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要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

主要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主要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一、钙拮抗药钙拮抗药是一类阻滞Ca2+从细胞外液经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流入细胞内的药物,又称钙通道阻滞药或钙内流阻滞药。国际药理学联合会则按药物的作用部位,将作用于电压调控的钙通道药物分为三类。钙拮抗药是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可迅速中止发作,口服则可预防发作。后一作用特别适合于并发心性哮喘的高血压危象患者。

主要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

第六节 主要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

一、钙拮抗药

钙拮抗药是一类阻滞Ca2+从细胞外液经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流入细胞内的药物,又称钙通道阻滞药或钙内流阻滞药。

细胞内的Ca2+对细胞功能有极重要的作用,它是重要的细胞内第二信使,调节许多细胞反应和活动,参与神经递质释放、肌肉收缩、腺体分泌、血小板激活等,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钙拮抗药可阻滞Ca2+进入细胞内,降低细胞内Ca2+浓度,从而抑制了Ca2+调节的细胞功能,故主要可对心血管方面产生影响,其中较重要的为对心脏的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及负性传导作用和对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剂量时还能抑制兴奋-分泌偶联过程而影响一些激素(如胰岛素、促乏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分泌。

钙拮抗药是发展迅速的一类药物,包含许多化学结构各异的化合物,已广泛用于治疗心律失常、血压心绞痛等疾病。

(一)钙拮抗药的分类

钙拮抗药品种繁多,为了便于临床选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曾于1987年公布钙拮抗药的分类,先按药对钙通道的选择性分为两类。

1.选择性钙拮抗药

(1)苯烷胺类:维拉帕米、加洛帕米、法利帕米、阿尼帕米、噻帕米等

(2)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尼卡地平、尼莫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尹拉地平等。

(3)地尔硫类:地尔硫。

2.非选择性钙拮抗药

(1)氟桂嗪类:氟桂利嗪、桂利嗪、利多氟嗪等。

(2)普尼拉明类:普尼拉明、芬地林等。

(3)其他类,哌克昔林、卡罗维林、苄普地尔、吗多明等。

国际药理学联合会则按药物的作用部位,将作用于电压调控的钙通道药物分为三类。

Ⅰ类——作用于L型钙通道的药物,按其结合点,又分为3个亚类,Ia(硝苯地平类)、Ib类(地尔硫类)、Ic类(维拉帕米类)。

Ⅱ类——选择作用于其他型(T、N及P)钙通道的药物,常用药品主要有贝拉地尔及粉防己碱。

Ⅲ类——非选择性钙通道调节剂,如桂利嗪等。

(二)临床应用

钙拮抗药的临床应用主要是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再按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分为六类。

1.心绞痛

钙拮抗药对各型心绞痛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1)变异型心绞痛:常在休息时如夜间或早晨发作,由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钙拮抗药是治疗的首选药物。如:硝苯地平。

(2)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休息时并无症状,此时心血液供求关系是平衡的。劳累时心做功增加,血液供不应求,导致心绞痛发作。钙拮抗药通过舒张冠脉,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及心收缩性而发挥治疗效果。维拉帕米的负性肌力、频率作用较明显,地尔硫降低血压、减慢心率较强,二药都可应用。硝苯地平降低后负荷较明显,其反射性加快心率的作用可能诱发心绞痛,长期给药时未见此不良反应

(3)不稳定型心绞痛:较为严重,昼夜都可发作,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破裂及冠脉张力增高所引起。维拉帕米和地尔硫疗效较好,硝苯地平宜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

2.心律失常

钙拮抗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后除极触发活动所致的心律失常有良好效果。

三类钙拮抗药减慢心率的作用程度有差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减慢心率作用较明显。硝苯地平较差,甚至反射性加速心率,因此它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可迅速中止发作,口服则可预防发作。二药对房室结的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作用可以取消折返激动,使由折返所引起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90%以上转复为窦性节律,合用β-受体阻断药还可维持此效。

房颤时静脉注射二药能抑制房室传导而减少冲动下达心室,控制心室频率;并使少数新发病者转复为窦性节律。地尔硫合用地高辛控制房颤时的心室频率效果最好。

3.高血压

高血压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Ca2+内流有所增加,因此钙拮抗药治疗有效。三类钙拮抗药都可应用。

硝苯地平控制严重高血压效果较好,用药中并不伴发显著的反射性心动过速,也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长期应用后,全身外周阻力下降30%~40%,肺循环阻力也下降。后一作用特别适合于并发心性哮喘的高血压危象患者。

维拉帕米和地尔硫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有效,可以单用,也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单用时可使40%~4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对老年人疗效较好。二药常能增加心、脑、肾血流量,改善其功能,也适于治疗并发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的高血压。静脉注射可治疗高血压危象。

4.肥厚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时,心肌细胞内Ca2+量超负荷,因此钙拮抗药治疗有效。它能改进舒张功能。维拉帕米疗效较好,还能减轻左心室流出道狭窄。

表9-2 钙拮抗药的治疗应用比较表

img88

注:+++很常用,++常用,+可用,-不用。

5.脑血管疾病

尼莫地平、氟桂嗪等钙拮抗药能较显著舒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等有效。治疗或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有效,可减少神经后遗症及病死率。

维拉帕米、氟桂嗪等还能有效地预防偏头痛,长期用药三个月以上也可用作治疗,能减轻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

6.其他

雷诺病发作时由寒冷及情绪激动引起的血管痉挛可被钙拮抗药所解除,常用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另外,支气管哮喘,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急性胃肠痉挛性腹痛,早产,痛经等用钙拮抗药治疗也有效。

(三)常用钙拮抗药

维拉帕米(又名异搏定)、加洛帕米、地尔硫、苄普地尔、氟桂嗪、哌克昔林、普尼拉明等。

二、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目前,临床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

(一)强心甙

洋地黄类为代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各种强心甙的作用基本相似,但有强弱、快慢、久暂的不同(表9-3)。

表9-3 强心甙类的作用时间及剂量

img89

强心甙的体内过程较特殊,故应用时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先用全效量(或称饱和量或洋地黄化量,即在短期内给予最适当的治疗剂量,使其发挥全部效应,同时机体也能耐受),然后继续给予维持量(即每日补充被排泄和代谢的量)。近年研究发现,某些中效强心甙可不先给全效量,只要每日按一定剂量给予,经过一段时间,也能在血中达到稳定浓度而奏效,如地高辛,对病情不急的患者,逐日给一定剂量即可。强心甙在病人的个体差异较大,故用量要注意因人而异,且需在用药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灵活调整剂量。

(二)非甙类强心药

主要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氨力农、米力农、匹莫苯、维司力农、依诺昔酮等,它们兼有正性肌力作用和血管扩张作用,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此外,还有增加收缩成分对钙敏感的药物,它能在不增加细胞内钙浓度的条件下增强心肌收缩力,可以避免因细胞内钙浓度增高而引起的心律失常和细胞损伤。目前尚缺乏选择性钙增敏剂。匹莫苯及维司力农兼有此作用。

(三)血管扩张剂

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等)、img90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哌唑嗪等)和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的药物(如硝普钠、硝酸盐类、肼屈嗪等),它们通过扩张容量血管和阻力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使心搏出量增加。

(四)利尿剂

各种利尿药通过利尿而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

尽管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目前仍以强心甙和利尿剂为主,但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新型药物的开发与应用,使心功能不全的临床前景发生了改观。

三、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起源部位异常、心搏频率与节律异常以及冲动传导异常等均称为心律失常(arrhythmia)。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况,可分为慢速型和快速型两类,某些严重心律失常可威胁病人的生命。抗心律失常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然而心律失常治疗一向是临床的难题,因此强调个体化原则,熟悉药物电生理特性、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特点是关键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均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不同时相的离子通道的内向或外向性离子流,使其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而起作用。针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可将药物的基本电生理作用概括如下。

1.降低自律性

任何能增大心肌细胞最大舒张电位(如腺苷),降低4相自动去极化的坡度(如β受体阻断药)、提高阈电位(如钠通道或钙通道阻断药)或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如钾通道阻断药)的药物都能有效地降低自律性,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2.减少后去极与触发活动

抗心律失常药通过两种机制抑制触发活动,一是抑制后去极的发生,二是干扰可引起动作电位的内向离子流。如由洋地黄中毒引起的DAD可用钙通道阻断药维拉帕米或钠通道阻断药奎尼丁治疗,而EAD则可用缩短动作电位时程或加速心率的药物。与EAD相关的TdP,可用β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预防。

3.消除折返激动

(1)改变膜反应而改变心肌传导性(www.xing528.com)

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能改变膜反应性。如奎尼丁,因抑制Na+内流,减弱膜反应性而减慢传导,使单向传导阻滞变双向传导阻滞。又如苯妥英钠,则通过促进K+外流,增加最大舒张电位,增强膜反应性,因而改善病灶区的冲动传导而取消单向传导阻滞这些都能达到消除折返激动的目的。

(2)改变ERP及APD而减少折返

药物对ERP、APD的影响大体有3种可能:

①延长APD、ERP如Na+通道阻断药奎尼丁,主要抑制钠通道的开放状态,而使Na+通道恢复时间延长,此外还可抑制K+通道使APD延长,但以延长ERP更为显著,称绝对延长有效不应期。由于ERP/APD的比值增大,异常冲动落入ERP的机会增多而取消折返

②缩短APD、ERP如利多卡因虽也阻断钠通道,但与奎尼丁不同,对其开放状态和失活状态均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失活状态作用更为明显。Na+通道恢复时间短,可缩短APD及ERP,但以缩短APD更为显著,相当于相对延长了有效不应期,同样ERP/APD的比值增大,而利于取消折返激动。

③促进邻近细胞的ERP趋向均一化由于邻近细胞的ERP的不均一,而出现局部去极化,易形成折返。若能使邻近细胞的ERP趋向均一,则能防止或取消折返。许多能延长或缩短ERP的药物,能分别发挥这种作用。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Vaughan Willians分类法有较明确的电生理学基础,根据这一方法,可将抗心律失常药分为4类。其中I类又分为a、b、c三个亚类。

Ⅰ类钠通道阻断药。

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如普鲁帕酮、恩卡尼等。

Ⅱ类β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如胺碘酮、索他洛尔等。

Ⅳ类钙通道阻断药如维拉帕米、硫氮卓酮。

(三)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

1.钠通道阻断药

这类药物虽都能阻断钠通道,但程度不一,且与通道所处的状态有关。一般而言,通道处于开放(激活)或失活关闭状态(处于动作电位时程)时,对药物的亲和力高,药物作用明显,而当通道处于静息关闭(处于舒张期)时,药物的亲和力低。因此这类药物在通道开放或失活状态时与离子通道结合,而在通道静息状态,药物又从结合部位解离,使通道复活。钠通道在药物作用下或在某些生理、病理状态下,通道复活的时间极不一致,一般用一时间常数(约为通道完全恢复所需时间的63%,即img91来表示。当心率增快或膜电位降低时,img92延长,意味可供开放的钠通道减少,即失活钠通道恢复至静息状态的数量减少,因此极易受药物影响,这就是所谓“状态依赖性”(state-dependent)或“使用依赖性”(use-dependent)。钠通道失活状态时间延长(如动作时程延长)时,也有利于某些主要作用于失活状态通道的药物与通道的结合。因此钠通道的状态及其药物的特性尤其是img93浓度决定了药物的作用强度、对组织的选择性及临床应用范围。钠通道阻断剂根据对正常心肌的img94值可分为Ia、1b、Ic三类。

Ia类药物特点是能适度阻断钠通道img95约为1~10s,还兼有不同程度的抑制K+和Ca2+通道,有膜稳定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局麻作用。阻断开放状态钠通道为主,能减少去极时钠内流,使0相上升速率减慢,动作电位振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并因抑制异位起搏细胞4相Na+内流,降低4相自动除极速率以及提高阀电位,而降低自律性。这类药物主要作用于开放状态钠通道,延长img96明显延长ERP,同时阻断钾通道,抑制K+外流,可延长APD,但以延长ERP为主,故可消除折返激动。然而,过度延长ADP可导致早期后去极(EAD),这是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之一。

Ib类药物的特点是轻度而迅速阻断钠通道受体,且与受体解离也快,img97<1s。它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本类药物具有较明显的组织选择性,这类药在心率过快时,对动作电位时程较长的心肌细胞(如蒲氏纤维、心室肌细胞)或膜电位降低(如心肌缺血时)的病变组织作用显著。因为此时钠通道多处于激活或失活状态,故药物与通道亲和力高,作用明显。而对动作电位短的细胞如心房肌细胞无影响,因心房肌动作电位短,舒张期相对较长,钠通道处于静息状态时间也长,此时药物与通道的亲和力低,故药物作用弱。由于它们的这种特性,所以临床上多属于窄谱药,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Ic类药物特点是钠通道阻滞明显。img98>10s,由于这种特性,对处于钠通道三种状态均有阻断作用,因而对心肌的自律性及传导性(甚至对正常组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复极过程影响很少,能明显延长有效不应期,在消除冲动形成极传导异常上均有作用,临床上属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认为这类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极高,因此这类药物的适应症要严格控制,一般不作为一线药物,也不宜长期使用。

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这类药主要是通过竞争性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而起抗心律失常作用。一般来说,当心脏的β肾上腺素受体兴奋时,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Ca2+通道开放率,使Ca2+内流增加,结果使房室传导速度加快,并促使各种异常自律性(包括触发活动)的发生。β受体阻断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受体作用而产生的。

3.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药物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又称为复极化抑制药,其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电压依赖性钾通道(该通道在平台期被激活,参与3相复极过程,4相时通道关闭),从而抑制K+外流。电生理效应表现为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和心肌复极过程受抑制。尤其是心房肌、心室肌、浦式纤维。同时其有效不应期也随着复极过程受抑制而延长。对心肌的传导速度少有影响。此外,这类药物还兼有钠通道阻断、β受体阻断等作用,所以它们属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四、防治心绞痛药

心绞痛是心脏供氧和需氧失衡引起的心肌短暂缺氧综合症。产生的原因与冠状动脉硬化性狭窄、冠脉痉挛、冠脉内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抗心绞痛药(antianginal drugs)可通过减少心肌耗氧、增加心肌供氧或抗血栓形成等方式治疗疾病,常用药物主要有: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戊四硝酸、硝酸异山梨醇酯;钙拮抗药,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img99;β受体拮抗药,如普萘洛尔;抗血栓药,如阿司匹林等。

其分类为: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钙拮抗药;其他抗心绞痛药。

五、周围血管扩张药

本类药物能直接作用于小血管平滑肌或通过肾上腺素受体、钙离子通道而舒张周围血管,临床上多用于脑血管或周围血管循环障碍的各种疾病,如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早衰性脑退化、中风脑外伤后遗症、老年性痴呆、内耳眩晕症、视网膜血管痉挛或栓塞、中心性脉络膜炎、肢端动脉痉挛症(雷诺病)、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血栓性静脉炎、间歇性跛行、褥疮、冻疮等。主要代表药物包括:①img100-阻滞剂,如酚受拉明、妥拉苏林等;②直接扩张小血管平滑肌的药物,如氢麦角碱、烟酸、己酮可可碱、血管舒张素等;③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

六、降血压药

现有的抗高血压药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血压的调节。根据各种药物在血压调节中的主要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可将抗高血压药物分成如下几类:

1.主要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中枢部位的药物,如可乐定,莫索尼定,img101甲基多巴等。

2.神经节阻断药,如美加明,咪噻芬等。

3.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药物,如利舍平,胍乙啶等。

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特拉唑嗪、普萘洛尔、拉贝洛尔等。

5.血管扩张药,如肼屈嗪、米诺地尔、二氮嗪、硝普钠、酮舍林等。

6.钙拮抗药,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

7.利尿药,如氢氯噻嗪等。

8.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等。

七、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药

休克是由于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流而产生的、以微循环血液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循环不全的综合病征。

休克的治疗应根据休克的不同病因和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除进行病因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血症外,还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以改变血管机能和改善微循环,也是治疗休克的一项重要措施。

由于对休克的发生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也有一些进展。如以往认为休克的血管扩张是造成血压降低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治疗时除补充血容量外,常常应用血管收缩剂。现在认识到毛细血管灌注不良乃是休克的主要原因,因而治疗休克就从改善微循环血流障碍这个根本问题着手。根据休克的不同阶段,适当地使用血管收缩剂,或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扩张剂。从理论上说,如能使不同器官在同一时间内有区别地发生血管收缩或血管扩张作用,则最有利于改进休克状态下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例如使结缔组织、皮肤、骨骼肌等小动脉收缩,而使心脏、肝脏肾的小动脉扩张,从而改善这些器官的供血情况。但至今尚无具有上述作用的理想药物。因此就需要根据休克的不同情况,选择作用不同的药物配合作用。

在抗休克治疗中,肾上腺素类血管活性药物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作用于img102受体的拟肾上腺素药如去甲肾上腺素等,可引起皮肤粘膜血管和内脏血管的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加血压上升;主要作用于img103受体的拟肾上腺素药如异丙肾上腺素等可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从而亦使血压上升,同时对某些血管有扩张作用,可改善微循环;img104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等则能解除血管痉挛,使微循环功能得到改善。

属于此类的药物主要有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酚苄明、酚妥拉明等。

八、调节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在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和肾动脉,其发病原因与主要风险因素(如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损伤血管内皮有关。动脉壁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涉及面广,目前常用调血脂药、氧化剂、多烯脂肪酸类、保护动脉内皮药等。

(一)调血脂药

血脂包括胆固醇(CH)、三酰甘油(TG)、磷脂(PL)、游离脂肪酸(FFA)、总胆固醇(TC)。血脂与载脂蛋白(apo)结合成脂蛋白(Lp)溶于血浆而运输和代谢。人体血浆中脂蛋白密度不同,可分成四种类型,即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人体各种脂蛋白在血浆中的基本恒定浓度维持相互间的平衡,凡血浆中VLDL,LDL高于正常范围则称为高脂血症,而HDL则有助于把组织中过多的胆固醇以胆固醇酯的形式转运出去,故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调整血脂水平,降LDL、VLDL、TC、TG,升HDL的药物称为调血脂药。包括他汀类、胆酸螯合剂、烟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等。

1.HMG-CoA还原酶抑制药

HMG-CoA(3-羧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最早是从霉菌培养液中提取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是目前最强的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tadine)药物。

2.胆汁酸螯合剂其中有考来烯胺、考来替泊等。

3.苯氧酸类

本药有轻度抑制TG和VLDL的合成、加速血浆中CM和VLDL中脂肪被分解成脂肪酸及甘油、轻度抑制分泌VLDI进入血浆的作用,故使血中VLDL含量降低;增加HDL的合成,减慢其清除。另外,本药还能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尚有较弱的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主要用于原发性高三酰甘油血症,也可用于高胆固醇血症,降血脂作用显著可靠。

偶有恶心、腹胀、腹泻、头痛、乏力、脱发及肌炎样综合症,也可致肝功能异常及增强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本药还有促进胆结石倾向,应予注意。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孕妇禁用。

常见药品有:氯贝丁醇又名安妥明,是最早应用的苯氧酸衍化物,降脂作用明显,但不良反应多。吉非贝齐(诺衡)、非诺贝特(力平脂)、苯扎贝特(必降脂)等为新的苯氧酸类,具有药效强、毒性低的特点。

4.烟酸类其中有烟酸等。

(二)氧化剂

氧自由基是体内的氧代谢产物,有极强的氧化性。当血管内皮及白细胞等受刺激或损伤时可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进一步损伤生物膜,导致细胞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抗氧化剂可抑制氧自由基的形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常用药物有普罗布考(丙丁酚)、维生素E等。

普罗布考可使TC下降10%~20%,LDL下降5%~15%,HDL-C也明显下降,对TG及VLDL无影响。本药脂溶性高,能结合到脂蛋白中抑制细胞对LDL氧化修饰,从而抑制氧化修饰的LDL引起的一系列病变过程,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的多个过程。普罗布考为疏水性抗氧化剂,其抗氧化作用为维生素E的5~6倍;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减轻病变。因此普罗布考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抗氧化与调血脂综合作用的结果。

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若与其他降胆固醇药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长期用药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使已形成的病变停止发展或消退。

(三)多烯脂肪酸类

多烯脂肪酸类又称不饱和脂肪酸,许多植物油都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用植物油等代替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结合成的醋容易转运、代谢和排泄,可加速胆固醇的排出。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不饱和脂肪酸制剂主要有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亚油酸

(四)保护动脉血管内皮药

血管内皮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多种因素如机械、化学、细菌内毒素等都可损伤血管内皮。减少动脉壁对脂蛋白摄取。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的防治无疑有重要意义,但在这方面研究进展甚微,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现认为肝素和类肝素,如肝素和硫酸软骨素A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肝素及硫酸软骨素作用原理不太明确,可能与其抑制LDL与动脉壁的结合相关。但临床认为国产硫酸软骨素能降低血浆胆固醇及三酸甘油,并能改变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的变化,可能会成为有较好前景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五)中药

红花(Safflower),红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抑制血小板集聚,促使血小板解聚,抗血栓形成作用;加速胆固醇消除,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对主动脉斑块有逆转作用: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还有降压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常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动脉硬化的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