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研究:社会批判精神的当代复兴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研究:社会批判精神的当代复兴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社会批判精神的当代复兴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领域“危机”中孕育着新的“转机”,新的形势任务迫切需要我们以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为指导,坚持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辩证批判品格,充分显示“中国道路”的强大威力,冷静对待“中国模式”的全球热议,继续彰显“中国特色”的无比优越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研究:社会批判精神的当代复兴

三、社会批判精神的当代复兴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领域“危机”中孕育着新的“转机”,新的形势任务迫切需要我们以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为指导,坚持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辩证批判品格,充分显示“中国道路”的强大威力,冷静对待“中国模式”的全球热议,继续彰显“中国特色”的无比优越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这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要求。

1.发扬辩证批判精神,充分显示“中国道路”的强大威力

一个无批判和不再需要批判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的社会,因为社会的进步往往是从辩证的批判中衍生而来。中国式的发展道路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一种必要选择,但却并不一定是一种无需批判的社会选择。在推进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同时,对它可能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将对建构合理的社会状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在真正的意义上继承马克思的辩证批判精神。正如杜维明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批判意识,没有批评的声音,它就没有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反馈系统,没有反馈系统就难有自知之明,难有自省能力,而且要进一步发展非常困难。”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尤其要抓住历史赋予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发扬辩证批判精神,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发展历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集中力量解决好经济建设与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显示“中国道路”的强大威力,向世人展现一个创新性发展着的中国。

2.立足实践批判基础,冷静对待“中国模式”的全球热议(www.xing528.com)

社会批判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实践来证明批判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实践批判来证明社会得以存在的根由。唯有如此,才能检视中国社会发展的得与失、功与过。我们当前最大的实践就是要冷静对待“中国模式”的全球热议,积极践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也就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抓住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抓住了最紧迫、最贴近的实际,就抓住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现实的课题,就能使实践批判理论的指导收到最大的功效。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深刻认识和分析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下破题求解,寻找发展中国家破茧而出的最佳途径,更需要我们立足于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批判地审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途径和机遇,走出一条后发国家完全新型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3.运用科学批判方法,继续彰显“中国特色”的无比优越性

批判现实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现实,批判只是一种手段,而目的则是实现社会的改变,实现社会的发展。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面对着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重大课题,但我们的有利条件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仅有独特的体制条件、强大的政策调控能力、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回旋余地,而且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在国际金融风暴中岿然不动的“定海神针”。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更应以马克思社会批判的科学方法为指导,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政治优势,加强宏观调控的组织优势,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更多群众更大限度地享受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强国富民的夙愿,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感召力,加速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