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汉族的多样性与文化融合

中国汉族的多样性与文化融合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国十三亿人中有十二亿一千万是汉族,可是我们要想找一个标准的汉族,纯粹的、百分之百的汉族,没有!汉族,也就是现今的“Chinese”,实际上指的是中华民族主体。由此以降逐步形成的汉民族,实际上是融合了许多民族。可见木兰是个有孝心的人,而忠、孝这样的观念本是汉人的观念,也就是说,木兰具有汉人的思想。汉人化胡也罢,胡人化汉也罢,都说明纯粹的汉人是不存在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汉族的多样性与文化融合

汉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国十三亿人中有十二亿一千万是汉族,可是我们要想找一个标准的汉族,纯粹的、百分之百的汉族,没有!谁敢说自己是纯粹的汉族(pure Han/Chinese)?汉族,也就是现今的“Chinese”,实际上指的是中华民族主体。这个汉族从何而来,为何如此之大呢?这与汉朝有关,是汉朝逐步用起来的称呼,在此之前,则叫作夏。由此以降逐步形成的汉民族,实际上是融合了许多民族。

远的不说,就说说汉末的“五胡乱华”吧。匈奴、鲜卑等民族到哪儿去了?这些民族了不起啊!他们曾在黄河以北,乃至淮河以北建立了王朝,前后达二百八十余年。那时,他们是政治上、经济上占绝对优势的统治民族,统治着夏的后裔——汉人。原先他们是胡人,通过和夏的后裔接触,逐渐地,胡人汉化,汉人也胡化了,后来大家都成了汉族,这是当时北中国的局面。

以《木兰辞》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该故事发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其中有“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样的句子。大家知道,“可汗”是指胡人的首领,而“军书”是胡人在占领区屯垦,编造名册,以备闲时种田、战时征召打仗的一种产物。木兰的父亲可能是一个“特种兵”,所以才会“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那么,此时的木兰是怎么想的呢?“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所以她想代父出征。可见木兰是个有孝心的人,而忠、孝这样的观念本是汉人的观念,也就是说,木兰具有汉人的思想。让我们再来看看战争发生的地点,“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在黄河边上,也就是北中国呀!“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也就是说,到了北京郊外燕山山脉了。据此我们想,木兰可能不是汉人,她或许是汉化的胡人,或者是胡化的汉人。我们的古人很聪明,给木兰取了一个姓——花,叫花木兰;木兰的父亲叫“花弧”,“花弧”者,“化胡”也,汉人化胡了!汉人化胡也罢,胡人化汉也罢,都说明纯粹的汉人是不存在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www.xing528.com)

再往后看,元朝时,蒙古人建立王朝,派兵到全国把守,再次造成民族融合。大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等,都是蒙古人。到了清朝,满洲人进来了,又是一轮民族融合。于是,汉族成为一个大民族,就是这么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