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原始歌谣:劳动生活与初民愿望的反映

中国原始歌谣:劳动生活与初民愿望的反映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始诗歌的内容都与劳动生活紧密相连。原始歌谣就反映了这一特征,《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描述了人们手持牛尾,脚踏节拍,载歌载舞的声容。原始歌谣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口耳相传,反映初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具有重要的文学与历史价值。这是一首节奏鲜明、用词简单的短歌,带有原始宗教意识色彩,虽不免后人的加工润色,但从内容到形式,多少保留了原始歌谣的基本风貌。

中国原始歌谣:劳动生活与初民愿望的反映

春秋以前,文学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应该说,自从人类有了语言,便产生了诗歌。

原始诗歌的内容都与劳动生活紧密相连。《吴越春秋》卷九所载《弹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以二字句构成,节奏简单,表现了伐子、制弓、射弹至猎中鸟兽的整个过程。弓箭的发明,是人类进入高级蒙昧社会的主要标志,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固然不可能那么早,但大抵反映了原始人由蒙昧时代过渡到野蛮时代的生活。《淮南子·道应训》载:“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并言“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即在集体劳动中为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而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应唱和之声,鲁迅称之为“杭育杭育派”(《门外文谈》)。

诗歌最初是与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礼记·乐记》论诗、乐、舞三者的关系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三者同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不过表现形式不同。原始歌谣就反映了这一特征,《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描述了人们手持牛尾,脚踏节拍,载歌载舞的声容。(www.xing528.com)

原始歌谣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口耳相传,反映初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具有重要的文学与历史价值。但年深日久,原貌难明。先秦两汉典籍零散保存有所谓神农、黄帝、尧、舜时代的歌谣,以清沈德潜《古诗源》、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如《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南风歌》《赓歌》等,或是伪托,或经改窜,多不足凭信。但仍可发现少数歌谣较具原始形态,《吕氏春秋·音初》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除去《候人歌》中表感叹而无实义的“兮猗”,仅“候人”二字,实简要至极。另一较古老的歌谣是《礼记·郊特性》所载传为伊耆氏(一说神农,一说帝尧)时代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古代将年末合祭万物之神与宗庙祭仪称为“蜡祭”,《蜡辞》即“蜡祭”祝祷辞,仿佛是对自然界发出的“咒语”,令土、水、草木各还其所,昆虫不要为害,表达了征服各种自然灾害以夺取农业丰收的强烈愿望。这是一首节奏鲜明、用词简单的短歌,带有原始宗教意识色彩,虽不免后人的加工润色,但从内容到形式,多少保留了原始歌谣的基本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