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清任研究:清代名医重视补气,探究气虚对人体的影响

王清任研究:清代名医重视补气,探究气虚对人体的影响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是王氏气虚理论之核心,并因此引发了活血化瘀中重视补气之理论。王氏非常重视气虚对人体的影响,在《医林改错》中有30多处体现气虚之病理及治疗,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24种疾病。王氏重视中风前兆之观察,提出了40种先兆症状,指出:“未病前之形状……是元气渐亏之症。”

王清任研究:清代名医重视补气,探究气虚对人体的影响

九、王清任重视补气

王氏在《医林改错》中多次用气来解释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如:“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灵机、体气之转动也!”人行坐转全仗元气,若元气足,才有力;元气绝,则人亡。说明人之一切活动均以气作为动力,或者说是气的表现形式,气在人体各个脏腑组织中时时刻刻存在着,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亦即人的各种生理功能之复合,无此动力,各种生理功能必然丧失。这就是王氏气虚理论之核心,并因此引发了活血化瘀中重视补气之理论。

王氏非常重视气虚对人体的影响,在《医林改错》中有30多处体现气虚之病理及治疗,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24种疾病。如他在讨论中风语言謇涩时说:“舌亦半边无气亦不能全动,故说话不真”的观点与《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的观点相同,说明王氏气虚理论是源于《内经》的。

他在论述半身不遂时说:“元气亏损是其本源……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则半身不遂。”认为元气亏损,患肢络脉空虚,动力消失,则肢体废而不用,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创立了闻名的补阳还五汤,用大量黄芪去补元气,充填脉络,激发其动力之产生,从而较快地恢复肢体活动。

王氏重视中风前兆之观察,提出了40种先兆症状,指出:“未病前之形状……是元气渐亏之症。”因此通过补气调整脏腑功能,对中风病进行防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www.xing528.com)

即使中风病人,大便燥结,王氏也认为是气虚之故。他说:“得半身不遂之后,无气力使手足动,无气力使舌言,如何使气力到下部摧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服用补气药,可以调整肠道功能,起到益气从而生津、养血活血作用,使大便柔润度增加,肠蠕动功能加强,有利于大便之排出。

其他如难产也是气虚,“每于开骨散重加黄芪,不过一时,胎即下”。且黄芪用至四两。抽风也即气虚,“乃气虚不固肢体也……则抽风症气虚无疑。小儿痘后抽风,饮水即呛乃气虚。论泄泻,痘前痢脱肛遗尿等为气虚不固”,说明王氏的气虚理论和补气原则贯穿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医林改错》28张处方中,有14张中用了补气药,而14张中13张用了黄芪。治牙疳,男子劳病,还单独煎服黄芪。治疗破伤风出血所致的抽风也多用黄芪,量大于其他药几倍乃至几十倍。所立补阳还五汤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剂量总和不过7.5钱而已,而一味黄芪即达四两之多,甚至日服2剂,也即8两;治疗产后风重用黄芪达8两,较桃仁、红花大26倍之多。王氏如此重视黄芪之应用,是古来医学家很少见的或没有的。这正是他治疗疾病一切从本出发,认为气虚为诸病之本,也是诸病之源,即使血瘀之形成也与气虚密不可分,气虚则血滞,滞则为瘀,有了如此认识,用黄芪补气就水到渠成了,也就是说,补气法在王氏学术思想中占了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王氏之补气的理论基础即诸病多气虚症,他的活血化瘀学说多以补气为先导,其重视补气的程度胜过活血化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