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内翻译研究现状及其难度分析

语内翻译研究现状及其难度分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2012年末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的以翻译为篇名的学术期刊文章共计58188篇,其中涉及语内翻译研究的论文7篇。近现代的翻译学研究对此问题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因此,语内翻译处在两个学科的交叉地带,结果进入不了各学科的理论中心,造成目前对语内翻译精微研究匮乏的局面。由此可见,语内翻译的难度并不逊于语际翻译,语内翻译的现状不容乐观。

语内翻译研究现状及其难度分析

一、语内翻译研究现状

对于语内翻译,目前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至2012年末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的以翻译为篇名的学术期刊文章共计58188篇,其中涉及语内翻译研究的论文7篇。在80年代末期翻译的文化转向所带来的翻译学研究的诸多热点问题中,语内翻译研究虽有所触及,但仍然无法真正进入翻译研究的理论空间。上述情况引发我们对以下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

1.语内翻译是不是翻译

中外翻译史的肇始阶段都没有语内翻译的提法。早期的翻译活动虽然不乏语内翻译的形式存在,但有文字记载的、得到历史承认并在翻译理论界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都是语际翻译的成果。在翻译活动早期,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强烈需求是形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人类历史漫长的语文学阶段的翻译理论中,记载了人类翻译活动许多优秀的理论遗产(西方的圣经翻译和中国的佛经翻译在中外翻译理论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成为后世翻译研究珍贵的理论来源。在这些宝贵的理论资源中,几乎没有语内翻译的确切说明。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语内翻译究竟是不是翻译?近现代的翻译学研究对此问题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雅克布森最早明确提出语内翻译的分类,斯坦纳呼应了这一理论提法,认为同一语言内部的人类交际也是翻译。Sturrock也从翻译核心问题的角度确认了语内翻译理论问题的重要性。此外,Pym和Gorleé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内翻译做过论述。(Shuttleworth,2005:118—119)总之,语内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类型,并且与语际翻译密切相关。既然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已经承认了语内翻译的合法地位,那么语内翻译为什么还是被翻译理论研究边缘化了呢?

2.语内翻译被理论研究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多学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深入极大丰富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翻译研究以翻译本体研究为核心,经过五六十年代语言学的介入与七八十年代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渗透和90年代文化转向的变化,已经从多个学科、多个维度、多个方向阐发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我国翻译理论界借鉴和吸收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合理成分,重新认识并发现了传统翻译研究中诸多的理论问题。在此背景下,语内翻译也从长期被遮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与解构主义翻译观之下的诸多理论所受到的热烈响应相比,语内翻译在国内学界所形成的影响终究有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较为突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对语内翻译预期功能认识上的偏差

关于语内翻译的定义,其中的要点有两条:一是在同一语言体系内部,二是对原文进行部分的解释。相比于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并不需要跨越语言体系,同时所涉及的文化等社会语境差异也是在同一文化体系内部的纵向对比。从元语言、元文化的角度来看,语内翻译是历时状态下的传承状态,在翻译过程中发生变异的部分相对较小。有赖于对母语的亲切与熟悉,译者在进行语内翻译时的灵活性较大,对译文所要实现的预期功能较为自信,认为在同一语言内部的语言转换难度不大,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语际翻译的过程中。从古诗文今译和英译的对比情况来看,译者对英译的潜心钻研程度超过了今译。但是,今日的普通中文读者有的已经不再谙熟古代典籍,经典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空间是需要译者精心构建给读者的。面对开中国诗歌先河的《风》、《骚》,中国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老子》和《庄子》,如果缺乏深入的研究与考证,语内翻译如何能正确实现文本预期的功能呢?(www.xing528.com)

2)语内翻译研究缺乏相应的翻译批评标准的促进

近现代以来,学科分工日益精细化,各个领域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某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由于语内翻译是同一语言内部的语言转换现象,在学科归属上,应为中文系研究的问题之一,而语内翻译又是语际翻译的基础,也是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尤其是汉译外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语内翻译处在两个学科的交叉地带,结果进入不了各学科的理论中心,造成目前对语内翻译精微研究匮乏的局面。但考察古籍今译本和注释本的情况可发现,译者在语内翻译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是很可观的。大量语内翻译的译本不断出现,可是却缺乏相应的语内翻译批评标准。更为直接的一个结果是,如果没有语内翻译标准,如何保证语内翻译的质量?如果语内翻译的质量无法保证,同一文本的语际翻译质量又如何保证?王元化就曾对语内翻译的质量提出质疑,认为“这种今译无法在意境、气韵、格调、神采等等方面保持原有的面貌而不走样”(转引自郑延国,2004:102)。他以《文心雕龙》的诸种今译作例,指出“没有一种今译可以将原著形神兼备地表达出来”,有的今译甚至完全“丧失了原有的情趣”(同上)。由此可见,语内翻译的难度并不逊于语际翻译,语内翻译的现状不容乐观。

3)文化张力的局限性是语内翻译自身的困境之一

翻译是一个语言变异过程,即使是在同一语言内部,翻译语言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原文起到恶化或破坏作用。语内翻译作品的水平参差不齐,除了译者的情况、原文的可译性难度之外,文化张力的局限性也是语内翻译自身的困境之一。语内翻译不仅仅是停留在解释阶段的翻译活动,它的最终成果也是一种有特殊价值的翻译文本。翻译活动的变异是难以避免的,如何使得原文本在译入语环境中实现预期的文本功能,取决于不同语境内部文化张力空间的大小。文化张力越大,翻译可调节的空间越大,翻译发生变异的可容性越大。语内翻译由于处在同一语言文学系统之内,语言间的文化张力相对较小,翻译中可阐释空间也有一定的限制,使得语内翻译在进行转换分析时面临的困难很大。

总之,由于自身的客观条件限制,译者主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跨学科的学科特殊地位和性质,语内翻译研究仍有局限,这一研究领域仍有可进一步开发的理论空间。

语内翻译是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理论环节,并且与语际翻译密切相关,重新认识语内翻译、重新认识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的关系对翻译理论建设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