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族饮食的文化特色与道德理念

汉族饮食的文化特色与道德理念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家庭和大家族中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汉族从古至今的道德理念。因此,广大汉族及其先民们,数千年来一直沿袭聚餐制。汉族的饮食不仅仅是充饥解渴的食物,更是一种体现民族精神的深邃文化。汉族的春饼,其薄如纸,古今称著。早在先秦时期,岭南地区即有独特的饮食风俗。

汉族饮食的文化特色与道德理念

(一)饮食习俗的基本特点

汉族的分布极为广泛,其饮食习俗因所居地区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也有非常鲜明的共同特点:

1.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

汉族及其先世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经济为主,饲养、渔猎、采集多种经济综合发展的民族。这样的生产方式,使广大的汉族民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逐渐形成了以稻、黍、稷、麦、豆等植物性食物为主,辅以肉、菜的饮食习俗。大体说来,北方地区以杂粮的米、面为主,兼食其他谷类长江流域稻米为主,兼食其他谷类。

2.以熟食、热食为主的饮食方式

汉族及其先世早在原始社会的早期就已经掌握以火烧食兽肉的技术。据今50多万年以前的北京人周口店遗址中就有大量的用火熟食的遗存。汉族的先民们很早就知道生食会伤害腹胃而致病,还懂得以水火加工熟食不仅可以去腥臊膻臭,还可以因不同的火候而获得不同口感的美味。这种熟食、热食的习惯,为以后各种烹饪技巧奠定了基础。熟食避免疾病,有益健康,增添美味,是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

3.体现亲和精神的聚餐制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因此汉族及其先世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重亲情、重集体、重礼仪的传统风俗中。在家庭和大家族中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汉族从古至今的道德理念。人们不仅把食物看成是共同生存的需要,还把它看成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增强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一种方式。因此,广大汉族及其先民们,数千年来一直沿袭聚餐制。通过聚餐共食,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感,维护不同形式集体的团结。它是汉民族仁爱、重礼、“和为贵民族精神的体现。

4.体现互助精神的餐具——筷子

进餐用具是民族性格、民族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西方人以刀、叉为餐具,是由战场用于厮杀的武器转化而来。而汉族及其先民们则是用筷子,古人称之为“箸”,是用两根直竹或小木棍儿制成。两根筷子在手,通过交叉互助,才能夹起食物。它体现了汉族人重互助、重团结、讲斯文,以互助团结得食求生存的文明品格

5.美味与美形、美意的完美合一

汉族的饮食特点,不仅仅是追求口感美、嗅觉美,还追求形式美、内涵美,讲究食品本身的色、香、味、形、意的完美合一,还讲究美食与盛食美器的完美合一。汉族的饮食不仅仅是充饥解渴的食物,更是一种体现民族精神的深邃文化

(二)传统主食的加工方法与种类

汉族传统主食的加工致熟的方法主要是煮、蒸、炸、烤和煎,传统的主食主要有:

米饭 将米通过煮或蒸的方法使之成为粒状的食物称为饭。据《事物纪原》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看来饭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米饭古代又称为“云子”,这是因为稻米饭晶白如云而得名。米与肉合煮或蒸而成的饭称为“肉饭”,与豆合煮或蒸而成的饭称之为“豆饭”。

粥将米与水合煮成糊状称为粥。虽然《事物纪原》说粥也是始于黄帝,但粥 要早于饭是毫无疑问的。人类加工熟食当是先烧,次煮,之后再是其他各种方法。粥的种类很多,加肉而煮称为肉粥,加豆而煮称豆粥,其中以多种米、豆合煮的“八宝粥”最为著名。

粽子 粽子是汉族人喜欢吃的黏米制成的食品,也是端午节的应节食品,古代称为“角黍”,主要是用苽叶包裹黏米蒸制而成。

饼 最初是一切面食的通称,后来专指烙、烤、煎、蒸而成扁圆形的面食。饼可以夹馅,称为“馅饼”。汉族的春饼,其薄如纸,古今称著。

馒头 是将面粉发酵后蒸制成的半圆形食品。馒头古称蒸饼,现在传世的馒头,传说始于诸葛亮。诸葛亮征孟获凯旋至泸水时,有怨鬼兴风不得过,按当地风俗要杀49人,用人头祭祀。诸葛亮不从,令人用面粉制成人头形的食品名之曰“曼头”,用以代替真人之头。曼者,美好之意,曼头即美好的人头。直至当今,馒头既是人的食品,也是祭祀鬼神的供品,古俗久矣!

饺子 原称角子,因其面皮裹肉馅,捏成双角之形而名。可煮、可蒸,亦可炸、煎,因其馅的不同、加熟的方法不同而味道香美各异。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均证明最迟在唐代就已经有吃饺子的习俗。当今,饺子在全世界已经成了中国有代表性的面食品。

面条 面条是由汉代的水煮饼发展而来,宋代以后称为面条。将用水和好的面擀成薄片后切成条形,多是煮食。因其绵长不断,宋代时常用它作为过生日祝寿有象征意义的食品,称之为“长寿面”,其俗一直延续至今。(www.xing528.com)

(三)传统菜肴

汉族的菜肴最为丰富,各种各类动物的肉、骨、蛋、脏,各类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核等,许多都可以用来做菜,极具特色。其制作方法,根据不同的原料和人们所喜爱的不同口味,用不同的刀法,切成不同的形状,采用煎、炒、烹、炸、烤、烧、熘、爆、熏、扒、煮、蒸、涮、氽、焖、炖、烩、拌、腌、腊、冻、卤、酱等数十种方法,可以炮制出千百种菜肴。其种类之多,无法一一陈述。人们根据不同地区的菜肴特点,概括为鲁、川、粤、淮扬等四大菜系。

鲁菜 鲁菜又称为山东菜。山东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烹饪技术早在1400多年以前就已闻名于世。其烹调方法以爆、烧、炸、炒见长,口味以清、鲜、脆、嫩、醇著称。

川菜 是源于成都、重庆一带的地方菜系。其特点:一是取料广泛,禽兽果蔬无不入菜;二是烹调方法长于小炒、小煎、干烧、干煸;三是口味丰富,号称“百菜百味”。调料大都离不开鲜姜、三椒(辣椒花椒胡椒),故以麻辣著称。其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为颇具代表性的川菜。近年来四川重庆的火锅以其独特的风味风靡全国各地。

粤菜 又称为广东菜,源于广州、潮州、东江一带。早在先秦时期,岭南地区即有独特的饮食风俗。唐宋时期广东菜基本成型,时人称之“南食”、“南烹”。清代时,粤菜誉满海内外。其特点:一是选料博、杂、奇,重“生猛”,蛇、鼠、鱼、虫均在食用之列;二是烹调方法长于炒泡、清蒸,尤善于软炒;三是口感讲求鲜爽嫩滑,强调季节性,夏秋喜清淡,冬春须浓厚。粤菜的主要代表是三蛇龙虎会、脆皮乳猪、竹丝鸡烩五蛇等。

淮扬菜 也称为“苏菜”,是由扬州、苏州、南京、淮安等地的菜肴汇集而成。发源春秋战国时代,明清时期形成以“甜咸适中,南北皆宜”为特色的淮扬菜系。其特点:一是选料重视时令与鲜活,同样一道菜,不同季节即有不同的选料,做出不同的滋味;二是十分注重刀工、火候,讲求色泽造型;三是烹调上以炖、焖、煨、焐而见长;四是调味追求清淡和原汁原味。其代表菜是清炖狮子头、三套鸭、叫花鸡、松鼠鳜鱼等。

(四)饮料

汉族的饮料主要是茶与酒。

1.茶

汉族自古以来即有喜欢喝茶之俗。据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即是距今5000年前的炎帝。此传说虽未必是信史,但汉族的先民们饮茶的历史悠久是无可怀疑的。《华阳国志》记载,周代初期茶由巴蜀传入中原,最初叫做“荼”。被称为“茶神”、“茶圣”的唐代人陆羽改“荼”为“茶”,茶之名由此而始。

秦汉时,汉族民众已习惯于把茶作为饮料。三国魏晋时期饮茶已经成为时尚。唐代时人们饮茶成风,全国各地茶馆处处可见,正是在这种风气之下,才产生了陆羽的《茶经》。我国古代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宋代以后,茶成为汉族人家的必备品王安石《论茶疏》说:“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经与米、盐相提并论。千余年来汉族的饮茶之风,传播到周边的各少数民族中。古代中国成为茶的王国,茶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饮”。中国茶传遍世界各地。

茶的种类繁多,按加工的不同分为绿茶红茶白茶花茶乌龙茶紧压茶等六大类,各类茶中皆有佳品。杭州的龙井茶、湖南洞庭湖君山银针武夷山大红袍等都是世代共誉的名茶。

汉族人的饮茶习俗,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喝茶,意在解渴,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二是品茶,即通过对茶的观赏、闻香、品尝而获得美感,引发联想,体味其中的真谛,升华为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因此,数千年来,人们融饮茶的两种功能于一体,又将茶作为一种招待宾朋的饮料,内养身心,外和人际。以茶待宾,是汉族人家的重要风俗。

饮茶之美,不仅在于茶的品种本身,还讲究用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火候,用什么样的器皿,在什么样的地方用什么样的方式品尝等等。选择运用得好,就能充分品味出茶的怡人清香,悠长回味,从而净化身心,沟通人际,致爱亲朋。

2.酒

自古以来,汉族及其先民们就把酒视为一种最醇美的饮料。饮酒之俗,饮酒之风,数千年不衰。

考古发掘证实,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即有酒器,说明汉族的先民们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已经有了饮酒之俗。夏代国王少康,即杜康,以粮食造酒,提高了酒的质量,被后世尊为酒的始祖,奉为酒神。商代贵族饮酒成风,纣王“酒池肉林”,以酒废政,最后导致商王朝的灭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商周时期的酒器,说明商周时期,不仅有饮酒之风,还有以酒祭祖供神之俗。

隋唐时期,酿酒业进一步发展,酒的名目更多,饮酒之风更盛。大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自称“酒仙”,白居易自称“酒尹”,杜甫还特作《饮中八仙歌》,真切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饮酒风俗。数千年来,酒被誉为“琼浆玉液”,足见人们对酒的爱恋之情。

酒是一种舒筋活血、兴奋精神的饮料。因此,数千年来人们常常把酒作为治病、保健养生药品饮用。适量饮酒,可以健康长寿。但人们对饮酒的喜爱,更在于它的社会作用,利用酒能兴奋精神的功能,把它作为招待宾朋、增进感情、快乐身心的饮料。汉族习俗,宴请宾友、逢年过节、祝寿庆功等必饮酒,通过敬酒来表达尊重、亲近之情。通过喝酒,激发情绪,增添热烈的气氛,造成一种沟通感情、利于成事的环境。所以喝酒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正所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