,但严复所说的“雅”是要求用“汉”以前字法句法的文体风格,实质上是考虑到特定的读者对象,为了向当时国内的士大夫阶层介绍西方学说,因为当时士大夫们是崇尚古文而鄙弃白话的。这种提法与等值论要求“从读者感受效果出发”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而泰特勒的“风格”却是广义上的意思,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译者应当能够很快识别原作者写作风格的特点,并把该风格同样运用在其译文中,也就是说,再现原作风格,这也是对翻译高层次的要求。每一部著作或多或少都能透出作者的文风,而书中人物也各有各的脾性、风格。再现原著风格或效果既要从原文文体、语体、感情色彩等大的方向而入手确定译文基调,还要重视从原文中人物的社会地位、性格等方而选择最合适的译文形式,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泰特勒特别偏重作品的文体风格乃至译作的文体风格,这正是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派的特征之一。泰特勒在世时适逢欧洲浪漫主义鼎盛时期,这一历史背景使得他力倡译作应追求与原创作品一样的“通顺”或“流畅”。

总而言之,两者的共同特点是:翻译既要“忠实”又要“通顺”,虽然表述不同,定义各异,但它们的核心思想都是忠实原文、忠实原作者。而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风格理解上,但是他们都受到了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

4.结语

翻译原则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基本准则,也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贡献很大,已经载入翻译理论的史册。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比较,确实发现有相似之处,但是实际上两者在具体内容,理论来源及时代背景上都是有差别的。而且可以发现中西翻译理论有一条共同的翻译总则:一切翻译都必须忠实于原文,首先要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其次要忠实于原文的语体风格,再次要忠实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翻译研究者应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译论的精华,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中西方译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樊云.泰特勒和严复翻译原则的比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李红满.回眸二十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百年历程[J].中国翻译,2001,(5)

4.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司显柱.中西翻译观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8.严复.天演论·译例言[A].翻译研究论文集(1948-1984)[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9.赵巍,石春让.比较译学的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从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说起[J].外语学刊,2005,(5)

10.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