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上花列传》今译:总体特色与翻译研究

《海上花列传》今译:总体特色与翻译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上花》英译本中使用了一定量的同义词连用来保持一种平行结构。从整体来看,《海上花》的语言风格别具特色,鲁迅先生称其平淡近自然,张爱玲也喜欢其有日常生活的味道。

《海上花列传》今译:总体特色与翻译研究

第二节 《海上花》英译的总体特色

《海上花》是清末小说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它的英译本最初由张爱玲翻译,后经孔慧怡修改、润色,于2005年正式出版。将这样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从历史的尘封中挖掘出来,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因此,主译者和修订者都功不可没;而其鲜明的翻译特色、交替使用的多种翻译方法更值得译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借鉴。

《海上花》虽是妓女列传,但“以平静自然的笔调,平和冲淡的风格,客观地表现人生,不夸张,不粉饰,只是如实叙来”(1996:前言3),自成一格。早在1981年,张爱玲就做了《海上花》的国语翻译,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发行。之后,张爱玲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海上花》的英文翻译工作。该书第一章和第二章的英译文于198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译丛》(Renditions)杂志《通俗小说特大号》上发表,其余各章的手稿几经周折,在张爱玲去世后由宋淇夫人邝文美捐献给台北皇冠出版社收藏。1997年旅美学者张错征得邝文美同意,又将其捐给南加利福尼亚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的孔慧怡博士及其助手历经三年艰苦的辨认、修改、校正工作,终于使其正式出版。2005年9月,《海上花》的英译本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发行。在英译本的译后记中,孔慧怡称关于此书中的翻译方法、语言的使用、行文的节奏以及人物姓名的选择等60%是基于自己的翻译原则,但译文中对原文结构的改动(例如翻译中楔子和跋及回目的删改)还是遵循了张爱玲的翻译方法。

终于面世的《海上花》英译本不仅是两位杰出的女翻译家强强合作的结果,为合作翻译的实践作出了贡献,而且两位女翻译家在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出文化翻译的特色,对汉籍作品的外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来看,《海上花》的英译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翻译中突显词块

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多词单位不断引起研究者注意。这种多词单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词块”。仔细观察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就会发现,语言中存在着大量重复出现的“词块”。“‘词块’又被译作‘语块’、‘组块’、‘板块’,指介于传统词汇和语法之间、固定或半固定、程式化了的块状结构,构成相对恒定,语义约定俗成。”(戚焱,2011:52)马广惠研究了Wray(2002)、Biber(1999)、Nessalhauf(2003)和Simpson-Vlach&Ellis(2010)对“词块”的定义,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定义,认为词块是“由多词组成,可以独立用于构成句子或者话语,实现一定语法、语篇或语用功能的最小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这个定义表明,词块是大于词、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可以像词那样独立运用,而且词块应该是连续的,具有完整的意义或明确的功能”(2011:2)。翻译过程中词块的使用情况可以体现一定的翻译文体,并且有助于描述原文语言的特点和节奏。

《海上花》的叙事语言采用国语,人物对话使用吴方言。叙事语言承袭古典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多为四字格。四字连用既增强了语言气势,又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韵律感。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保留了部分原叙事语言的特点,并通过词块的使用来表现文体特点。具体体现于同义词连用和习语及短语的使用。

《海上花》英译本中使用了一定量的同义词连用来保持一种平行结构。这些同义词连用的短语在音与形两个方面体现出原文语言的生动与简洁,表达上既传神又形象,如:将“反侧不安”翻译成toss and turn,将“万顺千依”翻译成be all willingness and obedience,将“咕咕唧唧”翻译成rumma-ging and murmuring,将“满头油汗”翻译成all greasy and sweaty,将“忙乱之中”翻译成in the hustle and bustle,将“喘做一团”翻译成panting and gasping,将“引手搓挪”翻译成squeezing and rubbing,将“气急脸涨”翻译成huffing and puffing,将“心灰意懒”翻译成hopeless and despondent,将“心高气硬”翻译成proud and willful,将“倾筐倾img2夹”翻译成lock,stock,and barrel,将“浪游落魄”翻译成vagrancy and destitution,将“咭呱咕噜”翻译成jabbered and gabbed等。这些短语中所包含的两部分之中心词意义相近,在视觉和听觉上都产生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突显了与原文四字格比较接近的特点,并伴有一种韵律美。

此外,翻译中小词、习语和短语的使用也很突出。从整体来看,《海上花》的语言风格别具特色,鲁迅先生称其平淡近自然,张爱玲也喜欢其有日常生活的味道。英译文中大量使用小词、习语及短语,并且多为口语表达中的熟语,较好地保持了原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全书大量使用do,put,get,make等含有丰富意义的小词,表达上灵活、自如,体现了语言的朴素美。另外,通俗的习语和短语的使用也随处可见,试看下面各例。

例1

原文:“陆里晓得个冒失鬼,奔得来跌我一交。”(韩邦庆,1996:2)

译文:“But out of the blue came this blockhead who ran me over with a ricksha ! ”(Chang&Hung,2005:1)

例2

原文:“耐相好末勿攀,说倒会说得野哚! ”(韩邦庆,1996:6)

译文:“You won't get yourself a girl,but when it comes to wagging your tongue,you're tops,right ? ”(Chang&Hung,2005:7)

例3

原文:“俚下勿落台哉啘? ”(韩邦庆,1996:46)

译文:“That must have put him in a pickle.”(Chang&Hung,2005:63)

例4

原文:“借光,耐绷绷场面。”(韩邦庆,1996:86)

译文:“I asked you here as a favor,to grace the table.”(Chang&Hung,2005:118)

例5

原文:“双宝装啥体面? ”(韩邦庆,1996:97)

译文:“In what way did Twain Jewel put on airs ? ”(Chang&Hung,2005:133)

以上各例中的习语和短语体现出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轻快、流利,既有紧密词块也有松散词块,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中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而且总体上创造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氛围。译笔保持了原文婉切自然的风格,符合源语所描述的人物神韵。

2.翻译中文体互文

《海上花》小说内部是几种文体的互文:诗文体(如章回体结构、诗词及批语)、滑稽文学文体(如四书酒令)、庄重文体(如敬语和书面信函)、粗俗文体(如市井之音)等。译者注意到原文中的文体互文现象,翻译中使用了不同的文体,以下举例说明。

1)庄重文体翻译。这种文体在小说中具体体现为敬语的使用,多见于晚辈与长辈的谈话间,或者初次见面时的寒暄。另外,在正式书面语的表达中,为表示礼貌也多使用敬语体。下面的几个例子很典型:

例1

赵朴斋来上海拜见其舅洪善卿,洪善卿很客气地询问赵朴斋母亲的情况。

原文:“令堂阿好? ”(韩邦庆,1996:3)

译文:“How is your esteemed mother ? ”(Chang&Hung,2005:2)

例2

洪善卿询问赵朴斋住在哪里,赵朴斋说:

原文:“小寓宝善街悦来客栈。”(韩邦庆,1996:3)

译文:“My humble quarters are at the Welcome Inn on Treasured Merit Street.”(Chang&Hung,2005:2)

例3

洪善卿随后与赵朴斋一同回悦来客栈,与张小村初次见面。

原文:洪善卿道:“尊姓是张? ”张小村道:“正是。老伯阿是善卿先生? ”善卿道:“岂敢,岂敢。”小村道:“勿曾过来奉候,抱歉之至。”(韩邦庆,1996:3)

译文:“Mr.Rustic Zhang,I presume ? ”

“At your service,”said Rustic,“And you,uncle,must be Mr.Benevolence Hong.”

“You do me too great an honor to call me Uncle.I apologize for not having called on you to pay my respects.”(Chang&Hung,2005:3)

例4

原文:另行添写有:“莲翁若在,同请光临”八个字。(韩邦庆,1996:53)

译文:But then he saw another line added at the end:“If the esteemed Mr.Lotuson Wang is there,his company is also requested.”(Chang&Hung,2005:74)

上述例子中esteemed,humble,pay your respects,at your service,is also requested等敬语成分的使用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体现出交际中的人际关系,尤其例4中的敬语体的使用符合原汉文中正式邀请函的庄重文体,很好地再现了交际的背景与氛围。

2)粗俗文体翻译。由于《海上花》的主线是妓女和客人的关系,妓女与客人的交流语体多为随意的俚俗语,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妓女和客人之间的对话中。

例1

王阿二对客人张小村说:

原文:“耐只嘴阿是放屁,说来哚闲话阿有一句做到? ”(韩邦庆,1996:10)

译文:“Fart mouth ! D'you ever stick to your word ? ”(Chang &Hung,2005:10)

例2

原文:张寿随口答道:“勿要说啥面孔哉!耐就板起屁股来,倪……”(韩邦庆,1996:26)

译文:“Lose your temper ?Even if you're to lose your trousers,I...”(Chang&Hung,2005:35)

例3

翠凤不禁笑道:

原文:“耐啥实概厚皮嘎? ”(韩邦庆,1996:47)

译文:“How is it you'er so thick-skinned ? ”(Chang&Hung,2005:64)

例4

翠凤道:

原文:“狗嘴里阿会生出象牙来! ”(韩邦庆,1996:129)

译文:“Ivory certainly never grows in a dog's mouth ! ”(Chang&Hung,2005:178)

例5

客人张小村调笑妓女陆秀宝说:

原文:“耐放来哚‘水饺’勿吃,倒要吃‘馒头’。”(韩邦庆,1996:6)

译文:“You should pass up the dumplings and go for the buns ! ”(Chang&Hung,2005:7)(www.xing528.com)

从上述几例可以看出英译文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粗俗文体,将市井之音和妓院的欢声笑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生动传神地展现出声情并茂的生活场景。

3)诗文体

诗文体的翻译在小说中主要体现为回目的翻译、诗词和批语的翻译。

《海上花》全书共六十四回,除了由于删除四书酒令而导致个别章节的回目内容改变以外,回目的翻译基本上保持了对仗工整,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基本上与原文相契合。

例如:

原文:赵朴斋咸瓜街访舅 洪善卿聚秀堂做媒

译文:Simplicity Zhao visits his uncle on Salt Melon Street,and Benevolence Hong makes a match at the Hall of Beauties.

原文:小伙子装烟空一笑 清倌人吃酒枉相讥

译文:A callow youth trying a pipe is just good for a laugh,and a virgin courtesan attending a party is unscathed by a gibe.

《海上花》中还穿插了诗文的翻译,不仅有文人墨客做的诗还有签诗。例如,小说中提到妓女诸十全求得一枚签诗。

原文:

媒到婚姻遂,医来疾病除。

行人虽未至,失物自无虞。

译文:

Come the matchmaker and the marriage is made,

Come the physician and the illness is cured ;

Though the traveler is not yet home,

The missing article's safety is assured.

此外,还有批语及其他各类涉诗的文体。例如,“人尽愿为夫子妾,天教多结再生缘”,翻译成Everybody wishes to be the master's concubine.Marriage ties to be realized in the next incarnation.又如,批语的翻译,将“答红豆词人即用原韵”翻译成In Answer to the Romantic Lyricist,Using His Original Rhyme,将“赋得还来就菊花得来字五言八韵”翻译成Back in the Company of the Chrysanthemums.A Sixteen - line,Five- character Verse.再如,将“是眼中泪是心头血,成如容易却艰辛”翻译成A poem penned with tears and blood,its apparent ease camouflages supreme effort等,也都体现出诗文体的特征。

在译文中几种文体交叉使用,和谐地共存,既实现了每一文体特殊的文学功能,又共同实现了综合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3.术语翻译很有特色

术语指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或指用于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特定词项(林煌天,1997:617)。术语也指分配给概念的语言称谓。因为术语学涉及知识的专业领域,术语指构成某些特殊领域中知识的独立概念实体、特征或关系(Bowker,2009:286)。文学翻译中的术语主要涉及文学作品中的概念、符号和常用的语言单位。涉及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即属于术语之一种。

《海上花》全文涉及有名有姓的一百来人,这些姓名各有其明显的特点。例如,妓女的名字均以所属妓院老板的姓为自己的姓,名字则大多具有女性的特征,性别暗示性较强,如诸金花、吴雪香、黄翠凤、金巧珍、张蕙贞、李漱芳、卫霞仙等。仆人的名字一般情况下省去姓氏,大多赋有“发财、高升、吉祥、富贵”之意,如“来安,长福,高升,阿金,银大”等。除了表明人物所处的特殊阶级,书中人物的名字有些还暗含着与人物性格、年龄、性情等相关的暗示。例如,赵朴斋和张新弟的名字表明年轻人涉世不深、缺乏经验,洪善卿和张蕙贞的名字具有反讽的意义,因为洪善卿作为商人心狠而薄情,对落难中的妹妹一家人唯恐避之不及,而王莲生娶张蕙贞为妾本来看中张的忠厚,却不料张婚后与王莲生的外甥有染,真是婉而讽。马龙池的名字蕴含的意义与人物的多才博学和含而不露的个性相契合,高亚白的名字暗示其文学天分很好,其诗文神采与唐朝李白很相似。仅从上述分析即可看出原作者韩邦庆在给人物取名时是暗含很多心思的,这给人名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译者在做人名翻译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原作者的用意和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情况,采用了意译人名的翻译方法。张爱玲在《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中谈及人名的译法时曾说:“有些通俗刊物为求通俗,翻译的人名一律汉化,都是些林曼丽·柯休,这固然不是个办法,如果照实译为曼丽林德西·休柯菲尔德——通常连名姓之间的‘ · ’也没有——有时候又称林德西小姐,柯菲尔德先生,只有使读者头昏脑涨。”(赵新宇,2003:15)张爱玲自己处理人名翻译问题时较为用心,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外国读者受不了中国姓名的‘三字经’,可是道地的中国人又不能随便‘约翰彼得玛丽安娜一番,真伤脑筋’。”(刘川鄂,2000:386)在译《海上花》的时候,张爱玲“把赵朴斋起名为Simplicity,洪善卿起名为Benevolence,至少容易使英语读者接受”(刘川鄂,2000:386)。孔慧怡在《海上花》英译本的“译后记”中也表明其对人名翻译的见解,基本认同张爱玲的翻译方法。例如,(1)书中妓女名字的翻译:周双珠Twin Pearl Zhou,黄翠凤Green Phoenix Huang,孙素兰White Orchid Sun等;(2)仆人名字的翻译:高升Promotion,长福Constant Blessing,小阿宝Little Treasure等; (3)客人名字的翻译:赵朴斋Simplicity Zhao,洪善卿Benevolence Hong,张小村Rustic Zhang,王莲生Lotuson Wang,陶玉甫Jade Tao,汤啸庵Whistler Tang等。

孔慧怡在《海上花》的“译后记”中还指出全书的地名也采用与人名相同的翻译方法,如:咸瓜街Salt Melon Street,聚秀堂the Hall of Beauties,棋盘街Chessboard Street,尚仁里Generosity Alley,一笠园Conical Hat Garden,留云榭the Lingering Clouds Lodge,志正堂the Right Target Hall,山家园Rustic Retreat等。

人名、地名采用意译,能使英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当时的背景。意译在增加人名、地名的形象性的同时也缩小了英语读者与汉语原著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原著被异域文化读者接受。当然,人名的意译也会给读者一些前景化的暗示,使读者在深入接触人物之前从名字上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容易形成概念化的印象。纵观全书的人物塑造,作者采用春秋笔法,并不给人物很多正面的、主观性的描述。书中人物多采取扁平化、单向度的描写,笔墨不多,但形象各异,且简明扼要。名字与人物性格、背景等特质是相吻合的。因此,即使意译姓名会给读者一些概念化的印象,也并不影响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理解。而且,英美读者对原文中这种满树开花式的小说结构本来就不熟悉,众多的人物、多角度的叙事都增加了英美读者的阅读困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否顺利地记住人物的姓名对于英美读者能否顺利地进入原文的阅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韩邦庆在《海上花》序言中说,全书是“从《儒林外史》中脱化而出”,“采用穿插闪藏之笔法”(1996:例言1),千里伏线,几个故事、几条线索同时进行,每个故事里都有下个故事的伏笔,众多的人物反复地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而西方的叙事结构多是单向度的,以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这种叙事模式必然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在《海上花》的翻译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叙事上的差异。因为《海上花》英译文的两位译者都有在海外生活、学习的经历,深谙译入语读者的审美心理和阅读习惯,对人名、地名的意译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它不仅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人物形象,顺利地追踪人物活动的线索,而且使读者认识到姓名所折射的文化价值。

4.删改策略灵活

孔慧怡在《海上花》英译本的译后记中说,张爱玲的英译文基本上采取直译的方法,特别是在句法上更多保留原汉文的句法结构。直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因素,也应该是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主要方法。但对于某些与译入语文化语境相矛盾的地方,两位译者采取了灵活删改的翻译方法。

1)删削

与原文相比,英译本删削了如下几处:

①第一章内的楔子和正文后的跋。张爱玲在“《海上花》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写道:“(楔子)这一节与其他部分风格迥异,会使外国读者感到厌烦,还没开始就看不下去了;唯一的功用是引导汉学研究者误入歧途,去寻找暗含的神话或哲学。我不免关心它在海外是否受欢迎,终于斗胆删去开首几页。”“跋也为了同样原因略去了。”(1996:445)

②书中诗词酒令的部分。英译文中第三十三回回目“高亚白填词狂掷地,王莲生醉酒怒冲天”翻译成“Little Rouge is unhappy with the jade jewelry,and Lotuson Wang goes on a drunken rampage”,删掉了高亚白填词作诗的情节。另外删掉的内容有:三十九回内用四书中关于“鱼”、“鸡”、“肉”及“酒”的词和句子行酒令的具体内容;四十回内高亚白自己做的帐铭的具体内容,“白战”的酒令及引申的诗句,“粟”、“羊”、“汤”等具体的酒令内容;四十一回四声酒令的具体内容;四十二回陶云甫所赋十一字;四十四回尹痴鸳写的酒令底稿内容;四十五回尹痴鸳与陶云甫讨论四书酒令的内容;五十回末到五十一回初齐韵叟叫尹痴鸳交出《秽史外编》的内容;五十三回高亚白、尹痴鸳、齐韵叟关于《秽史外编》的讨论;六十回末至六十一回初高亚白与小赞讨论菊花诗的内容等。在国语本《海上花》“译者识”中,张爱玲写道:“我觉得尤其是几个《四书》‘酒令’是卡住现代读者的一个瓶颈——过去读书人《四书》全都滚瓜烂熟,这种文字游戏的趣味不幸是有时间性的,而不像《红楼梦》里的酒令表达个性,有的还预言各人命运。”(1996:2)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张爱玲主张不论在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中都应该删掉这些诗词酒令。

③几处小的删削。十五回内省译了酒席上豁拳时的“五魁”、“八马”,“对手”、“平拳”;二十五回内省译了“好像《水浒传乐和吹的‘铁叫子’一般”;三十二回内省译了“雨前茶”;四十六回内省译了蟋蟀的名字(蝴蝶螳螂,飞铃,枣核,金琵琶,香狮子,油利挞);第一回、第三回、第三十三回、第五十四回省译了各回内的象声词等。

2)改译

例1

第八回中的一个比喻形象在英译时发生了变化。

原文:“黄二姐不解何故,两只眼汩油油的,看看子富,看看翠凤。”(韩邦庆,1996:44)

译文:“Not knowing what this meant,Second Sister stared first at Prosperity,then at Green Phoenix,her eyes like a hawk's,but Green Phoenix ignored her.”(Chang&Hung,2005:61)

原汉语是隐喻的表达,用“汩油油的”来比喻黄二姐的眼睛,形象地写出她的势利、精明和贪婪。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翻译,英语读者会不知所云,用her eyes like a hawk's,这一比喻形象则比较贴切地体现出人物性格来,并且易于被英语读者所接受,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例,见第五十五回。

例2

原文:赵朴斋在家没事,同阿巧绞得像饴糖一般,缠绵恩爱,分拆不开。(韩邦庆,1996:327)

译文:With nothing to occupy him,Simplicity Zhao became deeply entangled with Clever.The two were like a pair of lovebirds,inseparable.(Chang&Hung,2005:453)

用a pair of lovebirds来形容赵朴斋和阿巧的恩爱缠绵要比中国化的饴糖更容易让英语读者理解。

例3

第三十四回中英译文增加了解释的成分。

原文:另有一篇账目,开着天青披、大红裙之类,托善卿赶紧买办。(韩邦庆,1996:199)

译文:He produced another shopping list consisting,among other things,of a dark blue cape and a scarlet skirt - a bride's outfit - and asked Benevolence to see to it as soon as possible.(Chang&Hung,2005:277)

天青披、大红裙是清末传统的新娘服饰,译者用直接解释的方法代替了正文外做注释的方法,使读者很快理解了这一特殊服饰的意义,也因此明白为什么下文洪善卿向张蕙贞道喜,而书中却没有任何人告诉他王莲生要娶张蕙贞这一事实。当然这样的直接解释在译文中不宜用得太多。

例4

第五十回中叙事部分有一处改动。

原文:金姐、大姐没口子分说,扯这个,拉那个,那里挡得住?素兰只得上前按下赖公子,装做笑脸,宛转陪话。赖公子为情理所缚,不好胡行,一笑而止。流氓、狎客亦皆转柁收蓬,归咎于姨娘大姐,说是莽撞得罪了。(韩邦庆,1996:296)

译文:Sister Gold and the servant girl tried hard to explain,tugging and pulling at the hangers-on,but there was no holding them back.White Orchid had to go up and press Lai to sit down in his chair and,with a smiling face,gently apologize.(Chang&Hung,2005:411)

英译文将原文最后一处的“说是莽撞得罪了”改成孙素兰的话。这样的改动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比原文更合情理。原文提到那些手下人“个个摩拳擦掌,专候动手”,而且在原著最后一回中还写了赖公子率打手到赵二宝家闹事,一帮手下“撩起衣襟,揎拳捋臂一齐上,把房间里一应家伙什物,保险灯之外,不论粗细软硬,大小贵贱,一顿乱打,打个粉碎”(Chang&Hung,1996:380)。这等流氓恶棍即使随着赖公子转柁收蓬,也不会轻易向姨娘、大姐道歉,所以“莽撞得罪了”还是由孙素兰口中说出较为贴切,这样也呼应了“装做笑脸,宛转陪话”。

例5

原书第六十回里还有一处巧妙的改动。

原文:那鹦鹉楼台系八字式的五幢厅楼,前面地方极为阔大。因此菊花山也做成八字式的,回环合抱,其上高与檐齐,其下四通八达,游客盘桓其间,好像走入“八阵图”一般,往往欲吟“迷路出花难”之句。(韩邦庆,1996:356)

译文:The tower was a two-story building with five very spacious rooms on each floor laid out like an inverted “V”.As there was space in front of the tower,the chrysanthemum hill was also constructed in the shape of the inverted “V”,parallel to the building.The hill was as tall as the eaves on the tower,and the many pathways within led in all directions.A sightseer walking alone the path would feel as though he were in a maze,“lost his way among the flowers”,as the poet says.(Chang&Hung,2005:495)

原文中的“八”字形象按照字面来翻译的话将无法找到英文中内涵相同的对应词,用英文字母“V”的形象较为接近原汉语中的“八”字形象,基本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5.注释使用谨慎

统计英译全书的注释共有九十五处,比张爱玲国语本翻译所做的注释还少六十五处,而且注释的条目内容简洁,语言精练。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直接点明故事情节中隐而不露但容易给读者造成理解困难的部分。如书中注释妓女赵二宝声称自己来自苏州的原因,因为苏州在当时以盛产美女著称,且苏州妓女在上海市场最看好;注释一等妓女金巧珍与姐妹二等妓女金爱珍发生冲突的原因,因为一等妓女行规很严且才艺俱佳,举止较二等妓女有大家风范;注释赵朴斋为二等妓女陆秀宝开宝被骗的经过,这是妓院用清倌人欺骗没经验的客人赚取钱财的手段,由于书中除了在回目中点了“开宝”两个字没有正面写这一情节,但下文又写出赵朴斋的沮丧心情,因此对深度隐含情节的注释是必要的。

2)书中涉及的特定文化因素部分的注释。如张秀英到上海碰到过房娘之子,英译文将过房娘注释为类似于西方的教母;原书四十回内有大段的描写,讲述马龙池精心准备的有牛郎、织女形象的焰火表演的情节,译者在这里做注解释了牛郎、织女及七夕节的来历;四十三回李漱芳死后,其妹李浣芳相信两周后会再见到姐姐,译者在此做注说明中国传统中有人死后魂魄转世一说,分别在人死后的七天、十四天和二十一天。

3)介绍当时社会背景的注释,如张小村去十六铺米行工作,赵朴斋很羡慕,译者在此处做注,解释十六铺和小东门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娱乐和商业聚居区。十三回回目里有“挨城门陆秀宝开宝”,注释解释挨城门是当时的社会情况——城门夜闭,有人等在城外,待开门放入有特权者时跟进。这一注释也点明了挨城门在此处的双关意义:赵朴斋本想为陆秀宝开宝但却被骗,陆秀宝真正等待的是阔少施瑞生。

《海上花》的英译者在使用注释的问题上态度很谨慎。张爱玲在“《海上花》的几个问题”中说:“我加的注解较近批注,甘冒介入之讥”(1996:447)。孔慧怡在《海上花》英译文“译后记”中也表明只有在极为必要的时候才使用注释,因为所翻译的文本是小说,过多的注释会削弱小说的审美功能。孔慧怡认为除了对于书中直接与理解情节有关的必要的注释之外,对于大量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应该以独立的一章附于正文之后,因此,她用了二十页的篇幅写了“上海妓女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Shanghai Courtesans)一文,详细介绍了小说描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娼妓业的发展情况,包括对外特许权和国际租界的情况(并附图描述小说中涉及的主要地点),租界地妓院的经营情况、妓女的情况(妓女的来源、分类、生活习惯、社交圈子、行规和礼节、与妓院主人和仆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以及上海商业(包括娼妓业)经历繁华最终衰落的过程。这一书后专章做注的翻译方法,既照应了读者对小说阅读的审美心理和阅读习惯,使读者的阅读过程最大程度保持连贯,有利于读者顺利地追踪书中众多人物的活动,保持了小说自身所承载的文学传统和读者阅读传统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同时能使读者深入、全面、集中地理解小说的背景,从而加深对小说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小说中人物的活动与人物语言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的认识。翻译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它的文学性、审美性、娱乐性应该是第一位的。英译者对翻译注释所采取的谨慎态度反映了译者对小说文学审美性和翻译的目的性及读者接受心理的充分关照,值得提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