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水文化研究:以古镇青木川的民居建筑为例

汉水文化研究:以古镇青木川的民居建筑为例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中民居建筑研究——以古镇青木川为例[1]闫杰汉中地处陕南,位于汉水流域上游。后历经几次更名,先后被称为回龙场、永宁里等,到了光绪年间,乡民以当地一棵大青木树为象征,又以河川为名,更名为青木川并沿用至今。

汉水文化研究:以古镇青木川的民居建筑为例

汉中民居建筑研究——以古镇青木川为例[1]

闫 杰

汉中地处陕南,位于汉水流域上游。在历史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这里不仅孕育了文明,同时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其地缘的特点,这里深受蜀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民居建筑的形态上也不例外,这里的民居建筑朴实、真切,具有浓郁的生活味道。青木川古镇的民居建筑正是这一地域环境中的代表,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整个古镇以及老街、民居都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它的存在,为我们研究汉中乃至陕南民居建筑提供了真实的地域环境和场所。

一、青木川镇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

img7

图1 青木川镇区位图

青木川镇位于汉中宁强县西北角(图1),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镇西连接四川省青川县,北邻甘肃省武都县、康县,枕陇襟蜀,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是汉中最西的一个乡镇。同时,青木川北邻金牛古道,南近四川,自古以来是进川的通道之一。

古镇兴起于明正统年间,由大量流民于川谷之间,沿河修建草房,形成村庄,初称为草场坝。后历经几次更名,先后被称为回龙场、永宁里等,到了光绪年间,乡民以当地一棵大青木树为象征,又以河川为名,更名为青木川并沿用至今。其最兴盛的时期,莫过于民国时期,据统计,当时有全国13个省4000多人来此定居,其盛况可见一斑,古镇也由此成为当时有名的商贸集散重地(如图2)。

img8

图2 青木川镇老街全景(资料来源:青木川镇网站)

二、古镇与老街的空间形态(图3)

(一)古镇的整体空间形态

img9

图3

(1)“两山夹一川,新老依存”的空间格局古镇选址在山间的平坝中(见图3),中央有河流贯通,街道主要沿河曲折,河西侧逼仄,紧靠山脚,河道东侧相对开阔,但都呈中间向两侧逐渐升高,平坝南北宽15.5千米,东西长28千米。古镇中现有新老两条街道,沿金溪河两岸展开,老街建在河东,顺着河道迂回曲折,呈南北向S型布局,西边临水,东边靠山。近几年又在河西修建了新街,并逐渐成为现在古镇新的中心。由此,古镇也就演变成了今天“两山夹一川,新老依存”的空间格局。

(2)“一道、一街、一桥”的空间结构

“一道”指的是进出青木川镇的主干道,它北连广青公路(去汉中、西安的道路),南接青姚公路(进四川的道路)。老街的北端通过风雨桥连接干道,南与干道直接相连。因此,通过两端的联系,使老街既保持与过境干道的联系性,同时又保持其相对独立性,方便了过往商贾进出,也便于管理。

“一街”就是指老街,从北到南老街依山形,就地势,顺着河道呈S形布局,从北到南将近600米,一直贯通下去,没有叉街,街道两旁建筑都为两层门面,前店后宅的合院形式,院落空间依照地形和实际需要,有大小宽窄之分,尺度宜人。沿街店铺,挑檐深远,形式高敞而大气。

“一桥”指的是位于老街中段的风雨桥,它是连接老街与金溪河西岸的通道之一,现在成为老街与新街之间主要的联系手段,也是进入老街的门户。

(二)老街的空间划分

老街统一的街巷空间由于历史原因和位置关系,一般被人们分为下街、中街和上街。青木川由下街兴起,又由上街联系外部交通,而真正的经济政治中心却集中在中街。

三、民居建筑——青木川的存在

青木川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凭借比邻三省的优越地理环境和方便的对外交通联系,形成了日后成为该地区乃至陕南集贸中心的基础条件。而今,伴随着经济地位的衰减和丧失,作为精神层面的文化和物质层面的建筑物都被沉淀下来,共同反映着青木川的历史和地域特性。

青木川的民居建筑依据用途的不同产生了多种形式,但就开放、大气、质朴的性格特征以及基本形制来说它们之间并没有大的区别,这也说明地域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对于建筑特性的影响不会因建筑而异,它表现成一种超乎寻常的稳定性和普遍性。

(一)青木川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制和空间组织

(1)以天井为中心的组合方式(见图4和图5)。青木川民居建筑是以“一明两暗”为基本型,以四合天井院子为主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天井院子由四周的建筑环房(厢房)和过厅堂组成,其封闭性甚于北方的合院建筑但又没有南方天井式院落那么逼仄,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尺度关系。

img10

图4 青木川魏家老宅二层、屋顶平面

img11

图5 青木川魏老二住宅一层平、屋顶面

天井院子就其形式而言依据地形条件也有所不同,有宽窄,大小之别,通常位于老街上的院落空间由于地势起伏,用地紧张,天井院子一般较小,靠山一边由于可利用地形条件向山坡延伸,天井院子窄长,靠河一边由于无法延伸,天井院子显得宽窄,而位于场坝较为开阔的地方,天井院子宽大开阔近乎于方形。

(2)依照地形构建立体的交通流线、营建丰富的空间效果(见图6、图7、图8)

青木川的民居建筑中,除了遵照住房位序与秩序之外,往往结合地形条件,通过建筑自身的元素,构建出了特殊的空间形态。

img12

图6 青木川魏家老宅纵剖面

首先,青木川民居建筑利用了地形的高差来组织院落,空间变化丰富。在同一座建筑中,一进院子与二进院子通常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见图6),甚至在同一院落中,正房与厢房也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见图7),它们往往利用台阶楼梯、走廊来连接各个平台,使处于不同水平面的建筑之间相互融合和联系,从而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如魏家老大的商铺“洪盛昌”,当地称为“旱船屋”(见图8)。

img13

图7 魏老二住宅纵剖面(www.xing528.com)

img14

图8 “旱船屋”纵剖面、三层平面

其次,近乎立体的交通流线,也是青木川民居空间组织的特点之一。在纵向上有以过厅、天井和两旁二层挑出走廊下的通道以及台基为主要的交通流线,同时又形成了以二层周圈走廊及堂屋前平台为辅的交通流线。在横向上,是以堂屋前平台为节点向左右延伸的又一条辅助交通流线,这一横向的交通流线往往连接了辅助用房,或是另一院落空间,它利用了厢房和堂屋之间形成通道解决了这一交通问题,由于地形的起伏变化,这一辅助的交通流线有时也会有一定的高差。这样就由这纵横的几条交通流线完成了青木川民居建筑的功能组织,成就了时间轴上建筑空间的变化。

(二)青木川民居灵活、变通的结构技术

民居建筑的鲜明特点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的有效支撑。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技术与建筑本身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往往结合在一起,以共同的语言方式反映着民居建筑鲜明的个性。因此,对于民居建筑的研究,离不开对其结构本身的探究,这样将有助于我们从物质层面去了解民居建筑本身。

青木川的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总体来说近似于穿斗式木构架(见图9、图10),但与传统的穿斗式木构架有一定的区别。正统的穿斗式木构架柱距密实,屋面荷载基本全由落地柱子承载,穿坊大都只起联系作用。而青木川民居建筑的结构也是由柱子直接承檩,但柱距较大,而且不是所有柱子都落地,各柱之间也以穿坊联系,有大穿与小穿之别。一般来说建筑三穿到顶,一穿连接了所有的柱子;二穿一般连接前金柱和后二金柱;三穿连接与中柱相邻的同登。同时,在每个檩条下面,为了加强檩条承受上部荷载的能力,都在其下部增加一根与檩条平行而又几乎等长的构件,向上弯曲紧挨着檩条以共同承担上部的荷载,并在山面出头,直接暴露在柱子后同登外侧,这个木构件在当地被称为挂条或背檩子。

img15

图9 大木构造详图

img16

图10 沿街民居梁架剖面

在室内,为了获得较大的空间,依据功能的不同有两种处理方式。在主厅堂中,平常不住人,仅在祭祀或大的家庭活动时用,室内空间往往一通到顶,没有楼板层,屋顶的檩条、盖瓦完全暴露(见图11),其结构形式如上所述,但同登下部有木雕装饰。在柱与柱之间镶有木板,区分各个房间。二是在住人房间中,依据抬梁式的结构原理,在楼板层以下,沿进深方向,有一弯梁,上部的柱子荷载落在弯梁上,下部不落地,仅两端的柱子落地,承托弯梁传下来的荷载(见图12)。

img17

图11 主厅室内梁架

img18

图12 厢房室内梁架

对于木料的选择并无太多的讲究,只要满足结构的需要就可以了。但在有些结构部位,青木川的民居建筑喜欢使用弯形的木构件,如檐柱之间的联系枋,门上部的过梁(见图13),以及联系金柱与檐柱的挑梁等,这样既能丰富建筑的表现语言,同时也使得受力更为合理。

img19

图13 建筑梁架细部梁

建筑的维护结构通常采用夯土墙和木骨泥墙。山墙在二穿以下的位置用夯土墙,以上由于夯土施工的困难,便在各柱间采用木骨泥墙的做法。建筑从外观上看上轻下重,厚重而又轻盈。

(二)青木川民居质朴的装饰艺术

青木川民居建筑的装饰正如其建筑一样,朴实和简洁。华丽的装饰构件在青木川的民居建筑中很难见到,但需要有装饰的地方它也不会缺少。可以说木刻和石刻是青木川民居建筑主要的装饰手段,没有华丽的色彩,唯有材料本身所显露出的浓浓的乡土味道。

青木川的民居建筑木构架的装饰主要集中在露明的构架上、柱础以及栏杆和扶手等上面(见图14~17)。其露明部分,都被进行了适宜细部装饰,使建筑看上去也更加宜人和亲切。建筑一般不施浓彩,大都只使用土漆刷涂,亮丽的色彩并不是建筑追逐的目标,而更多的是基于对木料本身的保护作用。因此,建筑色彩和结构、装饰表现出了完整的统一性。

img20

图14 石刻

img21

图15 门祥

img22

图16 周登装饰

img23

图17 二层栏杆

四、青木川民居的特质分析

通过上文对青木川民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青木川的民居建筑正是基于一定的平面形制下,通过整合结构、材料等组成建筑的各个因素,形成自己稳定的形态特征。而对于民居建筑而言,理性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建筑本身的理解,但感性的认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从建筑产生的地域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来说,感性的认知更容易整合这些因素使我们建立起对民居建筑的整体性认识。

那么,基于这种稳定的形态特征,青木川的民居建筑表现出的特质我们可以用4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粗犷、高大、质朴、柔静。事实上,在与青木川不断的接触中,从古镇历史、文化、人物乃至各种场景中都能感觉到这种特质的存在。它的存在不仅在民居之中,也表现在青木川人的性格与生活之中。民居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生活之中,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孕育和传承,青木川古镇也在演进的过程中,造就了历史,同时也造就了青木川民居建筑这样特殊的性格。

结语

古镇青木川的民居建筑在汉中特别是陕南这个特殊的地域环境中具有某种普遍性,也同时具有特殊性。本文旨在通过古镇青木川去认识和了解汉中民居,但要想全面和系统地揭示汉中以及陕南的民居建筑,光有一点是不行的,它需要对陕南民居进行全面的梳理,这必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注释】

[1]该文原载《华中建筑》2008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