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企业创新路径问题分析

我国企业创新路径问题分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它们的成功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有独特的因素,因此创新也应有自己的路径。通过直接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本土化措施,跨国公司一方面加快了技术与市场结合的力度,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国内大批优秀人才的流失,加剧了我国企业研发资源的缺失危机。

我国企业创新路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在一种自我封闭状态下进行的,国家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指令性计划的被动接受者,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无偿享用者。这种政府行政主导下的创新,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使得企业技术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改革开放后,为了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差距,我国企业界普遍把对外引进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技术引进,我国有很多企业培养起了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大突破的企业则很少。我国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并没有进入一个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竞争力提高—持续成长的良性循环,反而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窘境当中。

对于这种状况的成因,许多人把它归结为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重引进轻吸收,技术消化不够。但这种认识仍然是表象,“重引进、轻消化”的实质是企业战略定位错误。技术引进的最终目标是要培育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概念的产品,发展出自己的技术轨道,从而达到技术自立的目的,因此,技术引进应当以自主创新为前提。但由于许多企业对技术引进的目的认识不清,把引进目标错误地定位于单纯地扩大生产能力,把技术引进等同于设备引进,造成许多设备的盲目引进。尽管有不少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也强调了零部件的国产化,但单纯的零部件国产化强调的是在给定产品设计条件下制造能力的提高,企业的技术活动只能在现有的主导设计所规定的范畴内进行,企业很难走出属于自己的技术路径。因此,错误的认识导致了企业战略上的短视和行动的盲目性,企业发展追求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注重速度而忽视效益,反映到企业的行为上,就是以引进设备为主,热衷于通过引进设备生产出目前市场上需要的产品,忽略了未来的市场需求,行为短期化特征非常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例如,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短缺经济的特点使得这种短期行为明显有利可图、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导致企业承包人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行政主导模式下部分官员对政绩的追求等等,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无疑强化了企业的短期行为。然而,真正对企业战略定位失误造成影响的,笔者认为还是在于我国企业界缺乏有效的理论来作为创新的指导。长期以来,作为一个技术的后进者,在技术能力较低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这种“阶段式”的创新模式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然而,随着技术开发活动的复杂化、竞争激烈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种“阶段式”的创新模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其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这个模型是基于线性思维的,它假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是同一发展轨道上的前后两个阶段,只要遵循先行者足迹,后来者和先行者最终都能达到同一个终点,而这种假设显然是不正确的。实际的技术发展活动是一个复杂过程,存在着多重的网络和反馈,具有非线性、动态性、多时段性、多目标性的特点,因此不能用线性的思维来指导创新。另外,发展中国家有其独特的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并非同一发展轨道上的前后两个阶段,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创新也并非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自主创新比较成功的企业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例如家电业的海信集团,虽然也从引进国外生产线开始,但它没有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而是走上了技术“立企”之路,最终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处理芯片,结束了我国电视视频处理芯片全部依赖国外的历史。而作为闪存盘行业开拓者的朗科公司,运用技术集成的方式,成功研发出世界第一款闪存盘,成为我国唯一在专业储存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它们的成功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有独特的因素,因此创新也应有自己的路径。

其次,“阶段式”路径理论是以一种孤立的和封闭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忽略了竞争对手和环境的变化。在技术迅猛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技术垄断作为市场垄断的主要手段,在国际经济交流活动中被广泛使用。为了保持自己的技术垄断地位,跨国公司都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战略联盟、技术并购等多种形式来获取新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此外,为了保持自己的技术垄断地位,跨国公司经常采用技术封锁的策略,严密控制尖端技术的扩散,这种情形在我国也不例外。朱华桂(2003)通过对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内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由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主要在母子公司内部进行,严密控制泄露;体现核心技术的原材料、元器件主要来自于海外;与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几乎没有研发合作,导致这三个科技园区分别就是跨国公司在华所设的加工车间。这说明技术引进很难获得先进的核心技术,因此,一方面是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是我国企业还在忙于消化一些处于劣势的引进技术,这势必会加大我国企业与竞争对手的技术差距,甚至会被锁定在竞争对手所设定的技术发展路径之中。另外,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市场较为封闭,企业引进的技术虽然落后于国外的技术,但仍然可能领先于国内其他同行业厂商,因此企业可以利用引进技术的优势来获得市场优势,为自主创新的实现积累资源。但是随着市场的日益开放,国内企业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竞争,跨国公司为了争夺中国市场,不断加大了本土化的力度。通过直接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本土化措施,跨国公司一方面加快了技术与市场结合的力度,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国内大批优秀人才的流失,加剧了我国企业研发资源的缺失危机。因此,随着跨国公司的本地化,国内企业不但在成本和对本地市场的占有上丧失了优势,甚至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了。(www.xing528.com)

最后,“阶段式”理论有一个逻辑上的错误。从技术学习的角度来看,企业能力的成长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是在创新过程中我们应当着重培育何种能力?一个产品从构思到市场化,总的来说需要经过研发、生产和使用这几个环节,如果企业要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则研发环节无疑最重要,并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研发环节对产品利润的贡献越来越大,这要求我国企业必须培养出强大的研发能力。而按照“阶段式”创新理论,发展中国家技术成长应当经过引进、仿制、创新三个阶段,这暗示着后进企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应当由生产能力开始,最后过渡到研发能力。因此,按照“阶段式”创新理论的指导,我们很多企业忙着引进设备,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但是,正如一名熟练的生产工人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研发人员一样,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两者的学习模式有很多不同,前者趋向于对程序性操作流程的掌握,而后者更偏重于对技术原理的探究和新知识的创造。因此,后进企业要想迅速提升研发能力,就必须尽早进入这一环节并付出努力,而不是长期徘徊于这一环节之外。

总之,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和竞争全球化的今天,按照阶段式路径理论这种亦步亦趋的发展模式,企业很可能陷入“等距离追踪”的窘境,最终受制于人。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在整合全球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技术路径,而这需要相应的自主创新理论的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