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集中考察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现代实践

集中考察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现代实践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以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社会重要范畴的历史性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为例,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存在,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集中考察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现代实践

三、社会实践的纵向考察:历史批判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规律的揭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运用历史主义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性和历史过渡性,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新型社会形态所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因而历史批判法又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手段。

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在探讨社会问题上的失误在于它的非历史主义观点。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以前经济学家共有的方法论缺陷,这种形而上学分析问题的方式使得他们在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把社会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永恒的社会形态。古典经济学派是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典型,他们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为任务,“从批判封建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的残余开始,证明它们必然要被资本主义形式所代替,然后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相应的交换形式二者的规律从正面,即从促进一般的社会目的的方面来加以阐述”。但是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到此为止了。他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从而既不能在正面的阐述中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予以辩证的、历史的评析,又不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从反面来叙述它的规律,证明这种生产方式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已达到使它自己不可能再存在下去的地步”。而在19世纪30年代,英法两国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阶级斗争在实践和理论上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之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科学已走完了它的道路”。此后,辩解的意图代替了科学的探讨,庸俗经济学代替了古典经济学而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统治思想,而庸俗经济学家又把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到极端,此时他们的理论已失去科学批判的性质而变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简单拥护。而庸俗经济学之后的经济学研究也局限于具体的经济现象、具体的历史阶段,对社会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而缺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定位,因而也就缺乏马克思理论所特有的历史感和使命感。马克思则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因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就不仅仅局限于对资本主义内部的批判,而是从外部、从历史规律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这样,马克思就避免了“当局者迷”的缺陷,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的科学批判,成就了“一览众山小”的科学认识。

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非历史主义观点相反,马克思认为对社会不仅要从横向的角度进行探讨,也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纵向的分析。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是历史地、暂时地存在着的,或迟或早都将走向灭亡,都将受到批判与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永恒地存在着的,而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不是把资本主义社会孤立出来单独加以分析,而是把它置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把它看做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阶段来考察。当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剖析的时候,不时地回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时代,分析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他也不时地对未来进行展望,阐述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在比较中,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解释历史——批判现实——预见未来是马克思完整的社会历史观的逻辑线索,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发展离不开对过去历史现象的逻辑整理和提升,探索事件存在的规律;现实的批判在于通过对当下的存在进行辩证否定的思考,以便易于见到事物之间的否定、推移、转化的辩证实质,从而克服历史认识的表象性、片面性;预见未来是历史认识的归宿,只要对历史进行科学考察和探索,就能在科学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发展的前景,为人们指明前进的道路和努力的方向。马克思正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纳入到人类社会历史总体中考察,才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的过程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性,才预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是从商品开始的,商品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马克思以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社会重要范畴的历史性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为例,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存在,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商品范畴并不是专属于资本主义一个社会,而是自古就有,只不过在古代社会里,商品以及商品关系以萌芽的状态存在于古代社会的夹缝中,相对于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来说处于从属地位。马克思指出:“在古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等等的生产方式下,产品变为商品、从而人作为商品生产者而存在的现象,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共同体越是走向没落阶段,这种现象就越是重要。真正的商业民族只存在于古代世界的空隙中,就像伊壁鸠鲁的神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或者犹太人只存在于波兰社会的缝隙中一样。这些古老的社会生产机体比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机体简单明了得多,但它们或者以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缘联系的脐带为基础,或者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为基础。”虽然在原始社会以萌芽形式存在着后来发达社会所应有的商品交换关系,但这并不能证明原始社会已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因为在这里商品关系并不占主导地位,只是处于夹缝生存的状态。只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生产关系才有发展的空间,才能充分发展起来。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只能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尽管在原始社会条件下,“人总是表现为生产的目的”,“个人可能表现为伟大的人物”。但是,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原始关系相矛盾的”。只有通过历史的发展,通过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实现社会的历史性演进。也正是随着旧生产方式的解体,以萌芽形式存在于旧制度中的新范畴才会显露出来并发挥变革历史的作用。(www.xing528.com)

商品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才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具有了多重的规定;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体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在这种一般的生产关系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等价交换的关系,商品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中间环节。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由一般的商品生产转变为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生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由平等交换关系转变为具有剥削性质的资本关系。而资本关系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关系,绝不是自发地产生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资本关系就是在作为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作为资本关系的基础和起点的已有的劳动生产率,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几十万年历史的恩惠。”资本生产关系的产生是历史的产物,是资本家剥削工人、榨取剩余价值的产物。尽管它在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以人的异化发展为代价的。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化;这种普遍的对象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异化的社会,但相比于原始社会它仍然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因为“古代世界是从狭隘的观点来看的满足,而现代则不给予满足;换句话说,凡是现代表现为自我满足的地方,它就是鄙俗的”。现代社会的特点在于它打破了原始社会闭锁的状态,实现了社会的开放性和快速性发展。尽管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显得崇高得多,但是,“美好和伟大之处,正是建立在这种自发的、不以个人的知识和意志为转移的、恰恰以个人互相独立和漠不关心为前提的联系即物质的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这种基础上。毫无疑问,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从属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同样毫无疑问,在个人创造出他们自己的社会联系之前,他们不可能把这种社会联系置于自己支配之下。如果把这种单纯物的联系理解为自然发生的、同个性的自然(与反思的知识和意志相反)不可分割的、而且是个性内在的联系,那是荒谬的。这种联系是各个人的产物。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属于个人发展的一定阶段。这种联系借以同个人相对立而存在的异己性和独立性只是证明,个人还处于创造自己的社会生活条件的过程中,而不是从这种条件出发去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这是各个人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内的自发的联系”。与资本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状态是人的异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扬弃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而向更高阶段的历史前进。

资本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也有它发展的历史限度。而它发展的极限就是扬弃自身,实现社会向更高阶段前进。资本关系的历史性存在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资本主义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只不过是历史对自身进行的一次否定,它终将被更高层次的肯定所取代。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种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社会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凭空发展起来的,而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积淀的结果。在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不再是社会生产的目的,生产失去了对立的外观而变成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样,马克思就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对商品生产历史进程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进行了科学评判。

马克思从对古代社会的考察,到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以至到对未来社会的畅想,这一过程形成了对社会历史的完整考察。通过历史批判,马克思既实现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揭示,又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