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上花列传》翻译研究及语际翻译关系总结

《海上花列传》翻译研究及语际翻译关系总结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把文学翻译放到文学的大系统之内,结合《海上花》具体的方言特点,还可以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关系总结为从方言文学走向国别文学再走向国际文学的过程。

《海上花列传》翻译研究及语际翻译关系总结

第二节 理论性探讨

海上花》翻译研究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关系研究方面,详情如下:

一、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差异与共性

1.在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处理默认值的方式是不同的。首先,对于语法默认值,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就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语际翻译更加显化语法默认值。其次,对于文学传统默认值,以回目翻译为例,汉语读者的认知模型中涉及到关于回目的概念、特性及概念间的关系,具有判断性的特点,不需要运用任何想象性手段,因此语内翻译在回目翻译上基本没有改动。而回目翻译的语际翻译情况有明显差异,语法显化的特征非常明显。语内翻译更多体现一种语言的历史传承性,在默认值方面体现出连续性和继承性,而且有内部激活、内部消化的特点。语际翻译更多体现出语言的现实性,在默认值方面体现出说话者运用认知手段对事件内部结构的不同观察角度的描述。这种基于认知默认值的描述以泛指意义最为突出,也体现事件结构的内部节奏,并反映动觉意象的心理图示。

2.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认知参照点也存在差异。在语内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参照点与原文的起语是在一个界面内,围绕这个一致的起语形成叙述,构成目标语。由于认知参照点的起始位置与起语的起始位置相同,具备了内在的连贯性,因此在语言形式上呈现出趋同性。在语际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参照点与原文的起语也是在一个界面,起语的深层结构与译者的认知相一致,但是在围绕起语形成叙述的过程中,语言现实发生了变化,显现在目标语上也出现了差异。由于认知参照点在语言现实层面与起语发生了变化,翻译语言表层结构出现了剪刀叉意象,因此语言形式上呈现出相似性。体现在翻译上,还是语际翻译比语内翻译更加显化。(www.xing528.com)

3.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隐喻方式不同。由于在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过程中概念化的过程有差异,在从始源概念域结构转移到目标概念域结构的过程中也出现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翻译上就形成了语际翻译过程中隐喻形象的转换、借代和转喻。在此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推导出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在文化脚本方面的差异和本地化差异,在这两方面,语际翻译都比语内翻译更为显化。

4.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共性首先表现在体验共性方面。例如,在听觉体验、触觉体验、视觉体验、生活经验、心理体验和女性意识等方面,都有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构成了翻译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也影响到翻译语言的具体形式。同时,作为同一部作品的两个不同表现形式,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也体现出翻译共性,比如显化、简化、数量相似性和顺序相似性等。此外,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在文化资本运作方面也体现出共性,例如文化需求共性,文学资本积累共性,文化资本物化形态共性和身体资本化共性等。《海上花》作为吴语文学的一部优秀作品,堪称方言文学的典范。译者将其翻译成国语,是扩大方言文学的社会影响、丰富文学资本的一种途径,其社会学意义要比翻译学意义更为重大。而《海上花》的英译更是国别文学走向国际文学的有益尝试,在《海上花》的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过程中,我们都看到了它们的社会化趋向共性。

二、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关系

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是内环与外环的关系。从文学自律性角度来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从文学生产的角度来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是生产与接受与再生产、再接受的关系。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语内翻译文本和语际翻译文本是一种共时性互文关系和转换性互文关系。如果把文学翻译放到文学的大系统之内,结合《海上花》具体的方言特点,还可以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关系总结为从方言文学走向国别文学再走向国际文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之间具有延续性特征,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体现为一种线性的发展趋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