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本色化是近代以来国内外基督徒的普遍关怀,尤以本土信徒为最。而其最重要的关节点在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调适和融合。早在19世纪末叶就有丁韪良、花之安、李佳白等传教士在研究传统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寻求基督教与中国儒家对话与融合的可能,力图为基督教在儒家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处境中开出一条道路。而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理雅各(James Legge),其代表作是《中国的宗教:儒道及其与基督教的比较》。其后华人本土领袖兴起,在本色化的提倡中也开始探讨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连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徐宝谦和吴雷川所著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该书致力于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为两者融合开辟了某种可能。后又有徐松石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涵盖基督教与儒学、宋学、佛教、道教、中国文学等的比较[238]。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是海外学者一直关注的主题,较早的有叶(Theodore T.Y.Yeh)的《儒教、基督教和中国》,其后有秦家懿(Julia Ching)的《儒教和基督教:比较研究》。对于后书,陈荣捷(Wing-tsit Chan)在书评中认为这是一本摘取了许多“第一”的书,作者不带宗教偏见地以客观的立场,在熟悉两种传统的基础上,为两种宗教传统的开放性对话提供了可能[239]。秦家懿后又和孔汉斯合著《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在与基督教的比较中凸显中国圣贤的哲学宗教特质,影响甚大。另有柯饶福(Ralph R.Covell)的《孔子、佛陀、基督:中国福音史》,主要分析了中国基督教史上把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一些尝试。南乐山(Robert Cummings Neville)的《在上帝面具的背后:儒道与基督教》则是一本比较神学的著作,以基督教为基底,讨论了其与儒家、佛教等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对话的可能[240]。汉语学界也颇多相关研究,董丛林的《龙与上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通俗易懂、脉络清晰、于粗浅中不乏深刻的著作,通过描画基督教在中国的命运来探讨两种异质文化相遇后的碰撞与互动,可读性甚强。高旭东等合著的《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中西文化纵横谈》是数位山东大学学者的合集,旨在从哲学、文学、美学等不同路经多角度地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取向。陈宗清的《宇宙本体探究:基督教与新儒家的比较》主要讨论新儒家对终极实体的理解,并与基督教的神学观作比较,从福音派神学的立场给予批判及回应。另有郭清香的博士论文《耶儒伦理比较研究:民国时期基督教与儒教伦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通过对儒耶两界学人对时代伦理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的考察,来比较两者的伦理取向及其中的变迁、冲突与融合,认为两者伦理思想的走向是趋向于民族主义和普世主义的结合,这对近现代中国影响甚大,颇有见地。卓新平也有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求同存异的讨论[241]。
以上多是从哲学或神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和基督教比较研究的成果。从基督教本色化的角度而言,另有一个重要的层面即与中国祭祖问题的冲突,这是从19世纪直到今天中外教徒十分关注的现实议题,也甚为学者所关注。1983年,韩国的亚洲神学协会与台湾的教会更新研究发展中心共同举办“响应祖先崇拜问题研讨会”,会后出版了《基督徒与敬祖:敬祖研讨会汇编》,内有林治平《中国教会对祭祖问题的反应》一文。史密斯(Henry Newton Smith)的博士论文《中国祖先崇拜与基督教》则以香港为个案,探讨了两者的冲突及教徒的反应。邢福增的《文化适应与中国基督徒(1860—1911)》也有专节讨论晚清华人信徒对祭祖问题的态度,后又与梁家麟合著《中国祭祖问题》,系统地讨论了教会在祭祖问题上的争论与态度[242]。(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