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元璋埋葬祖陵于水底

朱元璋埋葬祖陵于水底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之所以把祖陵设在此处,是因为这是他祖父的实际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势必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江山社稷。按常理说,朱元璋的祖先们既然被追尊为皇帝、皇后,其葬处就应该建陵,并应依制建造帝陵建筑。原来朱元璋少时家贫,居住地一迁再迁,使他根本不知道其三代祖考的确切葬地。到了洪武十七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朱元璋弄清了祖陵的真实位置。

朱元璋埋葬祖陵于水底

1963年,位于江苏省盱眙县的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后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明祖陵所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洼之外,并无多少妙贵可言。

朱元璋之所以把祖陵设在此处,是因为这是他祖父的实际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势必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江山社稷。为了解决风水欠佳的问题,在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造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到了明弘治七年(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明祖陵不断遭受水患。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他主张筑堤纳水归于一道,反对疏浚支流另开新河,而应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他的这一治水方略,省钱省力,省人省心,因而很能打动人心,并且最终取得了明神宗的支持。

可惜,无论怎么集淮河水之力也不敌滔滔黄河水。清河口很快就泥沙高淤,靠近这里的淮河河床也被黄水倒灌而增高,这又使淮河水的冲击力减弱,遇阻即回,沙随波停,淮河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淮河水无力刷黄,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淮河水不得不上溢泛滥,最终淹没了明祖陵。

潘季驯的治水方针在实践中行不通,照理应当重新检点,这时如果改弦更张,尚为时未晚。可惜这时候治水方略已成了庭争的工具,成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权威武器,为此他不仅革除了反对意见的阻挠,而且甚至编造谎言,说祖陵“松柏之郁茂,护沙之如故”。到了万历二十年仍然上疏坚持自己的主张,把分流之议列为病议,痛加指陈。这就注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沦300多年。(www.xing528.com)

常理说,朱元璋的祖先们既然被追尊为皇帝、皇后,其葬处就应该建陵,并应依制建造帝陵建筑。但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只追加封号,没有营建祖陵建筑,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呢?原来朱元璋少时家贫,居住地一迁再迁,使他根本不知道其三代祖考的确切葬地。因此,他为寻找祖陵葬地颇费了一番周折。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经过回忆,想起他二姐曾说过祖父的坟墓在泗州旧陵嘴一带,但具体位置已无从考察。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朱元璋弄清了祖陵的真实位置。话说朱元璋的同宗朱贵向朱元璋说过,他祖父与朱元璋的祖父一起从朱家巷迁到了泗州城北的孙家岗,通过回乡查访,朱元璋终于知道了自己祖父母葬在泗州城北的杨家墩。

朱元璋祖上几代非常穷困,四处漂流,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的祖父朱初一在60多岁时流落在古泗州境内,为双沟镇一个姓水的财主家放猪。这水员外号称“水半湖”,双沟东去印里洪泽湖边全是他家的地。朱初一带着全家搭个窝棚,就住在湖边孙家岗为水财主放猪、垦荒,以维持生计。这孙家岗庄后面有个墩子,人称“杨家墩”,墩上有个凹窝。一年深秋,在这里放猪的朱初一躲在墩上的凹窝内避风,意外得知这座山背山面水,后面青山雄壮葱郁,前面洪泽湖宽广博大,是一块龙脉,谁死后葬在这里,谁的后世就一定有人会出皇帝。老人欲将此地占为己有,从此隐藏了这个秘密,即使对家人也没有透露,直到临死前才告诉了儿子要把自己葬在这里。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朱氏坟冢葬于龙脉的传说很快就流传开了。先是从洪泽湖畔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像水银泻地般地遍布全国。这是一种明显的穿凿附会,朱元璋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传说呢?这和他的出身有关,他的帝位是由自己和众兄弟从最低层打下来的,他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历史上开千古帝业的几乎都比他这个放牛的、打扫庙院的和尚强。为了给自己的登帝塑造天地之功,证明自己是天意所授,标榜自己血统是天之相承,朱元璋最终也只能把自己的老祖宗请出来进行一番神化宣扬。

朱元璋为了表示对祖先的推崇和孝敬,更为了向天下显示皇家的威严,就在依稀寻到的埋有祖父的小山包前建造规模宏大、尽显皇家雄壮气派的祖陵,将其曾祖父、高祖父、祖父的遗物一起葬在了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