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研究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运用实践批判方法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不仅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在批判中也彰显了人存在的价值,论述了人的自由发展的主题,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合理交融。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中,也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纷争。在实践批判方法指导下,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践履了这一方法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特征。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研究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实践批判方法本身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整体,它既是对社会的科学认识,也是对人的一种现实关怀。马克思运用实践批判方法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不仅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在批判中也彰显了人存在的价值,论述了人的自由发展的主题,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合理交融。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与人文日益分离,各执一端,并逐渐形成两种相对独立的发展思路。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我国在对马克思进行重新解读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两大阐释模式。持科学主义观点的人认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而持人文主义观点的人则认为马克思主要从人存在的意义、价值角度对社会进行批判,其主要特征是对主体实践的重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中,也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纷争。西方人文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本主义为尺度,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出现存社会对人的总体性统治。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马尔库塞的单面人理论、赖希和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等都对社会进行了人文主义的批判。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阿尔都塞为代表。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马克思的思想进程发生了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断裂”,只有断裂之后的思想才是科学的。在这种科学主义观点的指导下,他以实证科学的思维来理解和剪裁社会生活,把历史理解为一种“无主体”的自然历史过程。总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各自抓住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极加以发挥和夸大,割裂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中所固有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从理论上界划两大阐释模式的深层理论难题,澄清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是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真内涵,实现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当代阐释的现实要求。

对社会不合理现实的批判与对人的自由的追寻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主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实践批判方法的形成使马克思拥有了批判社会的科学武器,为他科学地批判现实、探索自由提供了方法。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理智、情感、意志等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展示,也是人的自觉性和自由精神的现实表现。人在实践中,以一种主体性方式来批判性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参加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过程,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社会生活,建构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实践是人自觉的创造活动,是一种辩证的社会历史过程,它集中表现和实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和人文主义追求,是人与世界关系得以不断展开、进化和发展的革命力量,是人作为主体的创造性本质的具体表现和确证。马克思进一步分析指出,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人类历史就是在自然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中不断由存在的存在向属人的存在的创造过程中生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实践关系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因而对人类实践本身的批判在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就是对人本身力量的揭示。可见,以实践批判方法为指导的社会批判,既是对社会本质的认识,也是对人自由本质的揭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批判。(www.xing528.com)

在实践批判方法指导下,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践履了这一方法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特征。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生产力,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发展状况,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力要通过交往的扩展才能得到保障。马克思指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交往的扩大,既使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得到保障,又在新的基础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从而产生了大工业,创造了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但在大工业竞争中,人们的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这种“生产力好像具有一种物的形式,并且对个人本身说来它们已经不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私有制的力量”;而且个人之间的共同活动产生的扩大的生产力,在这些个人看来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权力。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状况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而要消除这种矛盾和人们的异化生存状况,必须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而在交往中,“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消灭着私有制。同时“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共产主义”,使共产主义成为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是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真正合理社会建立的根本途径。这样,马克思就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分析,转向客观的生产过程,并揭示出生产过程内部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并以这一矛盾为基础对现实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作出了科学的分析,从而实现了对社会的科学批判与说明。

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方法始终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与关怀。马克思认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现实的人出发,就是按照人的实践、人的关系、人的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去描述人的存在,揭示人的命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问题和人文关怀决不是贴到马克思哲学上去的一张邮票,而是贯穿马克思全部学说的一条红线”。马克思把人的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把对人的自由的追寻贯彻于社会批判的始终。马克思批判现实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人的自由。人是社会中的人,既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又受社会关系的制约。而如何突破束缚人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正是社会批判所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以实践批判为根本方法进行分析,把人理解为实践中的人,把社会理解为在实践中发展着的社会,认为现实的社会状况是人的自由发展所必须借以实现的形式,因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人类的历史是个人自主发展的历史,虽然人的发展受社会关系和社会力量的束缚,但人的自由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社会地生存和发展的实际能力。一旦人们的实际能力发展到能够自由地从事各种活动并自由地缔结社会关系的程度,个人屈从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力量的状况,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的自由也将得到实现。人们在实践中发展,也将在实践中走向未来。

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分析批判,认为历史奥秘真实的解不是存在于人之外,而存在于人本身,人的社会实践是解开历史奥秘的钥匙。社会的发展既是生产的发展,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因而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解放在实践的基础上达成了统一。马克思以实践批判方法分析社会现实,把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揭示结合起来,在批判社会的同时也论证了人的自由发展的途径,从而既体现了探索社会本质的科学精神,又体现了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