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审美学:情绪在建筑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审美学:情绪在建筑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情绪1.情绪的概述传统的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分为三个过程,即认识过程、感情过程和意志过程。同时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和人际交流的手段。下面,列出普拉切克的情绪原型的简单图式。按照普拉切克的三维结构理论,八种情绪的两轴复合产生28种,而三轴复合产生56种。从而在一个强度水平上共发生84种情绪,四个强度水平上共发生336种情绪。

建筑审美学:情绪在建筑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二)情绪(9)

1.情绪的概述

传统的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分为三个过程,即认识过程、感情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其间的过程以不同方式相互联系,作为特定的心理功能具有不同作用和效果。认识过程是对外界刺激事件本身的反映,即信息的加工和感知,其间思维的介入以便反映事件或事件的内在联系。人们凭借认识活动,在心理上处理事件,加工信息、进行决策、解决问题。意志过程是认识活动中能动和自觉调节方面,在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意识上的加工,并在行动中付诸于现实的过程,是认识活动于必要时在行动中的体现(运用知识来改造世界),即人类的实践活动。情绪活动与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都不同,它所关切的是人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情绪同认识与意志不是持续(或并列)关系,而是带有因果性质的互相伴随而产生的副产品。从情绪的角度来看,其因果关系和伴随性质应当理解为情绪可以发生、干涉、组织或破坏认识过程或意志行动。从认知的角度上来看,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评价可以影响到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上述传统的心理学上的分类,类似于哲学上的知、情、意的分类,虽然两种分类不是一对一的映射关系,但大致上是互相吻合的。

在情绪心理学方面,有三个基本概念:情绪、情感和感情。(10)感情就是区别于认识活动,有特定主观体验和外显表情形式,同人的特定需要(自然的和社会的)相联系的感性反映。感情就是标示这一感性反映的普遍性的一般概念,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也就是说,它既包含有情绪的含义,又有情感的含义。总而言之,情绪就是感情形式,而情感则标示感情内容。因此,情绪与情感是感情这一过程、这一事实不同侧面的反映(11)

情绪是指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错合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12)情绪具有如下性质:情感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唤起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同时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和人际交流的手段。情绪在人类的心理结构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表现为情绪作为适应的手段,起着驱动机体采取行动的作用,从而成为支配机体(随意或者不随意的)本能或者认知行为重要的心理能力。情绪作为心理体验的状态,为意识提供最初的信息来源,同时情绪作为特质为人格框架中的构筑增添重要内容。

情感(feelings)经常被用来描述社会性高级情感。一般认为,是指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感情性反映。它标示情感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标示社会内容的情感,其含义在于社会事件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体验,如爱国情感;二是标示自然内容的情感,其含义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体验,如艺术的鉴赏等等。情绪的感受是心理活动,带有独特色调的觉知或意识,是情绪的主观成分。情绪在意识层面的感受称为体验,而狭义的艺术(即情感倾向艺术)都是基于体验的。人类的情绪体验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层面的整合,它可以发生在感觉水平层面,也可以发生在认识水平层面,可以发生在语词意识水平层面。换句话说,人类的情绪体验可以在意识水平层面上出现,也可以在意识水平层面下出现。有特定含义的体验不是指语词意识水平,而是指在语词中出现的情绪感受色调。同样可以说,情绪体验到的意义和特有色调,不是从认识加工系统中获得的,而是从有机体与环境长期相适应的过程中,在生存和需要的满足与否定中发展而来。情绪成为与认识过程(逻辑过程)完全不同的心理形式,其可以感受到特定色调及外显表情是情绪的根本特征,乃至可以说,表情、表态是情绪的外显行为,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情绪体验具有独特的和固定的性质,即每种具体的情绪在主观上可感受的色调是不变的。个人所体验到每种情绪诸如快乐、悲伤在色调上没有个人、年龄的差别,也没有性别和民族的差别。每次引起某种情绪的外在情境及其所引起情绪类型、强度、持续时间可能不同,但其所携带的特定情绪色调永远不变,这就是说情绪体验的不变性(固定性)。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表情成为先天性固定模式,体验的分化具有先天固定的色调。体验色调的不变性来自于先天表情和感受的一致性。表情的适应性作用是由于体验的不变性所促成的,如果没有情绪体验的恒常不变性,可以想象,就没有情绪的适应作用。

2.情绪的分化

情绪可以分化,这种分化的理论基础在于情绪在进化中具有适应性的作用,基本情绪各自的独特体验和外在表现主导着最优化行为的应变能力。基本情绪模式一端连接着原始性的适应模式,另一端与特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下面,列出普拉切克的情绪原型的简单图式。(13)

在图表中此乃为简单模式,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情绪也随之而复杂化,但情绪的复合化是以多种情绪混合的复合体和以重叠不同情绪形式的综合体而出现的。按照普拉切克的三维结构理论,八种情绪的两轴复合产生28种([8×8-8]/2),而三轴复合产生56种。从而在一个强度水平上共发生84种情绪,四个强度水平上共发生336种情绪。例如:快乐+接受=爱、快乐+怒=骄傲、惊奇+接受=好奇、惧怕+接受=谦让、惊奇+怒=恨、快乐+怕=罪疚感、接受+悲哀=多愁善感、恐惧+期待=焦虑等等。

心理学上有的学者把人的情绪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原始的基本情绪,常常具有高度的紧张性。如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第二类是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强烈的。如疼痛、厌恶和轻快。第三类是与自我评介有关的情绪,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行为与各种行为标准的关系的知觉,如成功感与失败感、骄傲与羞耻、内疚与悔恨。第四类与别人的情绪有关的情绪,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类情绪常常凝结为持久的情绪倾向或态度,如爱与恨。第五类是与鉴赏有关的情绪,它们是愉悦或快感。第六类是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心境。

人们每时每刻无不生活在感情状态之中,人们的生活经常沉浸在安宁与幸福,痛苦或忧愁之中,情绪状态有时是深沉的,有时是淡漠的,有时是急剧短暂的,有时是延续持久的。较多的时候,人们处于淡漠的情绪背景中,在从事这样或那样的活动时,并不在意自身的情绪状态。一般说来,情绪不被有意地引起,也不由人故意地支配;情绪总是在一定内外情境中产生的。情绪发生是被动的,但情绪发生却支配和左右着人(乃至排斥人的理智)。

情绪发生的被动性,表现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所制约的某些场合下,人们的意识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随意地诱发某种情绪,如晨练中的轻快、雨天的忧郁等等。这些情绪状态,即为当下情境所诱发,又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被动性)在起作用。但是如果人经常都在人为的故意地表现出某种表情和情绪,那么他必然有着某种特殊的目的。这样的表现即同人所处文化背景有关,又同个性特征有关,也同个人的作风品质有关。可以说,情绪的产生有时不可避免地成为“为人处世”的问题,甚至成为信仰问题。如宗教徒的虔诚。当然不同职业人,所处的境遇不同时,被感情所占据和支配的状态就不同。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情绪:快乐、痛苦、惧怕、忧郁、焦虑和愤怒。(14)

知觉的满足,就会产生快乐情绪,也即形式美艺术所产生的快乐基于审美的自由和知觉上的成功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形式倾向艺术的审美也是(弱化的)情感的表现的特例,由此,可以看出本书理论上内在联贯性。

甲、快乐(www.xing528.com)

快乐,相对痛苦等负情绪来说,是主要的正情绪,为人们带来生活享受的重要来源。人们所讲的心理上的快乐,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感官快乐,而是以感官快乐为基础的心理上的快乐。人们快乐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感觉愉快、驱动愉快和审美的愉快。感觉愉快(Sensation Pleasure)是人在某些场合下产生的某些感觉所引起的快感。早晨清新的空气,春日暖洋洋的和风,面对大海的心旷神怡等等。驱力愉快(Drive Pleasure)指在欲望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快感。内驱力产生于维持有机体体内平衡的循环过程中。生物节律引起的缺失,一般激活内驱力。如饥渴后的大量饮水所得到的满足。审美的愉快则是基于审美过程中的自由的创造(欣赏艺术就是创造)和知觉的成功掌控,它在心理上的意义为人们提供主体性自由的愉悦享受。总的来说,需要(或欲望)的满足是激起快乐的源泉,而安全和舒适感是快乐的最初来源。

乙、痛苦

痛苦是最普遍的负情绪。在人的一生中,从新生儿到老年,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情绪感受。痛苦作为动机力量,驱使人去对付和改变导致痛苦的原因,以改善人的处境。产生痛苦的原因,有心理上的和社会上的两个来源。首先,分离导致人情感上的苦楚,思乡时痛楚就是其中的典型;其次,就是失败或者期望的落空所带来的感受,换句话说,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尤其当人认为本应该得到或拥有时,就会产生这种苦楚;再次,不公正待遇所产生的痛苦,其可以归纳到第二种的特例。应该认识到痛苦的产生乃是人的心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一般说来,痛苦是有机体生理状况不适的基本原型反应,悲哀和悲伤则是痛苦的延伸和发展。在成人世界中,痛苦经常内化或人为地加以掩饰,而悲哀则经常在哭泣中表现出来。因此,悲哀相对痛苦而言,可以被人体验出更加明显的情绪色彩。一般人们能够忍受一定的痛苦,但当痛苦强烈地冲击理智时,在忍耐的极限外就会表现出失声痛哭,表现出悲哀或悲伤,达到释放了痛苦的目的。悲伤和痛苦还有更强烈的形式,人们称为悲痛或忧伤,多是指丧失亲人后的强烈痛苦。痛苦带给个体强烈的和否定的刺激,促使改变处境或人类之间协调和合作以缓和痛苦情绪,有利于人类和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丙、愤怒

在正情绪中,虽然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可以划分为很多不同类别,如欢快、欢喜、欣喜等等,但它们的性质都没有质的变化,适应价值也没有重大转变。在负情绪中,由于程度上的不同,就可以划分出不同质的负情绪,如:愤怒、悲伤、恐惧、厌恶等,它们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这也可以用来阐述“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名言。

愤怒是常见的负情绪,最初可能起源于远古的原始人在有限的生活资料被偷去时的情绪反应。但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和文明习惯的建立,愤怒的功能正在改变着。一方面限制或阻止可能来自外界的规则、他人的控制,也可能来自于本人身体的或心理的力所不及。一般说来,轻微的愤怒也可能压抑相当长的时间。持久地抑制愤怒的释放,不利于身体的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常是愤怒的主要来源。受到侮辱或欺骗、挫折或干扰被迫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都能使人发怒。愤怒的原型意义在于激发人以最大的魄力和力量去打击和防止来犯者,少数情况下也用于主动出击。

丁、恐惧

兴奋(兴趣)与恐惧是一对基本情绪反应,本书主要讲恐惧,恐惧诱发人的远离和躲避行为。恐惧是负情绪,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在人类的进步和个体的发展中,恐惧成为警戒信号,使有机体采取适当的行为,通常总是退缩或逃避的适应性行为。诱发恐惧的心理原因可以分为天然的因素和文化的影响两方面。天然原因可以归结为四种:突然性、新异性、剧烈性。这三种特性结合起来达到的强烈程度决定着恐惧的程度,其综合产生的就是第四个特性:危险性。文化方面的如失业、离婚、盗贼乃至于鬼怪传说都可以诱发恐惧。恐惧的体验最终表现为不安全、不稳定的危机感。

戊、忧郁

忧郁是复合性的负情绪,除了包含悲伤外,还合并产生痛苦,愤怒、负罪感、羞愧等情绪,由于复合性导致更为强烈的负性体验。属于正常范围的忧郁多属于神经性忧郁。对于环境认知因素引起的神经忧郁常伴有焦虑,这是由于环境对人的压力引起的应激所导致的。当人感觉到对自身所处环境不能改变或者被控制时,焦虑就转化成忧郁,忧郁使人感到失望和无助。失去自信和自我确认,并易于引起偏离社会常规的行为。神经性忧郁在不加控制时,将会导致病理性的社会忧郁。

己、焦虑

焦虑是正常的具有适应意义的负情绪状态,又可以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成为异常的经常性焦虑。这类负情绪的共同点就是向个体“通报”外界情境的不适宜,驱使机体采取应付策略或行动去改变自身的处境,焦虑由危险或威胁的预感而诱发,使人预料到无力加以避免或应付而感受到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威胁时,就会使人产生恐惧,并由复合的恐惧转化为焦虑。焦虑的特点是使人产生脆弱感。焦虑并不产生单纯的恐惧,因为恐惧的适应价值在于它具有保护性特征,使有机体躲避危险。只有对恐惧本身感到恐惧(15),也即恐惧成为情绪上的持久压力,便转化成焦虑。人的无助感就会转成焦虑乃至绝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